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和水墨画的极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杰作,沈从文先生也因为《边城》和其他众多作品闻名中外,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边城》的第13至15章,教材和教参谈的基本上是主题和情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我以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文本、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边城》,光让高中生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是片面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鉴赏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本文着重谈论《边城》独特的美学风格,认为《边城》既是现代文学史上描绘风俗画的高峰之作,又是深得中国传统水墨画神韵的不朽之作。
  
  一、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
  
  沈从文先生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在《边城》里画出了一幅幅“湘西社会”的风俗长卷,婚丧、节日、饮食、服饰、居所、信仰、礼仪……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内容。理解和鉴赏这些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才能深入沈从文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小说第2章集中描绘了“茶峒”这座小山城的风土人情,请看其中的一段: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故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檀木活车、竹缆与锅罐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捏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故意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木滤子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
  这里对“茶峒”城外河街的描写,自然、朴实、生动,河街店铺林立,具有浓厚的湘西特色,尤其是小饭店里的菜肴陈设,顾客与老板娘的一问一答,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风人情。
  小说一再写到“端午”这一民俗节日,尤其详细描画了湘西人过端午节划龙舟、放大群水鸭到河里让人捉的热闹场面,他们把绘有朱红线条的龙船划得来去如飞,争先恐后地下水追赶和捕捉河面上那些绿头长颈、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的大雄鸭,个个生龙活虎,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描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家为何花这么多笔墨来描述端午节呢?除了要展现湘西特有的民风民俗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纠葛都是因为几次端午节而发生、发展,翠翠的性爱意识也随之萌芽、增强。
  以上只是举了两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边城》通篇都是风俗画,是湘西社会特有的风情民俗的集中大展示。当然,沈从文又绝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在小说中,这些风土习俗、陈年遗风,或是用于人物出场前的铺垫,或是用于故事的发展,或是用于整部作品情调的渲染。而且沈从文又非常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从而直接服务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风俗是与社会发展、民族性格和精神密切相连的,从风俗的变化,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和民族心理变化的轨迹。所以《边城》里的风俗描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边城》就是一部湘西社会发展史,甚至是原生态的、唯美的中国正面形象的重塑和展示。
  
  二、宁静淡远而又充满诗意的水墨画
  
  阅读《边城》,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或浓或淡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国传统水墨画虽是纯用水墨不着彩色,但有时寥寥几笔,就形神兼备,境界全出。沈从文的《边城》深得中国传统水墨画和古典诗歌的气韵和精神,以形传神,创造出像传统水墨画那样宁静淡远而又形神兼备的意境。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作家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手段。
  1.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抒写自然美
  《边城》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反而极其简单明了: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二人和议以唱歌打动她,让其选择。天保自知无望,外出遇难,哀伤中的傩送也出走了。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归来。故事情节既不复杂,也不曲折,作家故意淡化情节,用大量笔墨去抒写自然美,以自然美来衬托人性美、人情美。如第13至15章写到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里托浮起来爬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美景与浓情交织,浪漫而有情趣。现摘录其中一段: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啭着她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下的翠翠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繁密的虫声、夜半吟叫的草莺又衬托出翠翠那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怀,充满着诗情画意。
  像这样的描写,小说中随处可见。阅读《边城》,我们就像在欣赏湘西一带优美而又神秘的自然风光,沉醉在作家为我们创造的充满诗意的境界中。
  2.克制情感,表现柔情,展现作品令人神往的秀美和静美
  沈从文在《废邮存底》中收编有《情绪的体操》一文,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写作不过是“情绪的体操”的命题,认为“情绪的体操”是学会“控驭感情”、“运用感情”的体操,是“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任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边城》及其他许多作品集中体现了作家的这种美学追求。
  沈从文不像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宣泄情感、泛滥情感,恰恰相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克制情感、淡化情感,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情感,情感的流露往往是轻徐、舒缓、婉转的。《边城》里的人物绝对不会作义愤填膺状、惨痛欲绝状、昂扬激越状,而是镇定自若、感情自然、行动平稳,痛苦和欢乐都是有节制地流露。如翠翠在初涉爱情时是那样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动。初遇二老傩送时曾因误解轻声骂过他,然而当她回去听说此人就是诨名“岳云”的傩送时,到了家,“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翠翠情窦初开,爱情心理十分含蓄。然而后来第一个来他家提亲的却是大老天保,“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这里没有激烈的情绪,甚至没有语气稍重的言辞,翠翠惊愕、失望的心理通过人物的神态、表情、从容的动作透露出来,写得平和自然,耐人寻味。在小说中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纯厚人性和含蓄的东方传统美德。
  《边城》中不是没有矛盾冲突,老船夫和翠翠,天保与傩送,天保、傩送兄弟和父亲顺顺,老船夫和顺顺父子,矛盾无处不在,但作者没有让他们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这些人物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充满爱心,他们之间也会有一时无法消除的隔膜和误解,但他们不会怒目相对、拔刀相向,甚至不忍心说句重话伤害人家,宁愿让自己孤独甚至痛苦,所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柔情的化身,弥漫着忧伤的气氛。美丽、单纯、善良、真挚的翠翠自然充满着柔情,即使是“结实如小公牛”的二老傩送也洋溢着如水的柔情。二老“眼眉”“秀拔超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有诗人气质”,含情脉脉的“注视”和“微笑”是他独特的求爱方式。即便其他几个人物,如老船夫、船总顺顺也都有柔情的一面。
  沈从文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说道:“我学会用小小的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他的小说总是将故事置于河上、水边,他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水的一大特点就是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沈从文最优秀的以船上、水上作为背景的小说《边城》自然从头到尾都笼罩着柔情,一种弥漫着忧伤的柔情。
  就这样,沈从文在《边城》中把淡淡的忧伤、辽远的愁绪,夹裹在平静的叙述里。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感情,从不采取宣泄泛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是让感情的细流在平静的叙述里缓缓流动,微笑里藏着哀痛,微凉里夹着忧郁,形成自己独有的乡土抒情风格,展现了高贵典雅而又令人神往的秀美和静美。
  3.含蓄、古朴、自然的语言
  克制情感,抒写柔情,表现在语言上,就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沈从文的小说语言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形成含蓄、亲切、古朴、自然的独特风格。
  我们来欣赏《边城》中的一段描写: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段语言几近白描,并没有用过多的修辞语,却极其生动地写出傍晚时分世上万物的勃勃生机,极其含蓄地传达出翠翠初涉爱情时那种骚动不安的内心。
  不只景物描写如此,就是人物对话的语言也清新自然,富有个性化。如有一年端午节之前,翠翠和外祖父商量谁去看龙船:
  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
  祖父说:“你走了,船陪我。”
  翠翠把一对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
  在这里,少女翠翠的天真烂漫,外祖父的爽朗风趣都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跃然纸上。
  《边城》是沈从文在小说艺术上真正走向成熟的作品,整部小说的语言既是文白杂糅,又掺入方言土语和汲取西方句法的长处,形成含蓄、亲切、自然、凝练、简洁的艺术风格。
  淡化情节,表现柔情,以古朴简洁的语言展现自然美和人情美,使得《边城》又独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风格,质朴,优美,恬静,自然。
  
