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以科学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把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统一在日常教学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哲学作为客观实践的方法论在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和科学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把哲学思辩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独立思考,反思批判之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思辨观医学素质教育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1]。医学内容庞杂、理论抽象、概念繁多、未知知识多、学科间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时容易陷入机械性记忆中,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们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当前应树立“以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学生”为目标【2】。同时21 世纪初医学教育三个国际标准『3』的提出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顺应医学科学发展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作为指导客观实践的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她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为了适应21世纪对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为帮助我们认识真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医学是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许多医学理论都渗透着哲学思辩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医学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学生思辩能力的要求也使得把哲学思辨观融入到医学素质教育中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哲学作为思维的科学对事物普遍规律的总结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医学哲学问题为例着重探讨如何运用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医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唯物辩证法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
1.1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医学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医学中的运动观主要表现为:①医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每天都有新知识产生。②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是在不断运动中体现的,如在骨的形成中,成骨和破骨这两个过程就是始终发生着的,骨在不断的成骨和破骨中被改建成适应我们机体功能状态的形式。③就某一疾病来说,病程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或者好转或者恶化。在医学教学中保持敏锐的头脑,不僵化、静止的看待某一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看待医学现象,全面的认识事件本身的本质。
1.2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医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构成了万事万物。因此,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即"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例如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对人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血吸虫卵引起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形成一方面阻止了虫卵的可溶性抗原成分与机体接触,阻止免疫反应,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纤维化改变了肝脏的正常结构,成为产生门脉高压和最终导致死亡的病理基础。同时要注意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如在蛔虫卵的形态观察中要注意卵壳这一主要特征,而新月形间隙和蛋白质膜则是次要特征,在鉴别中要抓住卵壳特征这一主要矛盾。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各种矛盾,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
1.3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医学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在医学教学中,各医学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各章节间是具有普遍联系的。现在的医学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但各学科均可以按照器官系统重新进行组合,这种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身就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联系。同时,在学习的方法上,我们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立体与平面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其实也是在强调联系在医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在学习上皮组织时知道皮肤和食道表面覆盖的是复层扁平上皮,这是与这部分器官经常受到摩擦是有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对于组织切片中血管的形态要建立立体观的概念,切面不同观察到的血管形态就会不同。在教学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的理解和横向扩展方面非常有意义。
1.4 量变与质变在医学中的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最初不影响事物的稳定性,量的积累-旦突破了规定这一事物的数量界限时,量变就引起质变,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医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例如在观察某些标本时要求多观察,只有多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这种从观察现象到认识本质的变化实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同样在疟原虫的发作中也需要疟原虫在红细胞内不断的分裂增殖一直到一个临界值时才会出现临床上的典型发作。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量变与质变的转化,合理利用量变与质变的转化规律阻止疾病发生和加快疾病治疗,同时在学习中认识到成功不是一天取得的,要不断努力。
1.5共性与个性在医学问题中的辩证统一
共性是事物的普遍的、一般的,共同的本质属性;个性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从个别具体世界出发,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发现世界万物具有的一般规律,同时在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规律。这是我们工作中时常用到的方法。如在吸虫形态教学中,成虫均具有两个吸盘成为吸虫形态的共性,同时,两个吸盘大小及位置关系的不同又成为各虫种的个性,在虫种的鉴别中这种共性和个性的鉴别成为区别虫种的关键。在教学中总结共性区分个性,在对比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这种对比学习法更适合寄生虫学这一类学科,而且通过这种方法使得知识的掌握即牢固又容易。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由个性扩到共性 , 再由共性回归个性思维, 使具体局限性思维向哲学的无限思维延伸[4],从深层次认识事物的本质。
1.6理论与实践在医学问题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修正理论,产生新的理论并指导再一次的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中理论越来越接近于真理。医学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理论来自于医疗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修正医学理论。只有经过了实践的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只有经过了实践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我们在理论课上学习了蛔虫卵的形态,只有在实验课中经过实践后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蛔虫卵的形态特点,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理论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我们并不能真正的掌握它。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工作,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7 现象与本质在医学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如血吸虫卵引起肝硬化中,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是现象,其蕴含的本质是肝纤维化肝结构的破坏所引起的门脉高压以及由此引起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血管渗透压的增高。在临床医学中,临床表现和致病机理的关系实际上是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致病机理来学习临床表现,或者通过临床表现学习致病机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8 内因与外因在医学问题中的辩证统一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起促进作用。如在弓形虫的感染中,内因是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外因是经口食入含有卵囊的食物或含有包囊或假包囊的肉类,内因和外因同时作用于机体才产生疾病,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疾病发生发展中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片面强调内因而忽视外因,也不能片面强调外因而忽视内因。
2 在医学教学中融入哲学思辨观的思考
2.1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哲学是对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归纳总结,将哲学思辩观应用于医学教学,体现了哲学对各门具体学科的普遍指导意义。用哲学思辩观来指导医学教学是把思维科学与具体科学相结合,是把哲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在科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哲学理论。同时哲学理论作为一种认识自然科学的强大武器,应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哲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正确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2哲学思辩观运用于教学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意志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融入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独立思考,反思批判之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Evangle.百度百科_医学 [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490.htm,2010/04/02.
[2]郑少燕,陈葵,蔡琮.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效[J].西部医学,2009,21(7):1248-1250.
[3]曾诚,万学红,阎正民.三套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比较[J].医学探索, 2002,1(1):55-57.
[4] 颜晓峰.论哲学思维方式 [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19-23.
