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暂的春节很快过完了。回乡探亲的农民工又要扛起行李,背井离乡出远门。他们中很多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孩子还小。小孩是需要父母关爱照看的,可是为了养活孩子,为了学费,他们却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让他们在没有父爱和母爱的环境里,像荒草一般成長。
据统计,父母出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有2400万。父母有钱回家探亲过年还是幸运的,有的孩子自从父母走了之后已经多年没看到他们回来了,据媒体披露,有个女孩,3岁的时候母亲过世,父亲出外打工,如今她已经11岁,8年过去了,父亲没回来过一次,因为路途太远,父亲收入太低,负担不起路费。她相信她父亲即使见到她也不认识她了。
为什么我们的生存环境给这些农民工提供的选择是这么残酷这么冷酷?你要活下去,你要改善你的生活,你要养活孩子,你要有钱为孩子付学费,你就只有硬起心肠,割舍对儿女之爱。
当然,比起从前,比起50年前,社会已经大大进步了。那时候是不允许出门打工的,那时候饿死的人比现在留守在家里的孩子还多。
可是我最觉得奇怪的是,无论是政治挂帅的计划经济还是如今金钱挂帅的市场经济,谁想生存得好,都得付出心硬化的代价。前者的心硬化是要你出卖他人,后者的心硬化是要你割舍亲情。这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发展?
“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带我一起走呢?”孩子在村口和父亲告别的问话,问的不仅是父亲,他们是在向我们这个社会提问,向政府提问。
假如宪法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头上,让教育经费跟着孩子走;假如我们的制度给每个人提供了最低的生存保障;假如以吸纳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扎根安家,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那么有孩子的农民工最多出外一两年就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了。
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农民工在城市打了8年10年工,不但不能把孩子带到城市来生活,有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也付不起。经济在发展,产量在不断增加,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却没有相应增加,难怪叫喊了10年的拉动内需,至今不见成效。
产品增长,产量增长,消费能力却没有相应增长,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美国已经有过前车之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经济保持了连续15年的高速增长,可是广大工人却没有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在1929年股市崩盘、经济大崩溃之前,美国,工人负债家庭高达60%,推销员为了把产品推销给无钱购买的工人,只好采取赊账制度,以寅吃卯粮方式掩盖了产量和消费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拖延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一旦连赊账制度也维持不下去,资金循环的链条一断裂,立即就造成雪崩式的反应。
从此以后美国政府和社会懂得了,社会是一个整体,光是产量增长,没有消费人群的相应增长,只会是一时的虚假繁荣。这一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再以我们拥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沾沾自喜了,更不要被GDP数字的增长弄昏了头脑,经济是否健康有效地增长,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均消费力的增长。所以,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是帮助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增长。
也许有人会质疑,政府哪里来这么多钱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安家呢?且不说政府财政收入每年。以20%、30%的幅度增长,就拿地产开发来说,既然能给房地产谋取暴利大开方便之门,为什么就制定不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廉租房政策呢?如果规定地方政府只能以兴建廉租房来交换商品房的开发。按照9:1,或者5:1的比例,让商品房和廉租房同步发展,这不是既能发展商品房又解决了穷苦人的居住问题吗?
所以每年春运拥挤不堪、人满为患,不仅仅是铁路运输力不足,另一方面还是只把农民工当作廉价劳动力,没有帮助他们在城市扎根安家落户造成的。
一代人为了养活孩子,只好把孩子扔在家里,他长大了还得走他父母的老路到城市去谋生,如果城市继续能提供他活命的饭碗,那么这条路还可以延续下去。而一旦经济逆转,城市无法再提供饭碗了,他们会怎么样?
据调查统计,2400万留守儿童,人格和心理有问题的高达30%。这2400万近乎荒草般长大的儿童,假定有5%长大后有反社会倾向成为罪犯,中国就得多制造关押120万犯人的监狱。
到底是主动采取基本福利措施,还是最后被迫拿钱出来造监狱,养更多的警察,就看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明智我们的政府有无长远打算了,未来的社会是和谐还是仇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的回答:
“爸爸,你什么时候带我走?”
