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纽约,死于纽约,卢·里德(Lou Reed)是纽约人的代表。他的音乐散发着纽约城的气质,展示这座世界之都阴暗的一面。但它却不只聚合在纽约,而是蔓延在越来越广的世界上方。即便在今天,摇滚乐中所展现出的强大黑暗力量,大多与里德有关。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到去世前几年,里德从没停止创新脚步。他的音乐反复无常,痴迷者也抓不住其中的脉络;他的歌词毫不隐晦,充满尖刺;在创新之路上,每一次转型都令歌迷颇为不适,却又不离不弃地跟着他的脚步。在摇滚乐领域,他是不折不扣的先驱,正是有了他的持续探索,后来的华丽摇滚、朋克等摇滚流派才成为可能。
卢·里德,1942年3月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是一位犹太会计的儿子。这是一个传统的美国家庭,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出特立独行的痕迹,然而里德却在这个家庭中成长为一名“问题青年”。成年后,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的同时,公然宣称“我的上帝是摇滚乐”。
高中时代的里德已参与过好几支乐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生活方面种种离经叛道的行径,思想传统的父母难以接受,于是在里德14岁那年,让他接受了长达数周的电休克疗法。这段经历令他终生难忘,1974年,事情已过去18年,他在一首歌曲中提到了这段经历,歌名叫做《杀掉孩子们》。在一次访谈中,里德回忆:当电极接到头上,自己变成了失忆的植物,不能再阅读,因为读书到第17页时总不得不翻回第一页。
1960年,里德入读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新闻、电影导演、写作,于1964年取得锡拉丘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文学导师、诗人戴尔莫·施瓦茨,成为里德“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了不起的人”。 施瓦茨教会他“用最简单的、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以极短形式,创造最惊人的效果”。受此影响,里德始终将自己的创作视为一种文学表达,还曾立志将小说的敏感带入摇滚乐,在一张专辑里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
1964年,里德在纽约开始为唱片公司创作歌曲,写下《驼鸟》。这是一首恶搞当年时令舞曲的歌曲。老板觉得这首歌有流行潜质,组织了一支乐队去配合他。里德又召来大学熟人,吉他手斯特林·莫里森、鼓手莫林·塔克,组成地下天鹅绒乐队,进而引起知名先锋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注意。沃霍尔的加盟,刺激了里德许多歌曲的灵感。1967年,《地下天鹅绒和妮可》出版。
这张唱片只卖出了3万张,但“每一个买了它的人都组建起乐队”。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里德的乐队在摇滚音乐的历史上留下不朽痕迹,其后包括派蒂·史密斯在内的许多音乐人,都循着他的足迹走向成功。
甚至瓦茨拉夫·哈维尔也在访问美国期间,偷偷买了这张唱片带回国内。1990年,当选总统的哈维尔邀请卢·里德访问捷克,宣称自己的思想灵感来自“地下天鹅绒”;而发生在捷克的革命,也被称为“天鹅绒革命”。
《地下天鹅绒和妮可》首次向摇滚乐坛展示了里德毫无表情的演唱、黑暗诗人的歌词和混沌的“鸵鸟式吉他调弦法”。11首歌曲像是隐藏在纽约繁华外表下的一幕幕噩梦,出入着令人不安的不伦人物。《穿毛皮的维纳斯》是施虐与受虐者的恋歌,中提琴轮番抚击,宛如虐爱者的鞭子。《海洛因》无关道德地描写毒品,描写瘾君子对毒品的迷恋,其音乐反复轮替产生了“抚慰人心或混乱得头痛欲裂的效果”。
1972年12月,卢·里德在离开地下天鹅绒两年后,出版个人第二张专辑《变革者》。纽约寒冷又不懂得欣赏,伦敦却正是活跃之地。《走在野性的一边》成为热门单曲,冷嘲热讽又带着挚爱的敬意,谈论着异装癖、服药怪胎——那些一度包围在沃霍尔周围的人。
《变革者》成为里德商业成功和受评论热赞的顶点,让粉丝和评论界都热望着再吃上“一片朗朗上口、性别模糊的华丽摇滚面包”,1973年,里德却端上了残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柏林》。
里德的世界由矛盾构成。1976年,美英两地渐次爆发朋克运动,最终席卷整个摇滚乐世界。评论界将里德和地下天鹅绒追认为这场运动最重要的灵感起源。里德却拒绝与朋克扯上关系。“我有文化。”他说,“跟朋克扯不到一起。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我该为那些绝大部分是垃圾的东西负责?”
