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基本保持平稳状态,GDP年增长量保持在6%-7%的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正常推进,资源粗放型、能源耗尽型产业迅速减少,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体系,有力带动了不同行业领域内的产业调质量发展,同时,在平台经济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宏观经济体系一体化程度更深。在世界其他各国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正常。但是,这3年多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本文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国际贸易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整体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自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每年仍以7%左右的发展速度提升,为国内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全球经济保持活力和一定的增幅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18年,我国GDP达13.6万亿美元,是同年美国20.5万亿美元的66.4%;2019年,基本维持这一比例,略有增长;预计2021年,我国GDP总产值将再创新高,超过100万亿人民币,是全球范围内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会有比较明显的扩大。尽管如此,就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积极应对。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在短短不到50年时间里建立起了有空间、有规模、有质量、有特色的社会义市场经济环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10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实现了6.5%左右的增速,较西方发达国家平均2.5%左右的增速而言,发展优势比较突出。但是,自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并且,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所不曾出现过的,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边国际贸易政策的改变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世界霸权,不以牺牲它国利益的方式实现本国利益的增长。同时,我们支持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迈进。国际双边和多边贸易中,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遵守各种经济贸易准则,讲诚信,讲友好协商,反对以强压弱,搞贸易欺凌和单边主义,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互利共赢,营得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经贸伙伴数量不断增多,贸易额度不断增长,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态势。特别是2010年前后,中国先后超越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步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中国这样的发展理念,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在全球经济发展大家庭中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构建和谐友好的国际经济体系。
(二)国际政治环境中的个体影响因素问题
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世界各国反对战乱、向往和平、共谋发展的初衷,7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该体系的方向是对的,作用是突出的,应该为国际社会所遵守,这与在适当时期对原有规则进行修订和新增某些新规则、废止某些旧规则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因此,某个经济体内部构成因素发生内生性或外生性变化时,一定会引起宏观经济层面的适度波动,只要经济运行状态处于正常状态,完全可以容纳和适应该变化。但如果某些维度的影响幅度严重超出可接受边界,则会导致经济体内部的显著改变,并有可能波及到关联经济体,一种作用是互斥性的,一种作用是叠加性的,但无论哪一种,其影响都有可能超出预期,甚至在主动干预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在短期恢復常态。事实上,就中国经济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市场经济以来,一方面,我们一直进行经济环境的改造和发展模式的探索,经济体自身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处于快节奏、强竞争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博弈从来没有消失过,中国经济也正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不断成熟起来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的总体发展目标的确立,面临的内部持续改进任务更加有难度,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很好地识别客观情况,善于创造机会,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把宏观经济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三)关于人类面临的共同自然灾害的问题
2012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各国虽然都是不同利益集合,但归根结底也同属一个命运共同集合,因为人类同属一个星球,共享一份资源,并且都要为本国民众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在国际事务中,各国应敞开胸怀,放开视野,积极合作,共担风险,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发展。为此,我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愿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共同受益。这是在现有制度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获得新的进步提高,国际社会都比较熟悉。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不熟悉,就是在出现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危机问题时,各国应该如何摒弃局限性,协同处置,消除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影响远比阶段性的经济领域合作大得多,但从这两年的实践上看,却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在危机面前,国际社会的合作机制并没有预期的顺利和有效。也正因为如此,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也远超出任何一次非自然类事件的影响,值得深思。
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分析
(一)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现状
从体系上看,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以单一消费者、单一厂商和单一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市场是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纽带,其核心作用是提供价值参考标准,即价格。消费者通过市场价格支出自己的收入,获得效用;生产者通过产品价格转移商品,获取利润。在此过程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追求交易行为最高效,实现供需平衡。研究对象的模型结构方面,消费者理论主要对应效用无差异曲线模型,以产品消费数量、价格、收入为内生和外生变量,生产者理论则对应生产函数理论和要素理论,以劳动力、资金为内生变量。而市场理论则对应四类市场结构,主要以厂商数量、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为考核变量。类似地,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也都是单纯地从经济指标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经济学模型的完整性及适用性探讨
