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十大愿的现代解读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乃是成佛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是法王(佛)的继承人。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永远无有疲厌。所以普贤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笔者学习后感悟到,《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理念非常好,实际上就是现代人如何成功得福报的十大秘诀,不妨分别解读如下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礼敬诸佛。现代解读为:广泛尊重
  “礼”者,表现在外之“礼节”也;“敬”者,乃真诚心之流露也。“诸佛”即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觉悟者)。世法、佛法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诚敬”之心,以“恭敬心”(清净、平等心)来待人、处事、接物。当我们礼敬心被人家浇了冷水之后,很少有不疲厌,很少有能够相续下来的。每一个众生不管对方给什么脸色言语,都要经受得起考验,不管对方如何,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这里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一切人际关系中,需要广泛尊重。即便是人家不尊重我们,我们保持自己的本分一样尊重他,这是交往、交流、对话的基础,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二、称赞如来。现代解读为:弘扬正气
  “称赞”即是赞叹;称赞“如来”即是要能与“性德”相应才称赞。《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我们在社会上从早到晚所接触之人物的归纳,里面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希望别人能“见贤思齐”;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恶知识”是我们的“戒师”。显然,让我们明白,要明辨是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鼓励、称赞,要弘扬正气。
  三、广修供养。现代解读为:开创幸福
  供养的根本目的在拔除凡夫的根本烦恼。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可浓缩为一百零八个烦恼(故念珠有一百零八颗,希望以念佛断除所有烦恼),亦可再浓缩为二十个随烦恼及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最后可浓缩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其中以“贪”毒最为严重,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故佛法以“布施”来对治众生“贪”之病根。吾人须知:“财布施是因,金钱财富是果;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无畏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里充分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未来要靠我们自己“供养”(创造),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四、忏悔业障。现代解读为:自我反省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普贤菩萨亦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语、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此虚空界,不能容受”。众生有了业障,应如何忏除呢?佛法中告知至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无量寿经》,即是无上之忏悔法,一切业障皆可快速地消除。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时刻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以免一错到底,后悔来不及。
  五、随喜功德。现代解读为:与人为善
  众生之嫉妒、傲慢心,乃是古今难以避免的习气,故以“随喜”之方法来对治。如《无量寿经》所云:“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即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能“与人为善”与“成人之美”,也就是同样成就自己的善行与美德也。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多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与人打交道定能获得圆满成功。
  六、请转法轮。现代解读为:学习明师
  “请转法轮 ”即是请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亦即要把佛法普遍介绍给大众,使佛法常住世间,并使大家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因“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也。佛的心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满他的心愿,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正报佛恩啊!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转法轮。念经,有许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的教理并不明了。但是请法师讲解,对经典就完全理解了,便能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如此,讲经的福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倍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所以向明师学习收获最大。
  七、请佛住世。现代解读为:智者为师
  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现代社会被称为学习型社会,我们如何学习,关键是找到好老师,谁是好老师,智者为师,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圣贤学习,向优秀学习,哪里有智慧,就向哪里学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的优点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我们如果经常与智慧的朋友在一起,他们就是一所学校,通过向他们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
  八、常随佛学。现代解读为:学无止境
