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每个工作日,他的作息时间几乎是一样的。梳洗穿衣用去20分钟,洗护用品来自街口的药妆店Boots;早餐通常是Weetabix麦片;随后吉米开着他的路虎汽车去上班;上午紧张的工作后,吉米有时和朋友共进午餐,有时则到公司楼下的Sainsbury超市买三明治;下班后和朋友去酒馆喝酒谈天,尽兴后招手叫辆黑色出租车回家。
吉米度过了标准的“伦敦一日”,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让他安心的“英国品牌”早已不是“国货”。
以车为例,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出尽风头的黑色出租车,大部分由英国锰铜公司生产,然而由于经营困难,从2012年10月开始,普华永道已经全权托管了锰铜公司。今年2月1日,中国浙江的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收购锰铜100%的股权。
在此之前,很多源自英国的汽车品牌都先后换了国籍,比如和英国皇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汽车品牌捷豹,以及在英国非常受欢迎的汽车路虎,2008年已经全资被印度塔塔汽车收购,经营和管理团队也全部是塔塔汽车的“班底”。有趣的是,捷豹、路虎在英国的5个工厂中,工人几乎都不知道自己在为印度人打工,他们还天真地认为自己辛勤工作是在“制造国货”。
发源于英国的现代足球是少数能让英国人疯狂的东西之一,但英超还是英国的吗?要知道,20家英超球队中,只有9支队还在英国人和英国财团的控制之下。美国大亨,中东巨贾,甚至中国富豪才是球队背后的真正老板。
盘点一下这些年“外流”的英国品牌,门类之广出乎意料。英国乐透运营商Camelot 2010年被卖给了加拿大养老基金。希思罗机场虽然坐落在伦敦,但是其管理和运营从2006年开始已经全部由西班牙的法罗里奥集团负责。还有遍布英国的药妆店Boots,早在2007年就被意大利富豪以111亿英镑的价格据为己有。就连英国惟一的招牌食品“鱼和薯条”都躲不过被“出卖”的命运,从1928年就在约克郡制作“鱼和薯条”的老店HarryRamsden从2006年就成了一个瑞士品牌。
2010年,美国卡夫集团经过4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打动吉百利集团,以120亿英镑和“绝不裁员”的承诺将这家“英国甜心”收入麾下。不料,美国买主在交易完成后迅速“翻脸”,关闭了吉百利在英国布里斯托的工厂,将生产线转移到波兰,打碎了400多名英国工人的饭碗。这起事件给了英国企业当头棒喝,工会开始向议会施压,要求政府对英国本土的企业给予保护,并且反思相对宽松的并购政策。
英国《每日邮报》反思了英国人对于外国资本购买英国品牌的淡然态度,称很多时候,这样的消息甚至都无法登上报纸的头条,而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但是想到英国的电、水、天然气、铁路和通讯全部由外国公司控制,《每日邮报》还是给政府敲响了警钟。《经济时报》则表现出了让人辛酸的乐观,“往好的方面看,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是世界对英国的资产怀着这么大的兴趣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说明至少我们在品牌塑造方面做得不错”。
吉米度过了标准的“伦敦一日”,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让他安心的“英国品牌”早已不是“国货”。
以车为例,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出尽风头的黑色出租车,大部分由英国锰铜公司生产,然而由于经营困难,从2012年10月开始,普华永道已经全权托管了锰铜公司。今年2月1日,中国浙江的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收购锰铜100%的股权。
在此之前,很多源自英国的汽车品牌都先后换了国籍,比如和英国皇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汽车品牌捷豹,以及在英国非常受欢迎的汽车路虎,2008年已经全资被印度塔塔汽车收购,经营和管理团队也全部是塔塔汽车的“班底”。有趣的是,捷豹、路虎在英国的5个工厂中,工人几乎都不知道自己在为印度人打工,他们还天真地认为自己辛勤工作是在“制造国货”。
发源于英国的现代足球是少数能让英国人疯狂的东西之一,但英超还是英国的吗?要知道,20家英超球队中,只有9支队还在英国人和英国财团的控制之下。美国大亨,中东巨贾,甚至中国富豪才是球队背后的真正老板。
盘点一下这些年“外流”的英国品牌,门类之广出乎意料。英国乐透运营商Camelot 2010年被卖给了加拿大养老基金。希思罗机场虽然坐落在伦敦,但是其管理和运营从2006年开始已经全部由西班牙的法罗里奥集团负责。还有遍布英国的药妆店Boots,早在2007年就被意大利富豪以111亿英镑的价格据为己有。就连英国惟一的招牌食品“鱼和薯条”都躲不过被“出卖”的命运,从1928年就在约克郡制作“鱼和薯条”的老店HarryRamsden从2006年就成了一个瑞士品牌。
2010年,美国卡夫集团经过4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打动吉百利集团,以120亿英镑和“绝不裁员”的承诺将这家“英国甜心”收入麾下。不料,美国买主在交易完成后迅速“翻脸”,关闭了吉百利在英国布里斯托的工厂,将生产线转移到波兰,打碎了400多名英国工人的饭碗。这起事件给了英国企业当头棒喝,工会开始向议会施压,要求政府对英国本土的企业给予保护,并且反思相对宽松的并购政策。
英国《每日邮报》反思了英国人对于外国资本购买英国品牌的淡然态度,称很多时候,这样的消息甚至都无法登上报纸的头条,而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但是想到英国的电、水、天然气、铁路和通讯全部由外国公司控制,《每日邮报》还是给政府敲响了警钟。《经济时报》则表现出了让人辛酸的乐观,“往好的方面看,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是世界对英国的资产怀着这么大的兴趣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说明至少我们在品牌塑造方面做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