结合“一”中所述内容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发展实践环境中与经济基本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结构相差极大,关键不在于选取变量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在模型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变量缺失。比如:双边和多边贸易政策的成份,国际政治成份,自然环境带来的危机因素,在模型中均没有体现,以至于当前经济领域发生的现实情况,从经济理论模型中得不出任何指导性分析。如果不是在极端条件下,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性体现并不明显,但是近两三年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则体现得极为突出。此外,在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是否将国家变量加入相关模型,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理论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那么在实践发生的重大的新的情况时,理论体系本身加以完善,也是一个难得时机。
三、当前经济发展有关现象的理论及实践启示
经济发展问题本身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其发展背景是经济与非经济环境相融合,其发展成果也是融入经济和非经济社会各领域。因此,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确立过程,只可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现在我们所熟知和接触的最多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形成于上世纪30—40年代,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更是集中在那个时期。而就最近三年左右时间范围内看,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上多个主要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比30、40年代的美国情况还要严重,并且更具普遍性和复杂性,如何从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两个方向上寻求突破,使各困难国家经济甚至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焕发活力,是一个值得理论界深入探索的课题。
实践方面,我们应该全面审视,哪些问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哪些是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性的,哪些需要通过纯经济手段解决,哪些需要通过国际政治手段解决,分清类别主次,对症下药,并以实践为最终参考基线,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将不利影响带来的负面损失降到最低,符合經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四、结束语
应该说,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看,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总是伴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只不过有的发生在本国范围内,有的则对全球多个国家同时造成影响。从矛盾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常态,相反,不变化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把经济发展好,不应立足在希望内外部环境总是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变化演进,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资源准备,在变化中求创新,求发展,努力将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机遇,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窗口的出现往往是在危机事件之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危机中我们的认识更清楚、更客观,更能激发个体、企业和整体社会共同体的经济和非经济发展潜能,从而达到行稳致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琳,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研究.[J],经济前沿,2018(3):18–22。
作者简介:
杨鑫春,(1989—),女,北京,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金融学专业。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杨鑫春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国际贸易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整体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自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每年仍以7%左右的发展速度提升,为国内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全球经济保持活力和一定的增幅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18年,我国GDP达13.6万亿美元,是同年美国20.5万亿美元的66.4%;2019年,基本维持这一比例,略有增长;预计2021年,我国GDP总产值将再创新高,超过100万亿人民币,是全球范围内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会有比较明显的扩大。尽管如此,就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积极应对。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在短短不到50年时间里建立起了有空间、有规模、有质量、有特色的社会义市场经济环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10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实现了6.5%左右的增速,较西方发达国家平均2.5%左右的增速而言,发展优势比较突出。但是,自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并且,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所不曾出现过的,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边国际贸易政策的改变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世界霸权,不以牺牲它国利益的方式实现本国利益的增长。同时,我们支持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迈进。国际双边和多边贸易中,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遵守各种经济贸易准则,讲诚信,讲友好协商,反对以强压弱,搞贸易欺凌和单边主义,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互利共赢,营得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经贸伙伴数量不断增多,贸易额度不断增长,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态势。特别是2010年前后,中国先后超越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步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中国这样的发展理念,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在全球经济发展大家庭中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构建和谐友好的国际经济体系。
(二)国际政治环境中的个体影响因素问题