据统计,父母出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有2400万。父母有钱回家探亲过年还是幸运的,有的孩子自从父母走了之后已经多年没看到他们回来了,据媒体披露,有个女孩,3岁的时候母亲过世,父亲出外打工,如今她已经11岁,8年过去了,父亲没回来过一次,因为路途太远,父亲收入太低,负担不起路费。她相信她父亲即使见到她也不认识她了。
为什么我们的生存环境给这些农民工提供的选择是这么残酷这么冷酷?你要活下去,你要改善你的生活,你要养活孩子,你要有钱为孩子付学费,你就只有硬起心肠,割舍对儿女之爱。
当然,比起从前,比起50年前,社会已经大大进步了。那时候是不允许出门打工的,那时候饿死的人比现在留守在家里的孩子还多。
可是我最觉得奇怪的是,无论是政治挂帅的计划经济还是如今金钱挂帅的市场经济,谁想生存得好,都得付出心硬化的代价。前者的心硬化是要你出卖他人,后者的心硬化是要你割舍亲情。这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发展?
“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带我一起走呢?”孩子在村口和父亲告别的问话,问的不仅是父亲,他们是在向我们这个社会提问,向政府提问。
假如宪法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头上,让教育经费跟着孩子走;假如我们的制度给每个人提供了最低的生存保障;假如以吸纳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扎根安家,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那么有孩子的农民工最多出外一两年就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了。
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农民工在城市打了8年10年工,不但不能把孩子带到城市来生活,有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也付不起。经济在发展,产量在不断增加,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却没有相应增加,难怪叫喊了10年的拉动内需,至今不见成效。
产品增长,产量增长,消费能力却没有相应增长,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美国已经有过前车之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经济保持了连续15年的高速增长,可是广大工人却没有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在1929年股市崩盘、经济大崩溃之前,美国,工人负债家庭高达60%,推销员为了把产品推销给无钱购买的工人,只好采取赊账制度,以寅吃卯粮方式掩盖了产量和消费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拖延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一旦连赊账制度也维持不下去,资金循环的链条一断裂,立即就造成雪崩式的反应。
从此以后美国政府和社会懂得了,社会是一个整体,光是产量增长,没有消费人群的相应增长,只会是一时的虚假繁荣。这一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再以我们拥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沾沾自喜了,更不要被GDP数字的增长弄昏了头脑,经济是否健康有效地增长,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均消费力的增长。所以,帮助农村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是帮助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增长。
也许有人会质疑,政府哪里来这么多钱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安家呢?且不说政府财政收入每年。以20%、30%的幅度增长,就拿地产开发来说,既然能给房地产谋取暴利大开方便之门,为什么就制定不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廉租房政策呢?如果规定地方政府只能以兴建廉租房来交换商品房的开发。按照9:1,或者5:1的比例,让商品房和廉租房同步发展,这不是既能发展商品房又解决了穷苦人的居住问题吗?
所以每年春运拥挤不堪、人满为患,不仅仅是铁路运输力不足,另一方面还是只把农民工当作廉价劳动力,没有帮助他们在城市扎根安家落户造成的。
一代人为了养活孩子,只好把孩子扔在家里,他长大了还得走他父母的老路到城市去谋生,如果城市继续能提供他活命的饭碗,那么这条路还可以延续下去。而一旦经济逆转,城市无法再提供饭碗了,他们会怎么样?
据调查统计,2400万留守儿童,人格和心理有问题的高达30%。这2400万近乎荒草般长大的儿童,假定有5%长大后有反社会倾向成为罪犯,中国就得多制造关押120万犯人的监狱。
到底是主动采取基本福利措施,还是最后被迫拿钱出来造监狱,养更多的警察,就看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明智我们的政府有无长远打算了,未来的社会是和谐还是仇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的回答:
“爸爸,你什么时候带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