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9月6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台儿庄古城举办。本届非博会历时5天,以“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旨在充分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搭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弘扬为主题的展览、交流、交易平台,更好地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
关键词:侗族大歌;种类;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广西一带,现有人口大约260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他们就在这片美丽又富饶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生息繁衍。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美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10月,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过程中,相关专家曾作出这样描述:侗族大歌是千百年来侗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优美音乐,它是中华民族百花中的一朵奇葩,就其艺术价值来说不可估量,风格特异,独秀西南。2011年初,贵州省黎平县政府便引进6.5亿元巨资,打造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大型实景展演”项目。
二、侗族大歌的种类
(一)嘎听。正如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所说:“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蝉虫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这充分印证了侗族大歌嘎听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嘎听也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二)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三)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四)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三、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侗族大歌旋律高亢、优美动听,有丰富的多声因素;曲式节奏自由精干,同时又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点;歌词既有文采又富音乐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也正因如此侗族大歌得以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一)歌词特征。从文学角度看,侗族大歌的歌词形式是由双音节向单数音节句发展,与汉文古诗歌的四言向五言、七言的发展形式相似,这其中体现了侗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密切关联。
(二)曲式结构特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其结构特征是:声部多,节奏不固定。侗族大歌音乐,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围,节奏一般不固定对等,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据有关专家研究,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的多声部曲调。
(三)调式音调特征。侗族大歌的音组织结构大多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羽调式上,它多半用二声部合唱,大小三度的和音是侗族民间合唱风格特征的主体音程,广泛的被采用,常以宫―羽、角―宫、徵―角的结合式出现;其次,纯四度,纯五度的结合也较频繁,由于侗族大歌几乎都是羽调式,所以它的纵向结合多系侗式小主和弦的和音;有时大小六度、大小二度、小七度和声音程的使用也很频繁。突出调式支柱音中低音部和高音支声复调色彩音是侗族大歌歌曲音调的主要特征。
四、侗族大歌如何得以传承与发扬
任何一个民间文艺的诞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当时社会文化渊源息息相关。民间的社会文化,即民俗文化,而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侗族人民之所以创造出如此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和侗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鼓楼文化的影响。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侗族大歌也主要流传在这一地区。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
(二)集体社交活动的影响。通常,侗族青年男女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进入一种叫“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走街串寨,姑娘们则聚集在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他们用对歌的方式互诉衷情、选择情侣,这种习俗活动对大歌的产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五、侗族大歌为何在众多非遗中脱颖而出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的合声艺术,侗族大歌让国际音乐界对中国民间音乐也惊叹不已,它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否定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六、结束语
侗族是一个古老、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他们生存、发展,延续至今,因为以前没有独立的文字记载,许多优秀侗族的文学艺术、劳动技术、人生哲学等都只能以“歌”的形式保存下来,都隐含在“歌”里面。侗族大歌通俗挚朴,优美动人,犹如山间的清泉,永远淙淙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侗家人。
关键词:侗族大歌;种类;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广西一带,现有人口大约260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他们就在这片美丽又富饶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生息繁衍。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美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10月,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过程中,相关专家曾作出这样描述:侗族大歌是千百年来侗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优美音乐,它是中华民族百花中的一朵奇葩,就其艺术价值来说不可估量,风格特异,独秀西南。2011年初,贵州省黎平县政府便引进6.5亿元巨资,打造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大型实景展演”项目。
二、侗族大歌的种类
(一)嘎听。正如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所说:“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蝉虫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这充分印证了侗族大歌嘎听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嘎听也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二)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三)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四)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三、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侗族大歌旋律高亢、优美动听,有丰富的多声因素;曲式节奏自由精干,同时又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点;歌词既有文采又富音乐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也正因如此侗族大歌得以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一)歌词特征。从文学角度看,侗族大歌的歌词形式是由双音节向单数音节句发展,与汉文古诗歌的四言向五言、七言的发展形式相似,这其中体现了侗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密切关联。
(二)曲式结构特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其结构特征是:声部多,节奏不固定。侗族大歌音乐,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围,节奏一般不固定对等,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据有关专家研究,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的多声部曲调。
(三)调式音调特征。侗族大歌的音组织结构大多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羽调式上,它多半用二声部合唱,大小三度的和音是侗族民间合唱风格特征的主体音程,广泛的被采用,常以宫―羽、角―宫、徵―角的结合式出现;其次,纯四度,纯五度的结合也较频繁,由于侗族大歌几乎都是羽调式,所以它的纵向结合多系侗式小主和弦的和音;有时大小六度、大小二度、小七度和声音程的使用也很频繁。突出调式支柱音中低音部和高音支声复调色彩音是侗族大歌歌曲音调的主要特征。
四、侗族大歌如何得以传承与发扬
任何一个民间文艺的诞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当时社会文化渊源息息相关。民间的社会文化,即民俗文化,而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侗族人民之所以创造出如此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和侗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鼓楼文化的影响。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侗族大歌也主要流传在这一地区。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
(二)集体社交活动的影响。通常,侗族青年男女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进入一种叫“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走街串寨,姑娘们则聚集在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他们用对歌的方式互诉衷情、选择情侣,这种习俗活动对大歌的产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五、侗族大歌为何在众多非遗中脱颖而出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的合声艺术,侗族大歌让国际音乐界对中国民间音乐也惊叹不已,它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否定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六、结束语
侗族是一个古老、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他们生存、发展,延续至今,因为以前没有独立的文字记载,许多优秀侗族的文学艺术、劳动技术、人生哲学等都只能以“歌”的形式保存下来,都隐含在“歌”里面。侗族大歌通俗挚朴,优美动人,犹如山间的清泉,永远淙淙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侗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