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取得较大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在本期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指南体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对静脉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血管内治疗、多模影像评估的运用及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指导临床医师在工作中遵循指南与个体化结合的原则规范地诊治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 构】
: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取得较大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在本期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指南体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对静脉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血管内治疗、多模影像评估的运用及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指导临床医师在工作中遵循指南与个体化结合的原则规范地诊治急性缺血性卒中。
其他文献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深部脑白质、侧脑室周围及胼胝体,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和头痛。我们报告1例原发性桥臂淋巴瘤患者,其临床表现仅为头晕、走路不稳;早期磁共振成像不典型,呈双侧桥臂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影,FLAIR高信号影,周围可见水肿带,增强扫描仅见边缘强化。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灶消失、病情好转,后症状反复,酷似多发性硬化时间、空间多发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聚集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脑组织中高表达的载脂蛋白。研究发现聚集素对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清除和神经毒性产生影响;聚集素水平在AD患者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升高;编码聚集素的聚集素基因的多态性影响AD的发病风险;调节AD模型动物聚集素的表达对AD有一定疗效。因此,研究聚集素与AD发病之间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本次修订更新了适应证和禁忌证,也更新了治疗时间窗和多模式血管内技术,明确了血压管理和抗栓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希望能为我国卒中血管内治疗提供质量控制规范,
目的调查川南地区癫痫住院患者总体病因分布情况、不同年龄段癫痫住院患者的病因分布,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我院确诊的癫痫住院患者完整的病案资料,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2017年修订的癫痫病因分类方法进行总体病因分类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病因分布。结果共纳入癫痫患者665例,癫痫总体病因分布为结构性病因(398例,59.8%)、感染病因学(122例,18.3%)、代谢性病因
颈动脉蹼是位于颈动脉球后壁颈动脉分叉以远的腔内薄层突出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颈动脉蹼是隐源性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颈动脉蹼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准确地对颈动脉蹼进行诊断将有助于对隐源性卒中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减少卒中事件的再发。我们因此拟对颈动脉蹼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常见的影像学特点、病理研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慢性增生性炎性疾病,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均可导致肉芽肿的形成,其诊断和治疗需要最大限度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是否存在潜在的全身系统疾病和免疫功能异常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肉芽肿单纯侵犯单一周围神经是临床上很罕见的情况,诊断具有挑战性,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就我们临床中遇到的1例以踝管综合征起病的单独累及右侧胫神经的肉芽肿性炎病例进行阐述,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
抗癫痫药和抗感染药经常需要联合运用,它们之间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我们通过病例报道、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抗癫痫药与常用抗感染药的相互作用,包括:大环内酯类药与卡马西平,碳青霉烯类药与丙戊酸钠,三唑类抗真菌药与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与苯妥英钠、地西泮、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抗寄生虫药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的组合。而新型抗癫痫药物,例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再通方式的选择、治疗时间窗以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广泛的更新和改写,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
老年人群中无症状脑梗死患病率可高达28%,其不良预后主要为症状性脑梗死和认知障碍。为了规范化诊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拟定了专家共识:(1)诊断部分提出磁共振扫描优于CT,以及磁共振扫描的序列;(2)如何鉴别诊断,避免误诊;(3)治疗主要包括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防止过度治疗,并提出了诊疗路径。
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恰当地处理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通过查询文献、反复讨论达成共识,期望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恰当诊断和处理,从而降低症状性卒中或痴呆发生的风险。值此共识发表之际,就共识中有关问题谈谈本人的理解和想法:无症状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对于降低症状性脑卒中和认知障碍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主要措施仅限于筛查并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