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摒弃了许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引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多媒体的运用可谓空前高涨,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关键词】 新课程 优质课 语文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深入,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研讨也会深入,那么怎样才算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呢?本人试分析如下:
一、教师处指导地位而非主导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地位,努力适应“平等中的首席”处于指导地位。我本人在上《藏羚羊跪拜》这节课时,本着对学生“传道解惑”这一思想出发,课前,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自认为读出了学生和常人无法读懂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并急切的湘江这些心得与体会传授给学生。因此这节课容量非常之大,内容也有一定的难度,两者加在一起,还有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我在台上慷慨激昂,学商在台下无动于衷。课堂上这样的尴尬局面的造成,主要原因还在于,我过多的展示自我的优势,掩盖了学生的思考、探究的过程,显然我将自己的位置摆错了,把自己当成“主角”而非“平等中的首席”。
上文我只在评价什么课不是一节好课,那到底怎样可是一堂好课呢?我个人认为要达到的以下基本要求:
1、有意義。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⑴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⑵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二、形式可多样但不能没有语言味
什么是语文课么?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说得全面一点:学习口头语言,就是形成、提高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培养口才);学习书面语言,就是形成提高学生的读、写的能力(培养文才);学习汉字是为形成读写能力打基础。因此,也可以说,语文课是培养口才和文才的课。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摒弃了许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引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多媒体的运用可谓空前高涨,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有的老师上语文公开课甚至把学生带到电脑房,大量的上网找资料,交流找到的资料,课堂形势很新颖,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很积极,但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节语文课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有没有其它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课显然是语言味的缺失,其他的形式做得再漂亮也只能是形式,没有实际内涵,不能成其为好课。
三、思路要开阔但不能脱离文本
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强化“课程意识”,积极发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作用。主张把教材当作一个教学的凭借,不拘泥于教材,表现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解决问题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问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等特点,都为师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课,不是好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架空文本、冷落文本、甚至完全曲解文本的极端现象,尽管课上得思路很开阔,但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关键词】 新课程 优质课 语文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深入,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研讨也会深入,那么怎样才算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呢?本人试分析如下:
一、教师处指导地位而非主导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地位,努力适应“平等中的首席”处于指导地位。我本人在上《藏羚羊跪拜》这节课时,本着对学生“传道解惑”这一思想出发,课前,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自认为读出了学生和常人无法读懂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并急切的湘江这些心得与体会传授给学生。因此这节课容量非常之大,内容也有一定的难度,两者加在一起,还有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我在台上慷慨激昂,学商在台下无动于衷。课堂上这样的尴尬局面的造成,主要原因还在于,我过多的展示自我的优势,掩盖了学生的思考、探究的过程,显然我将自己的位置摆错了,把自己当成“主角”而非“平等中的首席”。
上文我只在评价什么课不是一节好课,那到底怎样可是一堂好课呢?我个人认为要达到的以下基本要求:
1、有意義。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⑴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⑵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二、形式可多样但不能没有语言味
什么是语文课么?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说得全面一点:学习口头语言,就是形成、提高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培养口才);学习书面语言,就是形成提高学生的读、写的能力(培养文才);学习汉字是为形成读写能力打基础。因此,也可以说,语文课是培养口才和文才的课。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摒弃了许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引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多媒体的运用可谓空前高涨,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有的老师上语文公开课甚至把学生带到电脑房,大量的上网找资料,交流找到的资料,课堂形势很新颖,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很积极,但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节语文课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有没有其它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课显然是语言味的缺失,其他的形式做得再漂亮也只能是形式,没有实际内涵,不能成其为好课。
三、思路要开阔但不能脱离文本
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强化“课程意识”,积极发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作用。主张把教材当作一个教学的凭借,不拘泥于教材,表现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解决问题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问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等特点,都为师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课,不是好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架空文本、冷落文本、甚至完全曲解文本的极端现象,尽管课上得思路很开阔,但不能说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