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献身职教事业 谱写美丽人生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83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献身职教,不是一句空话,要在实践中履行职责,才能检验人生的价值”。他就是立志职业教育,无怨无悔,甘做人梯,乐于奉献的德育专家、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陈济,现任北京市商业学校高级讲师。
  选择职教 无怨无悔
  陈济曾是一名军人,可以选择留在部队锤炼;他曾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校领导想让他留校做一名大学教师;他曾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亲朋好友都劝他到政府部门做官。
  然而,陈济一次次放弃在别人眼里梦寐以求的良机,无怨无悔地走上了职业教育之路。1996年,陈济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北京市商业学校当上了一名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教育的教书育人工作之中。
  对陈济的选择,有不少人为他惋惜,说他是选错了道。也有人认为他进职业学校当教师,是大材小用,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对此,陈济没有过多争辩,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无怨无悔。来校的第一天,他就在日记本首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认准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陈济选择职业教育事业,不是心血来潮。在他看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做支撑,职业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是有前途的,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有志者来做好这项工作。
  率先垂范 探索改革
  1993~1994年,陈济以访问学者身份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期间,他对日本文化进行了研究,了解到日本的企业文化以及职业教育的价值。回国后,在对国内职业教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他对发展职业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认识到应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职业教育的应有价值,并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控,职业教育发展几经波折。面对职业院校生源滑坡、学生素质下降的现实,一些教师感到了无奈和困惑,感到了压力和自卑。面对现实,陈济没有灰心。陈济深深地感到,这是挑战,作为教师,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退缩,应敢于面对。他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新审视学生,如何确立新的学生观。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德育课教师来说,正确的学生观尤为重要。
  经过不懈的探索,2000年,他与同事共同研究,率先在北京市提出了中职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问题,将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于对中职生的评价上。他提出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发展方向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低而对他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多地发现中职生身上的特点和长处,更多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了更好地推广这种理念,陈济主动承担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教学改革二等奖,这一课程后来在北京市职业院校被推广。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济与同事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将改革实验的重点放在德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上,构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德育课程模式,适应学生特点,突出特色,有效地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落实中职德育大纲座谈会上,陈济代表全国中职唯一的德育课教师发言,介绍了德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十多年来,陈济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36篇获得一等奖。
  甘做人梯 乐于奉献
  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支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
  陈济时常说:“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帮助和促进青年教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宁可牺牲自己的时间,也要为教师的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他经常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讨论教学方案,并在全校给教师上示范课,指导教师教学。每听一遍青年教師的课,他都要逐个进行点评,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009年,学校推荐青年教师王珂参加北京市教师说课比赛,正在医院住院的陈济得知消息后,一次又一次给王珂老师打电话,交流说课经验,传授说课技巧,鼓励她消除心理障碍,精心准备。在他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下,王珂的说课水平显著提高,获得了全市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商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教研课题的研究,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先后有800余人次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仅2012年,经陈济辅导的18名教师的教研成果在全国中小学教学技能和德育技能大赛上获得一、二、三等奖。
  这些年来,陈济老师为了学校的工作,为了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不辞辛苦,超常付出。他每个学期要听100多节课,即全校教师每一位教师的课都要听一遍。尽管担任学校管理工作,他也保证每周至少给学生上4节课,每节课都要制作出教学课件,设计学生作业。还经常联系参观点,深入企业,带学生深入社会参观学习。
  近几年,他还年年承担着国家级课题、市级课题和学校课题的实验研究任务,承担着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培训任务,经常外出讲课,很少有休息的时间。爱人埋怨他“把家当成宾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孩子怪他“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是一个不顾家的爸爸”。陈济则对妻子和孩子说,“欠你们的太多了,等我退休了,天天在家做一个全职的丈夫和爸爸,全心全意为妻儿服务。”
  有老师说:“陈济老师像一台机器,不知疲倦。”也有人说陈济老师“患有职业病,是个书呆子”。陈济却说,“忠于教育,是我的事业,是我的使命,为此拼命工作,我心甘情愿。”
  十多年前,陈济就被诊断为早期肝硬化,按常规应放弃工作住院治疗或在家长期疗养。对待自己的病,陈济告诫家人,“得了重病是不可躲避的事实,但不能被病吓倒,人固有一死,死,也要死得有价值,我要变压力为动力,或许是最好良药。”
  “恐怕我的时间不多了,在我生命延续的日子里,我要为学校教书育人,为职教事业多做一些工作。”多年来,陈济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坚持奋战在职教一线上。
  对此,校领导让他少做点工作,多保重身体,同事们劝他好好休息,身体最重要。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个道理我自己也明白,但我总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教书育人绝不仅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事业,是我的使命,为了崇高的职教事业去拼搏,这是我的快乐。”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互助合作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于200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沈毅和崔允漷老师主编,是“课
基因预测是研究基因功能、基因表达、基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如何控制基因转录等工作的基础。现有的基因预测方法在预测内部编码外显子方面能达到较高的精度,但在预测5’端外
文章通过阐述语言与文化的相关语言学理论,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导入中
文章分析了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知识建构中运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元认知学习策略运用于大学英语知识的自主建构的实践进行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2009级的148名非英语专业本
[摘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的核心,它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文章借助  传统“沟通实现流程图”,在增加了反馈流程的分析与改进之后,提出从编码、解码的黑箱过程,噪音控制及融洽沟通环境三个方面  改善沟通过程的方法,进一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有效沟通教学实践噪声编码  [作者简介]李红萍(1962-),女,山西闻喜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