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字]活动性质;主题;探索与创新;正确对待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在活动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展示了现代中小学生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但从参评的作品中也反映出一些参赛的学生以及辅导教师对于活动在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不太明确活动的性质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活动的目的:促进信息技术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活动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学习生活;重在参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第43条规定: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可增加分数投档。而目前很多学生与教师并不明确活动的组办单位、目的、指导思想以及高考的加分政策。
2 作品评选看重的是信息技术
误区产生的原因:活动的主办方中有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各市一也由电化教育馆负责,而且活动的目的是:促进信息技术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所以认为评比最看重的是信息技术。
让我们从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指南的评分标准来分析作品评选看中的指标。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指南中评分标准:
①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28分)
②创造性(27分)
③艺术性(25分)
④技术性(20分)
由以上评分标准可以看出,技术性只占1/5的分值,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造性才是评比时首要看重的。那么是否技术性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好技术性与其他评比指标的关系呢?虽然一个好作品展现出的是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造性、艺术性很好的融合,但过硬的技艺是这些得以体现的平台,技术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优秀的创意需要高超的技艺来支持,而高超的技艺可以让思想走得更远。技术与其他评比指标问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高超可以给创新和探索提供更广的想象空间,技术与艺术性简单,做不出好作品。总之,要创作一个好作品,探索和创新能力要强,技术与艺术修养也要高超。
3 忽略活动的主题或认为主题缺乏新意
在上报的作品中关于主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没有明确的主题;主题不够突出的;认为主题为指定的项目(如:环保、奥运……)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探索与创新”,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主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即只要是能体现出“探索与创新”的都可以。
常见的主题有:
①社会问题(如会热点问题) ②科技文化
③人文环保 ④时代主题(环保奥运)
⑤学习生活 ⑥兴趣爱好
⑦爱国精神 ⑧和谐家庭
⑨爱 ⑩童真童趣
在主题上体现出创新比较难,但对很多“老”主题若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能实现老调新唱,也会做出很好的作品。下面是关于主题创新的一些实例。
《渴望》(2006年高中全国获奖作品)——-针对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上学难的问题展开研究,既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又属于人文关怀。
《探索飞檐走壁》(2006年高中全国获奖作品)——作品包括作者关于飞檐走壁的梦想、影视作品中的飞檐走壁、自然世界中的飞檐走壁现象、飞檐走壁的原理等内容,选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与学生高中物理的内容密切相关,主题属于学科规律范畴。
《万花筒,送给你》(2006年初中全国获奖作品)——-体现了和谐友爱的人文行为。表达了少年儿童欢快而诙谐的童趣。
一提到主题,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老生常谈的主题如:环保、奥运、等。而这几个作品的选题贴近社会与学习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新颖,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和思想性。
4 太看重探索与创新而忽略其它要素
在参评的作品中,有些作品探索与创新有于,其它方面不足。例如有些自我介绍的作品,包含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同学朋友介绍等内容,表现形式张扬个性、富于时代感,但这类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这些重要的要求,这是评比指标中首要看重的(分值为28分)。而且很多作品的内容单薄,不能说明问题。
同样是以自己生活为题材,2006高中全国获奖作品《我为舞狂》就做到了集合个性、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内容丰富详实于一身。
5 不能正确对待电脑制作活动
从国家政策来看,对本次活动非常重视,希望通过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爱好计算机的同学能有更高一级交流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竞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不会是增加学习压力的负担,而是发展的机遇,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目标不仅要放在获奖,更要把参赛看作是人文素养与技术的一次全方位的提升,一次在更高层次交流与较量的机会。
而目前一些教师辅导学生参赛的目的仅仅是为类拿奖,还有的学校认为竞赛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或影响学习,不鼓励学生参加此项活动。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在活动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展示了现代中小学生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但从参评的作品中也反映出一些参赛的学生以及辅导教师对于活动在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不太明确活动的性质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活动的目的:促进信息技术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活动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学习生活;重在参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第43条规定: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可增加分数投档。而目前很多学生与教师并不明确活动的组办单位、目的、指导思想以及高考的加分政策。
2 作品评选看重的是信息技术
误区产生的原因:活动的主办方中有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各市一也由电化教育馆负责,而且活动的目的是:促进信息技术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所以认为评比最看重的是信息技术。
让我们从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指南的评分标准来分析作品评选看中的指标。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指南中评分标准:
①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28分)
②创造性(27分)
③艺术性(25分)
④技术性(20分)
由以上评分标准可以看出,技术性只占1/5的分值,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造性才是评比时首要看重的。那么是否技术性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好技术性与其他评比指标的关系呢?虽然一个好作品展现出的是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造性、艺术性很好的融合,但过硬的技艺是这些得以体现的平台,技术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优秀的创意需要高超的技艺来支持,而高超的技艺可以让思想走得更远。技术与其他评比指标问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高超可以给创新和探索提供更广的想象空间,技术与艺术性简单,做不出好作品。总之,要创作一个好作品,探索和创新能力要强,技术与艺术修养也要高超。
3 忽略活动的主题或认为主题缺乏新意
在上报的作品中关于主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没有明确的主题;主题不够突出的;认为主题为指定的项目(如:环保、奥运……)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探索与创新”,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主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即只要是能体现出“探索与创新”的都可以。
常见的主题有:
①社会问题(如会热点问题) ②科技文化
③人文环保 ④时代主题(环保奥运)
⑤学习生活 ⑥兴趣爱好
⑦爱国精神 ⑧和谐家庭
⑨爱 ⑩童真童趣
在主题上体现出创新比较难,但对很多“老”主题若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能实现老调新唱,也会做出很好的作品。下面是关于主题创新的一些实例。
《渴望》(2006年高中全国获奖作品)——-针对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上学难的问题展开研究,既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又属于人文关怀。
《探索飞檐走壁》(2006年高中全国获奖作品)——作品包括作者关于飞檐走壁的梦想、影视作品中的飞檐走壁、自然世界中的飞檐走壁现象、飞檐走壁的原理等内容,选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与学生高中物理的内容密切相关,主题属于学科规律范畴。
《万花筒,送给你》(2006年初中全国获奖作品)——-体现了和谐友爱的人文行为。表达了少年儿童欢快而诙谐的童趣。
一提到主题,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老生常谈的主题如:环保、奥运、等。而这几个作品的选题贴近社会与学习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新颖,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和思想性。
4 太看重探索与创新而忽略其它要素
在参评的作品中,有些作品探索与创新有于,其它方面不足。例如有些自我介绍的作品,包含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同学朋友介绍等内容,表现形式张扬个性、富于时代感,但这类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这些重要的要求,这是评比指标中首要看重的(分值为28分)。而且很多作品的内容单薄,不能说明问题。
同样是以自己生活为题材,2006高中全国获奖作品《我为舞狂》就做到了集合个性、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内容丰富详实于一身。
5 不能正确对待电脑制作活动
从国家政策来看,对本次活动非常重视,希望通过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爱好计算机的同学能有更高一级交流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竞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不会是增加学习压力的负担,而是发展的机遇,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目标不仅要放在获奖,更要把参赛看作是人文素养与技术的一次全方位的提升,一次在更高层次交流与较量的机会。
而目前一些教师辅导学生参赛的目的仅仅是为类拿奖,还有的学校认为竞赛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或影响学习,不鼓励学生参加此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