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本文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 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数学课程改革,国外大量数学教学理论的引进,给我国的数学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尤其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工作者,深感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教学理念上的震撼。数学教学一反以往僵化、死板的模式,而显现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局面来,而且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我们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数学课程的起点在学生,而且数学课程的终点也在学生。学生成为数学课程设计的核心和主线,因此教学设计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之上,教学设计要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安排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将数学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例如可以收集报纸以及各种媒体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由抽样得到的,有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全班合作,统计出全校同学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两种节水方法;查阅资料,观察天气预报,了解降雨概率的相关知识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将数学与社会相联系,把统计与概率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教学是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共同活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研究活动,重视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自主的获得数学知识。但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型活动总是相对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不能把自主型学习与学生主动自发、漫无目的的活动画上等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放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系统知识的讲解作用,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活动不能说是自主型学习活动。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问题的教学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正是通过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以次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则显得实际应用有余,思想方法不足。从当今商品经济知识经济社会和我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数学教育特别要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数学教育中密切联系实际 ,适当降低数学形式化要求,注重实质,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但对数学的应用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知识的应用,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不是一种职业教育,作为知识的数学其因应用价值只能是有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用到的数学知识是极少的,数学的应用体现在多个层面上,不可彻底否认形式陶冶的作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严密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数学知识即使是暂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值得去学习。
四、关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在设计探究性学习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个学生的认知系统与教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也与其他学生的认知系统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使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反之,武断地将学生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强行连接,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
2、问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所谓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是指要考虑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知识,而且只要设计出来的问题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一个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得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
4、问题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一个合作性学习问题的好坏并不是说它产生的结果一定要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的挖掘问题深入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5、问题要有层次性
学生存在着已有知识经验的差别,而且在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及学习动机等多方面也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的迁移和应用。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全新的数学教学实践等待着我们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仅供同行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2]彭伏元;理线串点 系统复习[J];安徽教育;1980年12期
[3]横地清,马忠林;数学教育的原则[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
关键词: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 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数学课程改革,国外大量数学教学理论的引进,给我国的数学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尤其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工作者,深感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教学理念上的震撼。数学教学一反以往僵化、死板的模式,而显现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局面来,而且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我们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数学课程的起点在学生,而且数学课程的终点也在学生。学生成为数学课程设计的核心和主线,因此教学设计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之上,教学设计要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安排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将数学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例如可以收集报纸以及各种媒体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由抽样得到的,有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全班合作,统计出全校同学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两种节水方法;查阅资料,观察天气预报,了解降雨概率的相关知识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将数学与社会相联系,把统计与概率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教学是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共同活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研究活动,重视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自主的获得数学知识。但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型活动总是相对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不能把自主型学习与学生主动自发、漫无目的的活动画上等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放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系统知识的讲解作用,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活动不能说是自主型学习活动。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问题的教学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正是通过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以次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则显得实际应用有余,思想方法不足。从当今商品经济知识经济社会和我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数学教育特别要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数学教育中密切联系实际 ,适当降低数学形式化要求,注重实质,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但对数学的应用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知识的应用,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不是一种职业教育,作为知识的数学其因应用价值只能是有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用到的数学知识是极少的,数学的应用体现在多个层面上,不可彻底否认形式陶冶的作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严密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数学知识即使是暂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值得去学习。
四、关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而在设计探究性学习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个学生的认知系统与教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也与其他学生的认知系统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使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反之,武断地将学生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强行连接,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
2、问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所谓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是指要考虑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知识,而且只要设计出来的问题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一个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得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
4、问题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一个合作性学习问题的好坏并不是说它产生的结果一定要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的挖掘问题深入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5、问题要有层次性
学生存在着已有知识经验的差别,而且在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及学习动机等多方面也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的迁移和应用。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全新的数学教学实践等待着我们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仅供同行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2]彭伏元;理线串点 系统复习[J];安徽教育;1980年12期
[3]横地清,马忠林;数学教育的原则[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