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世界各国反对战乱、向往和平、共谋发展的初衷,7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该体系的方向是对的,作用是突出的,应该为国际社会所遵守,这与在适当时期对原有规则进行修订和新增某些新规则、废止某些旧规则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因此,某个经济体内部构成因素发生内生性或外生性变化时,一定会引起宏观经济层面的适度波动,只要经济运行状态处于正常状态,完全可以容纳和适应该变化。但如果某些维度的影响幅度严重超出可接受边界,则会导致经济体内部的显著改变,并有可能波及到关联经济体,一种作用是互斥性的,一种作用是叠加性的,但无论哪一种,其影响都有可能超出预期,甚至在主动干预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在短期恢復常态。事实上,就中国经济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市场经济以来,一方面,我们一直进行经济环境的改造和发展模式的探索,经济体自身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处于快节奏、强竞争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博弈从来没有消失过,中国经济也正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不断成熟起来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的总体发展目标的确立,面临的内部持续改进任务更加有难度,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很好地识别客观情况,善于创造机会,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把宏观经济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三)关于人类面临的共同自然灾害的问题
2012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各国虽然都是不同利益集合,但归根结底也同属一个命运共同集合,因为人类同属一个星球,共享一份资源,并且都要为本国民众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在国际事务中,各国应敞开胸怀,放开视野,积极合作,共担风险,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发展。为此,我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愿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共同受益。这是在现有制度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获得新的进步提高,国际社会都比较熟悉。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不熟悉,就是在出现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危机问题时,各国应该如何摒弃局限性,协同处置,消除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影响远比阶段性的经济领域合作大得多,但从这两年的实践上看,却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在危机面前,国际社会的合作机制并没有预期的顺利和有效。也正因为如此,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也远超出任何一次非自然类事件的影响,值得深思。
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分析
(一)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现状
从体系上看,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以单一消费者、单一厂商和单一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市场是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纽带,其核心作用是提供价值参考标准,即价格。消费者通过市场价格支出自己的收入,获得效用;生产者通过产品价格转移商品,获取利润。在此过程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追求交易行为最高效,实现供需平衡。研究对象的模型结构方面,消费者理论主要对应效用无差异曲线模型,以产品消费数量、价格、收入为内生和外生变量,生产者理论则对应生产函数理论和要素理论,以劳动力、资金为内生变量。而市场理论则对应四类市场结构,主要以厂商数量、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为考核变量。类似地,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也都是单纯地从经济指标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经济学模型的完整性及适用性探讨
结合“一”中所述内容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发展实践环境中与经济基本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结构相差极大,关键不在于选取变量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在模型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变量缺失。比如:双边和多边贸易政策的成份,国际政治成份,自然环境带来的危机因素,在模型中均没有体现,以至于当前经济领域发生的现实情况,从经济理论模型中得不出任何指导性分析。如果不是在极端条件下,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性体现并不明显,但是近两三年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则体现得极为突出。此外,在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是否将国家变量加入相关模型,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理论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那么在实践发生的重大的新的情况时,理论体系本身加以完善,也是一个难得时机。
三、当前经济发展有关现象的理论及实践启示
经济发展问题本身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其发展背景是经济与非经济环境相融合,其发展成果也是融入经济和非经济社会各领域。因此,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确立过程,只可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现在我们所熟知和接触的最多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形成于上世纪30—40年代,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更是集中在那个时期。而就最近三年左右时间范围内看,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上多个主要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比30、40年代的美国情况还要严重,并且更具普遍性和复杂性,如何从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两个方向上寻求突破,使各困难国家经济甚至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焕发活力,是一个值得理论界深入探索的课题。
实践方面,我们应该全面审视,哪些问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哪些是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性的,哪些需要通过纯经济手段解决,哪些需要通过国际政治手段解决,分清类别主次,对症下药,并以实践为最终参考基线,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将不利影响带来的负面损失降到最低,符合經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四、结束语
应该说,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看,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总是伴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只不过有的发生在本国范围内,有的则对全球多个国家同时造成影响。从矛盾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常态,相反,不变化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把经济发展好,不应立足在希望内外部环境总是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变化演进,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资源准备,在变化中求创新,求发展,努力将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机遇,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窗口的出现往往是在危机事件之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危机中我们的认识更清楚、更客观,更能激发个体、企业和整体社会共同体的经济和非经济发展潜能,从而达到行稳致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琳,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研究.[J],经济前沿,2018(3):18–22。
作者简介:
杨鑫春,(1989—),女,北京,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金融学专业。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杨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