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农村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次人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有多少个自然村消失了,也不在于有多少风俗习惯被遗忘了,而是乡风不再。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与人之间由以前的知根知底,添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农村已经出现了人的原子化、碎片化问题,在人情上也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隔阂化问题。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农村治理模式,进而影响传统乡村文化和制度体系。
在我国古代,农民从事农业劳动是谋求生存的唯一方式,农民随意流动对经济发展将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历史上就有非常严苛的户籍制度,久而久之农民也产生了“落叶归根”的心理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制度和户籍制度一齐放开。农村出现了进城务工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经济又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并没有能力吸纳数以万计的农民,不能为他们提供与市民相同的社会福利,而农民又不愿放弃发展经济的机遇。
在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心理的纠结使他们丧失了归属感,“乡里的外乡人”的感觉愈发强烈,久而久之群体观念逐渐淡化,以“家族、群体”等集体主义观念为核心形成的乡村文化也在逐渐没落。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从农村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群体不再由纯粹的土生土长的农民组成,而是包含读书人、外出务工人员两类特殊团体。群体基础逐渐消失,进而使得不同人的利益诉求和思维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以集体为基础的文化观也会随即没落。人们由熟悉逐渐变得陌生起来。
当前,炫富在农村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新生代农民群体身上的淳朴乡风正在逐渐褪色,群体观念也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身份炫耀与攀比心态,物质欲高、功利心强、道德约束低、文明程度差也使得广大知识分子满腹无力感。
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归因于经济发展模式与农村治理模式不协调所致。农村亟需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和治理模式。我们不能脱离了文化内涵来发展经济,也不能脱离了发展经济来看乡村治理。
当前,农村改革的核心就是消灭贫穷,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让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保持良好地互动节奏,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改革的首要位置。
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土地上找突破口,既要让土地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方式;又要防止有人发土地财,成为新“地主”;更需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尽可能缩小农民就业半径、实现就近就业。全面落实农村新土地、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新人的“五新”问题。
其次,打破利益集团对农作物、农用器具、农药等资料的垄断地位。既要防止不法商贩侵害农民利益,又要严厉打击“小官巨贪”、“村霸”,让“涉农资料”能够按市场规律正常交易。
第三,完善农村治理模式。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同时,创造条件为农村“造血”,加大政策导向,让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接班人。
另外,加强新集体主义观念的塑造,重构以之为基础的新农村乡村文化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城乡一体化终将是农村发展的归宿,而新集体主义观念塑造就是农村发展的内核。
(作者单位:武汉市作协)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与人之间由以前的知根知底,添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农村已经出现了人的原子化、碎片化问题,在人情上也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隔阂化问题。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农村治理模式,进而影响传统乡村文化和制度体系。
在我国古代,农民从事农业劳动是谋求生存的唯一方式,农民随意流动对经济发展将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历史上就有非常严苛的户籍制度,久而久之农民也产生了“落叶归根”的心理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制度和户籍制度一齐放开。农村出现了进城务工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经济又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并没有能力吸纳数以万计的农民,不能为他们提供与市民相同的社会福利,而农民又不愿放弃发展经济的机遇。
在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心理的纠结使他们丧失了归属感,“乡里的外乡人”的感觉愈发强烈,久而久之群体观念逐渐淡化,以“家族、群体”等集体主义观念为核心形成的乡村文化也在逐渐没落。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从农村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群体不再由纯粹的土生土长的农民组成,而是包含读书人、外出务工人员两类特殊团体。群体基础逐渐消失,进而使得不同人的利益诉求和思维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以集体为基础的文化观也会随即没落。人们由熟悉逐渐变得陌生起来。
当前,炫富在农村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新生代农民群体身上的淳朴乡风正在逐渐褪色,群体观念也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身份炫耀与攀比心态,物质欲高、功利心强、道德约束低、文明程度差也使得广大知识分子满腹无力感。
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归因于经济发展模式与农村治理模式不协调所致。农村亟需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和治理模式。我们不能脱离了文化内涵来发展经济,也不能脱离了发展经济来看乡村治理。
当前,农村改革的核心就是消灭贫穷,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让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保持良好地互动节奏,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改革的首要位置。
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土地上找突破口,既要让土地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方式;又要防止有人发土地财,成为新“地主”;更需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尽可能缩小农民就业半径、实现就近就业。全面落实农村新土地、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新人的“五新”问题。
其次,打破利益集团对农作物、农用器具、农药等资料的垄断地位。既要防止不法商贩侵害农民利益,又要严厉打击“小官巨贪”、“村霸”,让“涉农资料”能够按市场规律正常交易。
第三,完善农村治理模式。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同时,创造条件为农村“造血”,加大政策导向,让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接班人。
另外,加强新集体主义观念的塑造,重构以之为基础的新农村乡村文化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城乡一体化终将是农村发展的归宿,而新集体主义观念塑造就是农村发展的内核。
(作者单位:武汉市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