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身经历的阪神大地震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ong52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读卖新闻》上看到筑波大学副教授八木勇治对5·12汶川地震的分析结果:汶川地震的破坏力是阪神大震灾的30倍!阪神大震灾相当于67枚广岛原子弹,那就是说,汶川地震相当于201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离地面仅10公里的浅表爆炸!
  我的双手再也拿不住报纸,强烈地颤抖了起来。我一直只希望能在心里的黑暗里隐蔽这段潜意识里想忘记掉的可怕回忆,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
  对于5·12汶川地震,我除了捐了一沓钱之外,除了响应携程的号召将所有的携程积分悉数兑换成文具书籍体育用品等爱心礼包献给灾区孤儿之外,实在也做不了什么了。除了为灾区祈祷,如果能够参加献血,我一定会请求往极限抽。我真的实在也做不了什么了,我很惭愧。
  我还能做到的就是把我亲身经历的阪神大震灾写出来。因为没有经历过大地震的人是绝对想象不出来大地震的恐怖,不知道地震发生后的抢救工作只是抗灾的刚刚开始。地震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苦难;地震带给人类的,也远不只是死亡。
  1995年1月17日星期二这一天,到日本大阪留学已10个月的我和往常一样,凌晨4点就离开温暖的被窝,去勤工俭学的报馆分插当天的广告单,然后与其他报童分赴各自的送报线路。凌晨5点46分,正是所有的人睡得正香的时候,街道上只有我们这些报童和送牛奶的。
  当时我正骑在报馆专用的自行车上,突然毫无征兆的一阵头昏目眩,我莫名其妙地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报纸也撒落一地。滚落在地的我先是听到地下沉闷的嗥叫声,那声音是从未体验过的却能激起人本能的战栗。
  接着是所有的民居车库的金属卷帘门疯狂地抖动起来,从近到远响成一片,间或夹杂着玻璃爆裂声。而头顶上的电线网,则哧哧地冒出串串电火花。
  “无法形容”是我最讨厌的文章遁词,但我真的根本无法形容我身下紧贴着的大地的运动,像晃动不是晃动、像颠簸不是颠簸、像拱起却没有拱起、像沉陷却没有沉陷。
  最刻骨铭心的是,滚落在地的我并没有受伤也没有被任何东西压着,我本能地急切地想站起来逃生,却根本无法动弹,仿佛被点穴施了定身法。整个漫长的过程(事后知道大约是12秒)我的头脑无法指挥手脚,我就那样一动不能动地躺在地上,变成了一个灵魂出窍的躯壳,一具虚空的肉身遗体。
  我甚至清楚地知道,这时候如果电线杆压下来或者碎玻璃片像弹片一样打穿我的肉体,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无可奈何地听天由命。
  所以,每当人们谈论起地震来临时该如何应对的问题,我总是摇头叹息。按我的切身体验,在强震的那十几秒间,人其实是无能为力指挥不动自己的身体的,能做到的大概只有出于强大本能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住孩子,而孩子还要恰巧近在咫尺,多间隔几步可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强震时的地震波会对人的脑波产生干扰,总之我再也不会忘记那种惊恐,那种绝望,那种无能为力。
  十几秒的时间却如同几个世纪一样漫长,我能够从地上站起来时,旁边的民居中有老头老太太头顶棉被冲出来,嘟囔着:“大变!又有地震了!”
  到日本10个月以来,最常在电视中看到的报道就是某某地方发生地震,我便想当然以为只是例行公事,边咋舌地震的威力边扶起自行车继续送完报纸,回留学生宿舍继续补觉。到日本来缺的就是觉。
  可谁知道,这一睡下去,床就像摇篮一样颠簸得厉害。当时的我只知道地震大国的日本,所有建筑物都强制要求抗震力,据说七八级地震都承受得住,所以很放心地睡在“摇篮”上,体验着沉重的电冰箱在房间地板上滑来滑去,体验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余震,感叹着晃动得这么厉害楼房还真的没事。
  “摇篮”中电话响了起来,显得特别地刺耳。我跳起来接时,被余震的惯性晃个踉跄。是班主任矶田先生,确认完我的安否后,矶田先生邀我一起去神户救助班上的尼泊尔同学歇卢巴,他那正是地震中心,肯定出事了。
  歇卢巴和我很好,我焦急地边等着矶田先生的车边打开电视,这时我才知道后怕了。原来我所住的地方受灾算很轻的,歇卢巴那儿已成了烈火地狱了。
  矶田先生开着自己的小车,拉上我和另外3名同学,先到24小时便利店买了许多矿泉水和吃的塞满后备厢,然后往神户疾驰而去。
  越是接近神户,我们的心情就越沉重。凝视一片片满目疮痍、残垣断壁,到处是一座座损毁严重的建筑,有的大楼从中间拦腰折断,砸靠在附近另一座楼上,摇摇欲坠;有的大楼整个第六层不再存在,第五层上直接压着的是第七层。
  我们从汽车的收音机里听到了播放着的由各大媒体记者采写的灾情的报道:大阪至神户的高速公路的高架地段有10多处发生断裂,多处崩落,粗大的钢筋水泥柱子从根底折断,长达500多米的路面被掀翻;不到半天的工夫,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统计已由最初的几百人上升至千人等等。
  深谋远虑的矶田先生早就担心高速会关闭,所以选择一般道来走。但我们在接近神户时还是被拦下来了,我们被告知不得进入,必须马上换道远离以免拥堵。
  远眺着神户市内处处浓烟滚滚,矶田先生强忍泪水将矿泉水和吃的悉数卸下整齐地排放在路边树下,用车上的唛头笔写了块纸牌子挂在矿泉水瓶上:“这是为受灾的人带来的干净食品,请需要的人放心取用。”
  然后,他面向浓烟滚滚的神户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别放弃,神户!别放弃,歇卢巴!”
