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洱海300年桨声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族祭洱海。面对万顷碧波,老人们念起经来。船行多远,她们就念多久,直至将心中的感激和企盼都念完。

  鱼鹰在水里玩耍的时候,老杨在船上微笑地看着它们,眼睛里有父亲般的慈爱。这些鱼鹰刚刚换完羽毛,正是最漂亮的时候,眼睛由褐黄变成翠绿,头上的毛变成白色,身上的毛黑白相间,黑得发亮,白得耀眼。鱼鹰也有勤快和懒惰之分,勤快的每次捉鱼都来回跑好几趟,懒惰的有时一条鱼也抓不到。打完一场鱼,老杨都要用小花鱼犒劳鱼鹰,勤快的鱼鹰总能最先得到奖赏。鱼鹰一次只能喂个半饱,吃饱了就没有抓鱼的动力了。
  老杨家的午饭很简单,一般是冷饭就点咸菜,或者是凉拌米线、豌豆粉等,吃完马上再出发捕鱼。老杨还带着四五条网,船划到深水处,估摸有鱼了,就慢慢把网一条条撒下去。现在湖里的鱼少了,只靠鱼鹰捕鱼,时间势必要延长,鱼鹰会很累,可能还会生病,老杨心疼,就想了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四五月份的鱼最肥、最多,常常鱼鹰、渔网双丰收,这种时候全家就高兴得不得了。“不过,用渔网捕鱼还是没有鱼鹰来得快,有些时候还会挂空网。而每次带鱼鹰出来,只要不是风浪太大,多少都会有些收获。”说到捕鱼,老杨的心还是偏在鱼鹰身上。张四姐常对外来人讲起他家鱼鹰的一次“壮举”:有一年,大概是四五月份,他们把鱼鹰带到了沙坪,那是洱海水草最肥美的地方之一;鱼鹰下水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条大鱼,所有鱼鹰立刻围拢来,追了十多米,硬是把鱼围到了船边;老杨一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鱼弄上船,到岸上一称,足有一百多斤重。“十多年前,一天打个几百斤鱼是常事,这些年,打到百十斤鱼要算菩萨保佑了。”
  收工了,老杨总是先让鱼鹰吃个饱,然后把它们赶上岸,让它们晒太阳、梳羽毛、自由地走来走去。张四姐忙着给鱼过秤。通常老两口一天能打一百来斤鱼,少的时候五六十斤,也有两三百斤的时候。他们二十多岁的儿子和儿媳打得就少些,每天只有四五十斤左右。每次过秤时,儿子总是抓抓头,不好意思地说:“姜还是老的辣!”而父亲也总是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不要急,你有的是学的时间,我和你妈老了,今后还得靠你。”
杨六斤带着鱼鹰出海。他家祖祖辈辈饲养鱼鹰,与鱼鹰的感情如父子般深厚。

  过完秤,张四姐和儿媳妇把鱼拿到附近村子的集市上去卖。附近的人都知道他家的鱼是鱼鹰捕的,是地地道道的洱海鱼,又鲜又甜又环保,鱼到了集市上总是一抢而空。别家的鱼五六元一斤,他家的鱼能卖到七八元。收摊后,张四姐照例要买几十斤小花鱼回去,鱼鹰是不能亏待的。
  杨六斤老两口每年捕鱼的收入一万二千元左右,扣掉买小花鱼的三四千元,还有七八千,他家在沙村还有一点地,“只要好好计划,日子可以过得好好的。”