在歌曲当中,里德毫不隐晦地唱诵着吸毒、性等内容,对吸毒过量的表现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音乐在摇滚圈子里被视为经典,但普通人却难以接受。好友哈维尔试图邀请里德在白宫表演,时值克林顿深陷莱温斯基丑闻,这个建议几乎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
即便在去世之前,里德依然那么卓尔不群,除了一系列音乐创作和表演,还做出不少引人注目的事情:以爱伦·坡的诗文创作了一批作品;出版摄影集;拜任广义为师,参研太极,这位中国山东人氏甚至成为他的巡演小组成员,伴随音乐在舞台上打起太极拳。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到去世前几年,里德从没停止创新脚步。他的音乐反复无常,痴迷者也抓不住其中的脉络;他的歌词毫不隐晦,充满尖刺;在创新之路上,每一次转型都令歌迷颇为不适,却又不离不弃地跟着他的脚步。在摇滚乐领域,他是不折不扣的先驱,正是有了他的持续探索,后来的华丽摇滚、朋克等摇滚流派才成为可能。
卢·里德,1942年3月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是一位犹太会计的儿子。这是一个传统的美国家庭,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出特立独行的痕迹,然而里德却在这个家庭中成长为一名“问题青年”。成年后,他承认自己是犹太人的同时,公然宣称“我的上帝是摇滚乐”。
高中时代的里德已参与过好几支乐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生活方面种种离经叛道的行径,思想传统的父母难以接受,于是在里德14岁那年,让他接受了长达数周的电休克疗法。这段经历令他终生难忘,1974年,事情已过去18年,他在一首歌曲中提到了这段经历,歌名叫做《杀掉孩子们》。在一次访谈中,里德回忆:当电极接到头上,自己变成了失忆的植物,不能再阅读,因为读书到第17页时总不得不翻回第一页。
1960年,里德入读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新闻、电影导演、写作,于1964年取得锡拉丘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文学导师、诗人戴尔莫·施瓦茨,成为里德“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了不起的人”。 施瓦茨教会他“用最简单的、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以极短形式,创造最惊人的效果”。受此影响,里德始终将自己的创作视为一种文学表达,还曾立志将小说的敏感带入摇滚乐,在一张专辑里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
1964年,里德在纽约开始为唱片公司创作歌曲,写下《驼鸟》。这是一首恶搞当年时令舞曲的歌曲。老板觉得这首歌有流行潜质,组织了一支乐队去配合他。里德又召来大学熟人,吉他手斯特林·莫里森、鼓手莫林·塔克,组成地下天鹅绒乐队,进而引起知名先锋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注意。沃霍尔的加盟,刺激了里德许多歌曲的灵感。1967年,《地下天鹅绒和妮可》出版。
这张唱片只卖出了3万张,但“每一个买了它的人都组建起乐队”。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里德的乐队在摇滚音乐的历史上留下不朽痕迹,其后包括派蒂·史密斯在内的许多音乐人,都循着他的足迹走向成功。
甚至瓦茨拉夫·哈维尔也在访问美国期间,偷偷买了这张唱片带回国内。1990年,当选总统的哈维尔邀请卢·里德访问捷克,宣称自己的思想灵感来自“地下天鹅绒”;而发生在捷克的革命,也被称为“天鹅绒革命”。
《地下天鹅绒和妮可》首次向摇滚乐坛展示了里德毫无表情的演唱、黑暗诗人的歌词和混沌的“鸵鸟式吉他调弦法”。11首歌曲像是隐藏在纽约繁华外表下的一幕幕噩梦,出入着令人不安的不伦人物。《穿毛皮的维纳斯》是施虐与受虐者的恋歌,中提琴轮番抚击,宛如虐爱者的鞭子。《海洛因》无关道德地描写毒品,描写瘾君子对毒品的迷恋,其音乐反复轮替产生了“抚慰人心或混乱得头痛欲裂的效果”。
1972年12月,卢·里德在离开地下天鹅绒两年后,出版个人第二张专辑《变革者》。纽约寒冷又不懂得欣赏,伦敦却正是活跃之地。《走在野性的一边》成为热门单曲,冷嘲热讽又带着挚爱的敬意,谈论着异装癖、服药怪胎——那些一度包围在沃霍尔周围的人。
《变革者》成为里德商业成功和受评论热赞的顶点,让粉丝和评论界都热望着再吃上“一片朗朗上口、性别模糊的华丽摇滚面包”,1973年,里德却端上了残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柏林》。
里德的世界由矛盾构成。1976年,美英两地渐次爆发朋克运动,最终席卷整个摇滚乐世界。评论界将里德和地下天鹅绒追认为这场运动最重要的灵感起源。里德却拒绝与朋克扯上关系。“我有文化。”他说,“跟朋克扯不到一起。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我该为那些绝大部分是垃圾的东西负责?”
在歌曲当中,里德毫不隐晦地唱诵着吸毒、性等内容,对吸毒过量的表现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音乐在摇滚圈子里被视为经典,但普通人却难以接受。好友哈维尔试图邀请里德在白宫表演,时值克林顿深陷莱温斯基丑闻,这个建议几乎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
即便在去世之前,里德依然那么卓尔不群,除了一系列音乐创作和表演,还做出不少引人注目的事情:以爱伦·坡的诗文创作了一批作品;出版摄影集;拜任广义为师,参研太极,这位中国山东人氏甚至成为他的巡演小组成员,伴随音乐在舞台上打起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