  多年以来我的眼前还会浮现出当年那一幕难忘的情景。生与死之间,一步之遥,就那么简单。
  后来的救灾情况都是在电视实况转播中了解到的,除了祈祷,除了心急如焚,除了强忍泪水,还有一次让我痛痛快快哭出来的经典场景:
  那是第五天还是第六天后的救援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郎被救援队员从瓦砾堆下救出时,极度虚弱的她张开干裂的嘴唇,对救援队员们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等我恢复后,你们有谁愿意和我约会?”年轻的救援队员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来报名:“我愿意!我愿意!”
  这幅场景之所以深深地鼓舞着灾民,是因为他们洋溢着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与坚不可摧的信心。
其他文献
有一位法官在宣判了一个杀人犯死刑后,走到这个囚犯面前,对他说:“请问,你还有什么话对你的家人说吗?”“你去死吧,你这个伪君子、混蛋,你对我的裁决不公正!”囚犯狠狠地把法官骂了一通。法官非常生气,对着囚犯非常粗鲁地数落了十多分钟,囚犯等法官一说完,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这一次,他很平静地对法官说:“法官先生,您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法官,受过高等教育,读了很多书,可以说是一个文明人,可是,我只不过是骂了您
期刊
我傻傻地笑了,阳光洒在路上反照出我们的影子,影子相互依偎着,我说我想拍下我们的影子,你于是将一只手插入口袋而另一只手则拉近我,这时我知道即使看不见面孔,我也依然能从我们相依的影子里,看见我心底幸福的表情……穿上刚买来的米色外衣,衬着格子内里、领口搭着帽子,跳跃地走在方砖路上,胸口涨得满心欢喜,你走在我身旁微笑地凝视我,步伐有时比我慢有时与我并肩同行,像一个守护者,目光里的凝视虽然沉默,却有着能让我
期刊
10年前,20岁的她爱上了一个男人。爱他什么呢?事实上,她对他了解甚少,她给自己的答案只是:沉默。是的,她爱他的沉默。他话少,外形清秀,性格内向,笑起来有些缅腆。   不知为什么,她对沉默的男人有种超乎寻常的好感,可能是因为她生在一个嘈杂的家庭。母亲的声音总是尖利地划过,像泡沫塑料擦过窗玻璃;父亲的声音也总是高八度,几句话不合就要吼起来。常常,他们的战争是以分贝的高低论输赢的。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
期刊
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都写了一篇题为《母亲》的作文,这天,礼堂中挤满了孩子们的家长、获奖的小朋友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我应邀过去采访。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孩子们朗诵“我的妈妈是天下最伟大、最好的妈妈”,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我心中盘算,再听几位小朋友朗读,就先行离去。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   她首先以清脆悦耳的声音高声地念出作文题目——《我的妈
期刊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   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做过一次早餐。   所以,当放学时下雨了,别的同学有父母开车或者打车来接,她从没奢望过有人会来接她。父亲在井下,永远见不到天日;母亲是不会来接她的,永远不会
期刊
家里只有两个单身汉,我和儿子。每天早上,我先把儿子送到学校,再去公司上班。他总是站在校门口,冲我高高地挥起小手,“海马爸爸,再见!”不知从哪天起,儿子忽然不再叫我“爸爸”,给我起了个外号“海马爸爸”。这让我感到别扭,多次警告无效,渐渐也就习惯了。小家伙才9岁,却人小鬼大,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恐怕没安什么好心。  或许是因为,儿子仍不能原谅,我跟他妈妈离婚。两年前,前妻搬出去的那天,儿子站在门
期刊
沉默吧,把你的一切情感   和梦想,都藏在自己心间,   就让它们在你的深心,   好似夜空中明亮的星星,   无言地升起,无言地降落,   你可以欣赏它们而沉默。     你的心怎能够吐诉一切?   你又怎能使别人理解?   他怎能知道你心灵的秘密?   说出的思想已经被歪曲。   不如挖掘你内在的源泉,   你可以啜饮它,默默无言。     要学会只在内心里生活——   在你的心里,另有一整个
期刊
每一位来到面前的人,都是生命中的贵人,即使这辈子可能只有一次交会,但相逢自是有缘,我们都应该抱持着欢喜心来响应对方,表达珍惜和感谢之意。  不管熟识程度深浅,朋友到家里拜访,就算是第一次见面,我也会送对方书籍作品或植物盆景等小礼物;有段时间家中雇请外佣帮忙,替我分担家务,为了感谢她的服务,受雇期满准备回菲律宾时,虽然知道日后见面机会渺茫,但除了一些衣物用品之外,我还另外准备一笔教育费送她,让年幼的
期刊
《论语》里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近矣。”讲的其实就是善因与善缘的关系,即所谓:种下善因便得善缘。  没有善因就没有善缘。  春天的时候,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撒下种子,没有喧哗,没有躁动,只有安静的耕耘。在这安静的耕耘中,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一种善因,而秋后的果实就是善缘了。  夏天的时候,有一个残疾的孩子问老师:“什么是残缺?”老师的眼神很亮,他的心中思考什么,他凝重的目光落到
期刊
“回头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回头的频率。具体地讲是人们在行进中,迎面而来的人虽已经从身边走过,或观察者已经走过被观察者的对象,却仍要回过头来再看看。  “回头率”并不是指同一观察者回头的频率,而是指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观察对象回头的频率。  如果就回头看的行为来看,被观察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人们一般意义上的“回头率”仅指被观察对象为人的情形。导致“回头率”高的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