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每当走到学校,那些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还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当年抓常规管理的事,提起常规管理28条,他们都还记得“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吃好饭,做好操”这“五好”。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1988年底,我调进省教委任普教局局长。到任伊始,我就和王世华、袁金华等同志一起,兵分四组,下基层搞起了调查研究。这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江南江北跑了11个市,四个组察看了400多所中小学。考察归来,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之后,我省的普通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区同社会日益重视教育、教育投资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办学效益不高,学校管理松弛。被考察的400多所学校中就有四分之一校园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一些校长管理意识不强,错误地认为这只是小事;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或任意更改教学计划,随意增减课时;或扶优逐劣,歧视后进学生;或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如此,哪里还谈得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教育为人民”?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89年4月,我来到了故乡滨海,踏进了临淮乡玉丰小学的大门,在这里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地无一张纸屑,墙无一点污迹,桌无一处刀痕,口无一句脏话。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村小,适龄儿童入学率、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直升率超过98%,体育达标率也在97%以上,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无独有偶,其他调查组也发现了类似的典型:启东的和合、江阴的西郊、昆山的蓬朗等农村中心小学,都是从抓常规管理人手,把学校办好的。兴奋和激动之余,我们悟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只有常规管理抓好了、抓实了、抓到位了,学校的秩序才能正常,基础教育的质量才有保证,学生的发展才有希望。
1989年,我们组织省内40多所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前后花了半年时间,从学校管理内容中梳理出最基础、最必要的部分,讨论形成了《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并于同年9月颁布试行。这个《要求》涉及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档案资料管理六个方面共28条,因此,江苏人亲切地称它为“28条”。《要求》的第六款只有一条,当时考虑为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留下发展空间。
要把常规管理“28条”抓实、抓好、抓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时我们做了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抓培训,从县、市(区)教育局长,到全省4万多名中小学校长,再到每一个教职员工,实行了“一竿子”到底的培训。二是抓坚持。从1989年开始,我们一年一个重点,连续抓了五年。我和王世华、袁金华一年一篇文章,连续写了五年在《江苏教育》发表:《严格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培养自治自理能力》,《管理育人重在内化》,《把常规管理抓成常规》。三是抓监督机制,由省教委牵头,组织督导室、中教处、初教处和江苏教育报刊社等有关新闻单位进行中小学常规管理“千里行”(有些县、区进行了“百里行”,更有一些乡镇进行了“十里行”),对常规管理抓得好的就大张旗鼓表扬,差的则不留情面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曝光。四是抓评估,定期进行检查评比,编印治校育人经验集,评选教学秩序好、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模范学校。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常规管理抓成管理常规,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一种自觉遵守的习惯,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达到“既管理非管理”那样一种崇高的境界。如今到那些常规抓得好的学校走一走,他们可以说都是当地的一道风景线,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1989年初,我们就提出普通教育“转轨”的问题,提出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至今为什么相当多的中小学依然停留在“办学为了升学”的轨道上呢?有些学校,为了升学可以任意更改教学计划,可以随意增减课时;为了升学可以置学籍管理于不顾,扶优逐劣,歧视后进学生:为了升学,可以置常规管理于不顾,对学校的脏乱差熟视无睹。因此要真正实现“转轨”这一艰巨任务,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为了升学的普教机制。管好一张课表,素质教育就有结构性的保障;管好一个课堂,素质教育就有了质量的底线。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从实现普教指导思想转轨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常规管理的必要性,就会更自觉地抓好这一工作。
1988年底,我调进省教委任普教局局长。到任伊始,我就和王世华、袁金华等同志一起,兵分四组,下基层搞起了调查研究。这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江南江北跑了11个市,四个组察看了400多所中小学。考察归来,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之后,我省的普通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区同社会日益重视教育、教育投资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办学效益不高,学校管理松弛。被考察的400多所学校中就有四分之一校园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一些校长管理意识不强,错误地认为这只是小事;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或任意更改教学计划,随意增减课时;或扶优逐劣,歧视后进学生;或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如此,哪里还谈得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教育为人民”?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89年4月,我来到了故乡滨海,踏进了临淮乡玉丰小学的大门,在这里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地无一张纸屑,墙无一点污迹,桌无一处刀痕,口无一句脏话。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村小,适龄儿童入学率、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直升率超过98%,体育达标率也在97%以上,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无独有偶,其他调查组也发现了类似的典型:启东的和合、江阴的西郊、昆山的蓬朗等农村中心小学,都是从抓常规管理人手,把学校办好的。兴奋和激动之余,我们悟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只有常规管理抓好了、抓实了、抓到位了,学校的秩序才能正常,基础教育的质量才有保证,学生的发展才有希望。
1989年,我们组织省内40多所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前后花了半年时间,从学校管理内容中梳理出最基础、最必要的部分,讨论形成了《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并于同年9月颁布试行。这个《要求》涉及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档案资料管理六个方面共28条,因此,江苏人亲切地称它为“28条”。《要求》的第六款只有一条,当时考虑为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留下发展空间。
要把常规管理“28条”抓实、抓好、抓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时我们做了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抓培训,从县、市(区)教育局长,到全省4万多名中小学校长,再到每一个教职员工,实行了“一竿子”到底的培训。二是抓坚持。从1989年开始,我们一年一个重点,连续抓了五年。我和王世华、袁金华一年一篇文章,连续写了五年在《江苏教育》发表:《严格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培养自治自理能力》,《管理育人重在内化》,《把常规管理抓成常规》。三是抓监督机制,由省教委牵头,组织督导室、中教处、初教处和江苏教育报刊社等有关新闻单位进行中小学常规管理“千里行”(有些县、区进行了“百里行”,更有一些乡镇进行了“十里行”),对常规管理抓得好的就大张旗鼓表扬,差的则不留情面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曝光。四是抓评估,定期进行检查评比,编印治校育人经验集,评选教学秩序好、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模范学校。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常规管理抓成管理常规,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一种自觉遵守的习惯,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达到“既管理非管理”那样一种崇高的境界。如今到那些常规抓得好的学校走一走,他们可以说都是当地的一道风景线,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1989年初,我们就提出普通教育“转轨”的问题,提出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至今为什么相当多的中小学依然停留在“办学为了升学”的轨道上呢?有些学校,为了升学可以任意更改教学计划,可以随意增减课时;为了升学可以置学籍管理于不顾,扶优逐劣,歧视后进学生:为了升学,可以置常规管理于不顾,对学校的脏乱差熟视无睹。因此要真正实现“转轨”这一艰巨任务,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为了升学的普教机制。管好一张课表,素质教育就有结构性的保障;管好一个课堂,素质教育就有了质量的底线。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从实现普教指导思想转轨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常规管理的必要性,就会更自觉地抓好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