在最细节的琐事中看见故乡


  我用了三年时间拍摄老杨的船上生活,记录下太多画面,比如:鱼鹰捕鱼时老杨用船桨奋力敲击船板指挥的瞬间,鱼鹰集体作战时灵动机敏的身影,后来,我已经能够在与鱼鹰对视的时候,从平时无比锐利的眼神里读出羞涩。
  老杨很欢迎我上他的船,但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拍他,大理最美丽的不是风景吗?我试着解释:雪山大海,世世代代的摄影人都可以拍,但本民族的生活,才是我的根之所在,我最熟悉、最敬佩、最有感情的人都在故乡。
  1990年我到北京新闻学院学习了一年,开拓了视野,再回到大理,我的感受不一样了。大理没有北京那么规整的马路,也没有那么多楼房和密密麻麻的人群,生活水平不高,粗茶淡饭,马车布衣。但这里的人朴实,去到哪儿都能看到发自内心的笑容,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幸福指数相当高。我那时特别喜欢交朋友,天南海北的人都交,尤其喜欢和洱海周边的渔民打交道。俗话说,朋友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后来去了昆明,我的心还是在大理,每年都要跑很多趟,感觉从来没有离开过。美国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一个纪实摄影师,贴近拍摄对象才能拍出生动的照片。再后来,我每年大概有半年会在大理和周边行走,深入到白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最细节的琐事中,和他们共喜共悲。   在我眼里,风花雪月是大理的外在,是大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性标志。对于我们本地人来说,一方面是在这种美的环境里面享受生活、陶冶情操,另外一方面又是抛开浮华,踏踏实实地过接地气的日子。就拿杨六斤一家来说吧,他们生活在洱海边,生活在风景里,但好风景不能当饭吃,他们还是要捕鱼为生。开海的季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淘生活,养娃娃,日子充满艰辛。好在大理人天性乐观,善于以苦为乐,苦日子过着过着就有甜的滋味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理给予当地人的,不仅有自然的美景,还有更多生活的智慧。
  TIPS
  跟随摄影师寻找原味大理