  ”常“者,相续不断之义。一切大乘经典皆是佛的言行、存心。依此修学并不断精进,即是以佛为榜样,常随佛学。现代社会发展很快,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等,但更要学习和增长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做人做事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结果。
  九、恒顺众生。现代解读为:爱心无限
  无论世出世间法任何事情皆要随“顺”,凡事皆要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冲突或结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用爱化解冲突,用爱结缘,用爱解怨,大爱无私,爱到清静,爱到喜悦,爱到平等,爱到慈悲,爱心无限。我们何时能感受到爱,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没人能给我们那些未曾拥有过的爱。爱来自我们的内心,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十、普皆回向。现代解读为:感恩一切
  “回向”之目的乃是在破众生的“执著”,亦即将所修的功德,不自己独享,而与一切众生共享,以拓展心胸,与尽虚空遍法界相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也。如此,可破除所有界限,使功德成为无限。
其他文献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迷茫和痛苦。为了生存,很多人为寻找出路正在迷惑、彷徨:我的出路在哪里?有人在迷惑和矛盾中找到了出路:有人不知道如何来解救自己,于是选择了绝路,放弃了人生,放弃了生命。  人世无常,充满苦难。如何寻求解脱苦难的出路?诗云:“人生奔走万山中,踏尽崎岖路自通”。莫说险峰无通路,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出路。命运之神总是宠爱勇士的,生活强者将挫折当财富,把困难当动力,视拼搏为快乐,在他们
期刊
四川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普贤菩萨的道场。从古到今无数佛教徒和游客慕名来此朝拜,将普贤的大愿带往世界各地。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曾经构建了一个朝拜峨眉山佛教的体系,这就是整个峨眉山就是一座普贤菩萨的金身。其中金顶是普贤菩萨的头,万年寺是普贤菩萨的心脏,大佛禅院是普贤菩萨的脚。所以,要朝拜峨眉山的这位普贤大士,就要或从脚开始,或从头开始,把这三处重要的地方全部看到,才算朝拜完
期刊
蝶舞莺飞,花开树绿,高山流水,云淡风轻……任它红尘多劫、世事无常,大自然仍然以如此的蓬勃和美丽绽放着鲜活的生命……  依然是灿烂的季节,依然是纯真地相遇。  所有初遇,恰如重逢,所有重逢,亦是初遇。  2006--2016,我们在一起。  10年不长,10年不短,不忘初心是我们的承诺和精神!  10年前的6月18日,在成都出生,在峨眉山与大家初遇的《行愿》怀揣着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梦想默默无闻。而今,
期刊
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脚步很轻,说话声音很柔软、很低,与人交谈满脸笑容、满脸慈祥,和蔼可亲,一切言行举动都有禅者的风度,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那就是轻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动辄说某某人有修养,某某人修养还不行,实际上就是看其轻安的程度怎么样。  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朝夕不离有近三年时间。每天看到老和尚的生活起居,作息饮食,都是非常有规律。他每天洗脸的动作都是那个样,不会改变一点。每天洗脸都是那几把
期刊
2007年7月16日,《行愿》杂志刚满一岁。我们行愿人在成都因缘遇到时年101岁的本老带领弟子一行经成都前往峨眉山朝圣。我们深感因缘殊胜,当下皈依了老和尚。随后我们便同恩师一起朝拜了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恩师当年看到这本民间的佛文化通俗读物《行愿》杂志非常欢喜,欣然接受了杂志主编赵倩的采访。并在2007年11月16日为杂志刊名题字。开示并鼓励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行此弘法大愿,把这本播种佛法智慧的杂志好
期刊
座落在峨眉山下的大佛禅院,曾经是明代无穷国师的道场。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的无价珍宝就暂时放在这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以往的寺院早就坍塌,峨眉山僧众为了传承文化,发愿重修并历经十多年辛劳。这座新建的大佛禅院应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佛教寺院,容佛教殿堂和图书馆、博物馆、佛学院于一体,寺院体系完整,既有弘法利生的考虑,又有多功能的教育体系,其园林式建筑群落不仅是宗教人士讲经、说法、集会的会堂,也是信众和
期刊
山腰的万年寺是本老峨眉山之行的又一站,它海拔1020米,雄踞于骆驼岭下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之上,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晋隆安年间(397—401)开始在此建寺院,起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更名为白水寺。北宋时多次修葺,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朝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为其母亲庆贺七十大寿,赐金修筑无梁砖殿,并题写“圣寿万年寺”五字金匾。从此,寺名被改称万年寺,直到今日。万年寺中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是
期刊
感 怀  一次殊胜的因缘,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佛教胜地——峨眉山迎来了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开光盛会。海内外如此众多的大和尚亲赴金顶主持法会,这在峨眉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真所谓百年难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亲赴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顶,主持佛事活动,更让我们欢欣鼓舞,人天喜悦,诸佛欢喜。希望通过这么一个活动,让海内外的信众对普贤道场有个正确的认知,对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进行广泛地弘扬和宣传。供奉
期刊
苦修向道——半年磕头22万个  1937年1月,30岁的本焕离开高旻寺,发愿效仿历代高僧和虚云老和尚的做法,朝拜五台山。  隆冬时节,本焕从河北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向山西进发,途经漕河、太行山、狼牙山等地,全程300多里地,整整三个月的风霜雪雨,艰难前行,他才拜到五台山脚下。随后,他又用三个月三步一叩地朝拜了五台山上的五个台顶。计算下来,半年时间共磕了22万个头。  刺血写经  问古今连续写20余万
期刊
晨曦未动,您说要睡了,早安,师父!我在想您的夜色里,看见指引的那颗星,为您闪烁着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