  参考文献
  1.《边城》 沈从文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2.《北大文学讲堂》 温儒敏、姜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王嘉良、李标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其他文献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期刊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话。”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语虽占时间不长,但能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起到
期刊
有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打造的是语言精华;有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垂手而得的亦是妙作佳篇。无论“锤炼”或“天成”的都是在生活阅历的厚积下、审美意趣的触发下、时代思潮的冲击下自主创作而成的。而如今要在短短的初中三年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该怎样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
期刊
现今的职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差,平时对基础课不重视,一提到写作文更是叫苦连天,对应用文写作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应用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的一个症结。要解开这个症结,应先让学生产生学习写的应用文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它很有用”。  兴趣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主体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环境中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优先注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
期刊
“批注法”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今有之。谓之评点,是将自己的疑问、点评、心得等用精炼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处。“批注法”在语文教学领域很受推崇。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呢?  目前学生听惯了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了“洗耳恭听”,要改变现状。让学生主动阅
期刊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年第1期)刊出了刘方老师《(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苏教版该文的几处注释提出了质疑。细读之余。笔者实不敢苟同:文中所举五例,除一例“指瑕”值得肯定之外。其余四例实“无瑕”可指,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1 敢以烦执事刘文认为课文把“敢”译作“冒昧地”不够妥帖,不如译为“不敢、岂敢”更为合理;并对前半文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作了这样的翻译:如
期刊
高三第一轮语文复习主要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尽管不少专家围绕每个专题提出了许许多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但对于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本身的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教师训练方式的不当、文章的理解和试题的解答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等,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最终导致这样的训练长期
期刊
在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13年间,有8年同时担任了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协调统一好语文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对更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和更到位地进行等量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  心得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产生班主任影响的原动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句古语石破天惊地点出为人师者身教的重要性。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身教呢?我认为
期刊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一是从诗眼可以看出。《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久”和“复”,因为它们是这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充分体现诗歌主旨的精彩字眼。“久”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压抑人性的官场生活不是一
期刊
新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的“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选用了传统篇目《窦娥冤》。不同的是,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了《窦娥冤》的第三折,而新人教版教材则选取第一到三折,只删去了第四折,即窦天章做了高官后到楚州为窦娥平反昭雪的情节。  我个人认为新人教版节选的《窦娥冤》更接近关汉卿的创作意图,也更具有现实的启迪,不禁为之叫好。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旧人教版节选的《窦娥冤》的特点和不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