  以前,走进大理的城门,人们就在道路两边晒太阳、养花,街道宁静,小城安详。如今大理成了旅游胜地,街边换成了商贾叫卖,喧闹繁华。
  想体会原味大理,这些地方不可错过:
  剑川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唐宋时期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军事重镇。民族建筑保存相当完好,民风淳朴。剑川古城有600多年历史,剑川沙溪的寺登街,与北京的长城、陕西的大秦宝塔一起被列入世界101个濒危建筑遗址。
  云龙县诺邓村:地处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区,这里有千年白族村,世代做手工盐,游客相对较少,环境清雅,不那么拥挤。
  洱源县:位于大理市北,是洱海之源,白、汉、彝、回、傣等23个民族杂居,当地的温泉非常不错,玩累了可以享受一下。
  此外。漾濞、永平、弥渡、祥云、云龙也是不错的大美之地,自然、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
  白族节日精华之选
  在大理总能遇到无数外来旅行者,他们拍摄的大理特别美,但深入的不多,就像面对一个漂亮姑娘,多数人只关注她娇美的面容。要了解大理的奥妙,可以深入到大理人的日常生活和节庆之中。大理白族节日很多,下面两个最为精华。
  本主节:又称“迎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传统的民间信仰,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本主庙。本主是神也是人,在白族的神灵体系中,他们既主宰人的命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迎本主和祭祀本主的活动是白族人一年中的大事,祈年求丰,载歌载舞,营造出人神共娱的欢快气氛。
  绕三灵:白族主要的农事节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人们希望通过虔诚的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天气和煦,山川秀丽,白族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携带祭祀用具和食品、炊具等,从四面八方赴会,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欧燕生,白族,出生在北京,1957年随父亲调回大理,在大理生活了十多年后,随父母到昆明,现就职于云南民族出版社。长期行走于大理,拍摄白族生活。
其他文献
天津海河英迪格酒店的11幢砖红色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庭院花园周围,像是一个小小的德国风情村落。入夜后,特别设计的景观灯打在别墅外墙上,更烘托出一种历史感。  室内建筑设计公司Silverfox Studios为海河英迪格酒店打造的内饰颇为别致。走进酒店大堂,前台后面是由数十个旧式行李箱组成的特殊背景,旁边厚重的德式木镶板墙上,挂着现代的艺术画作,描绘的是20世纪初期天津德租界的历史故事。右侧的一整
Q: 南极面积有多大?  A: 其中岛屿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大陆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10,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是南纬60°以南的岛屿和大陆的总称。    Q:去南极能看到哪些动物和植物?  A: 能看到企鹅、海豹、鲸鱼、海鸟等,还有一些地衣和苔藓类的小植物。    Q: 在登陆的时候可以和企鹅等一些动物近距离接触吗?  A: 可以近距
在新英格兰,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片土地,而是这里的国民——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他们是如此有个性,他们将个性的完整与个人的隐私看得与公民的自由一样,那么重要,那么珍贵;因而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的男人与女人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给予他人足够完整的尊重与礼貌。  举个例子。一天下午(那是10月,正值新英格兰无与伦比的晚秋),马尔科姆·考利(1898-198
深夜,绥芬河到哈尔滨的火车上满是人,可能因为是老式的火车,也可能因为深夜太过寂静,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声音异常震耳。半睡半醒间听到列车员报站——横道河子。对于生活在远东地区的人来说,这个地名并不陌生。至于起源,有人说是“横”代表一,往西北去还有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和四道河子;也有人说,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将这里原有的河流改道,汇合而成的河流穿镇而过,故而叫作“横道河子”。车上听到一个像是当地人的大哥对
清凉薄荷岛  绿意盎然的薄荷岛,被称为“上帝的小天堂”,巧克力山则是薄荷岛的一张名片。薄荷中部有1200多座圆锥形的小山,每年旱季,山上的草木会变成褐色,在观景台远望,就像是巧克力一样,当地人于是将这些山命名为“巧克力山”。在巧克力山拍“到此一游”纪念照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在大自然提供的这座“巧克力背景墙”前面,游客们纷纷发挥自己搞怪、卖萌的天赋,大摆各种姿势。这里曾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外
并非每一个摄影师都能营造超现实主义的幻境,对亚瑟·特雷斯来说,这却毫不费力。他如同一个魔术师,时刻充满激情,不断地用光怪、荒诞的虚构影像创造着迷宫般的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这一起源于法国的艺术流派,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在国外,超现实主义摄影不论在观念还是技法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在中国才刚刚萌芽。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亚瑟·特雷斯携经典之作,完成了2011年度在中国的展出,为观者上演了一场梦
三个在帕拉甘库尔德老城的孩子。  拍摄地:伊朗,库尔德斯坦,帕拉甘神秘东方的缩影  伊朗是我此次行程的首发地,我直接来到了德黑兰北部的大不里土。只要进入大不里土,就相当于一脚已经迈入库尔德的门槛。向周遭望去,库尔德人与周边国家居民截然不同的服饰便已经使我双眼忙乱。当地男人们的腰间紧紧束着一条宽丝绸长带,鼓起长裤像大鸟一样振翅欲飞。他们随时都带着祈祷用的念珠,哪怕年轻人也会穿着这种样式的裤子,不过上
“It is no longer safe here and you will have a new life in England,” Her parents said to Shirin before they sent her to aunt’s home. Little Shirin wanted to cry because she did not want to leave them
一座安静佛都  “施与受,就这样以一种持续千年的默契无声进行着,空气里唯留食物香味和对佛的敬诚。”  琅勃拉邦的清晨,从竹罐里的阵阵糯米香开始。未放明的天此时还是深蓝色,朦胧中王宫前的街上到处是当地居民和游客,或跪或曲腿侧坐,所有人都静静等待和尚的到来。跪坐的人群沿街边排出一条长队,朦胧延伸进琅勃拉邦未醒的梦。  这是布施,和尚随街化缘,这样的场景嵌进了琅勃拉邦的每个清晨,从古至今,即使战乱也从不
伊拉克的战火虽已熄灭,却留下太多难以愈合的创伤。10年过去,全球媒体再次将焦点对准这片不平静的土地。此时,布鲁诺·斯蒂文斯推出了自己的一本摄影集,记录2003年春天生活在巴格达老城中的普通伊拉克人的生活和遭遇。他认为,世人已经为这场战争贴上了太多不实的标签,而他更希望用理性的方式讲述事实,所以,他将这本画册取名为“镜头之外”。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拉开序幕。各种宣传册如雪片般纷纷飘下,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