作者简介:
李红星,男,讲师,1978年5月生。滨州医学院基础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肝癌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哲学思辨观医学素质教育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1]。医学内容庞杂、理论抽象、概念繁多、未知知识多、学科间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时容易陷入机械性记忆中,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们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当前应树立“以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学生”为目标【2】。同时21 世纪初医学教育三个国际标准『3』的提出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顺应医学科学发展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作为指导客观实践的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她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为了适应21世纪对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为帮助我们认识真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医学是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许多医学理论都渗透着哲学思辩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医学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学生思辩能力的要求也使得把哲学思辨观融入到医学素质教育中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哲学作为思维的科学对事物普遍规律的总结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医学哲学问题为例着重探讨如何运用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医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唯物辩证法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
1.1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医学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医学中的运动观主要表现为:①医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每天都有新知识产生。②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是在不断运动中体现的,如在骨的形成中,成骨和破骨这两个过程就是始终发生着的,骨在不断的成骨和破骨中被改建成适应我们机体功能状态的形式。③就某一疾病来说,病程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或者好转或者恶化。在医学教学中保持敏锐的头脑,不僵化、静止的看待某一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看待医学现象,全面的认识事件本身的本质。
1.2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医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构成了万事万物。因此,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即"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例如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对人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血吸虫卵引起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形成一方面阻止了虫卵的可溶性抗原成分与机体接触,阻止免疫反应,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纤维化改变了肝脏的正常结构,成为产生门脉高压和最终导致死亡的病理基础。同时要注意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如在蛔虫卵的形态观察中要注意卵壳这一主要特征,而新月形间隙和蛋白质膜则是次要特征,在鉴别中要抓住卵壳特征这一主要矛盾。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各种矛盾,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
1.3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医学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在医学教学中,各医学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各章节间是具有普遍联系的。现在的医学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但各学科均可以按照器官系统重新进行组合,这种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身就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联系。同时,在学习的方法上,我们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立体与平面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其实也是在强调联系在医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在学习上皮组织时知道皮肤和食道表面覆盖的是复层扁平上皮,这是与这部分器官经常受到摩擦是有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对于组织切片中血管的形态要建立立体观的概念,切面不同观察到的血管形态就会不同。在教学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的理解和横向扩展方面非常有意义。
1.4 量变与质变在医学中的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最初不影响事物的稳定性,量的积累-旦突破了规定这一事物的数量界限时,量变就引起质变,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医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例如在观察某些标本时要求多观察,只有多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这种从观察现象到认识本质的变化实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同样在疟原虫的发作中也需要疟原虫在红细胞内不断的分裂增殖一直到一个临界值时才会出现临床上的典型发作。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量变与质变的转化,合理利用量变与质变的转化规律阻止疾病发生和加快疾病治疗,同时在学习中认识到成功不是一天取得的,要不断努力。
1.5共性与个性在医学问题中的辩证统一
共性是事物的普遍的、一般的,共同的本质属性;个性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从个别具体世界出发,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发现世界万物具有的一般规律,同时在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规律。这是我们工作中时常用到的方法。如在吸虫形态教学中,成虫均具有两个吸盘成为吸虫形态的共性,同时,两个吸盘大小及位置关系的不同又成为各虫种的个性,在虫种的鉴别中这种共性和个性的鉴别成为区别虫种的关键。在教学中总结共性区分个性,在对比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这种对比学习法更适合寄生虫学这一类学科,而且通过这种方法使得知识的掌握即牢固又容易。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由个性扩到共性 , 再由共性回归个性思维, 使具体局限性思维向哲学的无限思维延伸[4],从深层次认识事物的本质。
1.6理论与实践在医学问题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修正理论,产生新的理论并指导再一次的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中理论越来越接近于真理。医学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理论来自于医疗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修正医学理论。只有经过了实践的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只有经过了实践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我们在理论课上学习了蛔虫卵的形态,只有在实验课中经过实践后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蛔虫卵的形态特点,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理论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我们并不能真正的掌握它。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工作,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7 现象与本质在医学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如血吸虫卵引起肝硬化中,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是现象,其蕴含的本质是肝纤维化肝结构的破坏所引起的门脉高压以及由此引起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血管渗透压的增高。在临床医学中,临床表现和致病机理的关系实际上是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致病机理来学习临床表现,或者通过临床表现学习致病机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8 内因与外因在医学问题中的辩证统一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起促进作用。如在弓形虫的感染中,内因是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外因是经口食入含有卵囊的食物或含有包囊或假包囊的肉类,内因和外因同时作用于机体才产生疾病,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疾病发生发展中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片面强调内因而忽视外因,也不能片面强调外因而忽视内因。
2 在医学教学中融入哲学思辨观的思考
2.1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哲学是对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归纳总结,将哲学思辩观应用于医学教学,体现了哲学对各门具体学科的普遍指导意义。用哲学思辩观来指导医学教学是把思维科学与具体科学相结合,是把哲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在科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哲学理论。同时哲学理论作为一种认识自然科学的强大武器,应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哲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正确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2哲学思辩观运用于教学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意志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融入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独立思考,反思批判之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Evangle.百度百科_医学 [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490.htm,2010/04/02.
[2]郑少燕,陈葵,蔡琮.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效[J].西部医学,2009,21(7):1248-1250.
[3]曾诚,万学红,阎正民.三套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比较[J].医学探索, 2002,1(1):55-57.
[4] 颜晓峰.论哲学思维方式 [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19-23.
作者简介:
李红星,男,讲师,1978年5月生。滨州医学院基础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肝癌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