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艺青年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在酒桌上喝了半瓶茅台后,父亲和姨夫为姥爷是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吵起来。姨夫冷笑:他对儿女根本没有感情,否则当初就不会抛弃他们。父亲喝多了,可笑地晃着右手食指,以醉酒后的迟钝重复嘟囔: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你们都不知道,他是个伟大的父亲。要能为儿女挡子弹,他一定去。
  我妈口中的我姥爷,像民国小说里的时髦青年:中山装,毛呢裤子,皮鞋擦得锃亮。其实他并非新式学生,读的是私塾,读了九年。从后来的言行看,他是写着旧体诗、追求新恋爱的民国文艺青年。姥爷出生于1932年,家里是卖布的。他娘,我太姥,是女中豪杰,一架织布机,纺线、织布、浆洗、售卖,一个人一气呵成。为卖布,她迈着三寸小脚,跑东跑西,生意做到武汉。三年大饥荒时,她只身出门,给小孩看病。别人酬谢她,给半个馒头、一把面、几颗豆,都存起来,拿回家,放锅里,弄上水,放点盐,或捣碎熬汤,能顶一顿饥。姥爷年轻时,太姥宠他,把他打扮得像少爷,为他娶了个不识字的农村童养媳。在老人的深谋远虑里,这种姑娘最贤惠,能专心伺候他。姥爷十三岁,姥娘过门,比他大三岁。圆房时他十六岁,还啥也不懂。生完老大(我姨),他接着读高中。二十岁,他懂事了,开始闹离婚。我姥娘不识字,在丈夫面前战战兢兢,话也不敢多说。她越这样,姥爷越嫌她不会说话。但他怕他娘,只要闹离婚,他娘就揍他,往死里打。断断续续闹了近二十年,生了俩女儿、仨儿子。我妈比我大舅大八岁,这当中的八年,姥爷基本不回家。


  姥爷是才子,正楷、草书,样样来得。我妈说他是老革命,要是一直在县财政局干下去,也是老干部了。这位才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他人生最好的时光里,在别的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于历次政治风波中起起伏伏之时,他只干一件事:闹离婚。这倒真像他:虽然穿皮鞋、毛呢裤子,受的到底是旧式教育。当时的新式学生,大部分都是“要求进步”,对政治很火热的。他却像线装书里的人,沉浸在追求理想伴侣的鸳鸯蝴蝶梦里。
  1962年,刚经过大饥荒,人们饿怕了。那时有个“包产到户”的短暂政策,农村户口能分地,还能种“自留地”。这政策的魅力有多大呢?“安徽有一个叫徐桥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结果是从这里嫁出去的姑娘全跑了回来,唯一的原因是要回娘家吃一顿饱饭。”姥爷把全家户口一劈为二,大部分转为农业户口,分了两分多地。再后来,在财政局他遇到“四清”运动,他是会计,账对不上,要“斗争”他,要“过筛子”。同事站成两排,被“斗争”的人站中间,这边推他一下,那边搡他一下,此之谓“过筛子”。那时的人脸皮嫩,太姥心疼儿子,怕他过不去这个坎,挖出几百块现大洋给他顶上。这几百块大洋是她毕生的积蓄,大饥荒中,太姥爷死于饥饿造成的全身浮肿,即使那时,这几百块大洋都被严严实实捂在黑暗中。它们,在我的想象中放出异常明亮的凛冽之光,几乎不可直视。
  总之,姥爷离开财政局,携妻挈子,种了几年地。因为能写会画,他被大队叫去当会计。虽是农村人了,但他还是很讲究地穿着中山装;与妻子不和,平时住大队上。附近有个寡妇,皮肤白,能说会道。他终于遇到一个能跟他说说话的女人。一来二去,姥爷下决心离婚,又哭又闹又绝食,最后奄奄一息,眼看不行了。太姥终于松口,让他滚蛋,说自己要媳妇不要儿子,孙子孙女都归媳妇。
  我长到二十多岁,才第一次见到我姥爷。他身板宽大,可是瘦得很,面相干净,有残余的读书人的泠泠之气。他看见我,问了名字,点点头,淡淡的。没有故作疼爱的夸张,也没有多年不见的局促。那时他已退休,身体不好。寡妇的女儿不管他,连衣服也没人给他洗。亲生儿女们去看他,每次去,寡妇都跟他生气。一次,寡妇当着我妈的面就跟他吵,我妈没忍住,讥诮他:我还以为你多幸福,谁知也不是。姥爷自嘲:我现在是不能干了,她就一星儿也没有了。我们就是刚结婚的时候好了几年。后来,姥爷决定离婚。
  舅舅们对这多年未见的父亲并不欢迎。还是姥娘发脾气,做通儿子们的思想工作。太姥英明,她选的媳妇,果真贤惠。2000年,他拿着两万块钱,房子和家具留下,在我三舅的护送下回了姥娘家。两万块是他毕生的积蓄,要不是我三舅出马,他连这也拿不到。
  2001年春天,他已是重病晚期。9月,姥爷去世。去世那天早上,他自己去集市上喝了豆腐脑,回来后说身体不舒服,在床上躺好,被子盖得一丝不乱,一会儿就过世了。他像一头直觉敏锐的动物,动物临死,都是爬回自己的洞穴,找个地方躺好,干净而寂寞地死去。
  《礼记》中《学记》谈私塾:“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强立”,郑玄注“临事不惑也”。1962年大饥荒,为能吃饱饭,他们回乡种地。姥爷在大队上工作,上面发救济粮,有人提议给姥爷一份。他婉拒。虽然他也拿衣服到外村换粮食,终究是“临事不惑也”。新式教育,高中读完若不上大学,在农村就处于“文不成武不就”的尴尬。但旧式教育出来的人,若你有一笔好字,会写诗联对子,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应酬,很快就能融入当地生活,走出去别人的看法也不一样。姥爷写一笔好字,据说一条街,街坊邻居的春联都出自他手。他喜欢写旧体诗,攒了好几本。我好奇地问我妈,还放着吗?我妈说,姥爷去世后,她拿了一本回来,有次给我爷爷看,再后来不知所终。
  姥爷娶的那位寡妇是基督徒。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谈的都是早请示、晚汇报,为人民服务。能遇到一位读过《圣经》的人,并且是位肤白的年轻女子,对半生都在寻求精神伴侣的姥爷,我猜想那是他最好的时光。
  1970年,姥爷离婚成功,那年他38岁。之后的几年,对于我的故乡和我姥爷都是风平浪静的,各种运动都过去了,饿死人的时候也过去了,姥爷的毛呢裤和皮鞋都在一次次的饥饿中换成全家人的口粮。在他最好的时光中,他和那位信主的、嘴巴灵巧的女人在一起,会谈起《圣经》吗?那里头是何等优美、气象万千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耶稣是多么温柔,这个骑着一匹驴驹子而来的年轻人,开口就是“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何等温柔,犹如三月春风吹过一支芦管。《新约》的核心是“爱”,在那个触手生冰的时代,这是否曾给他安慰?
  希望如此。
  (若 子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沉默也会歌唱》一书,李晓林图)
其他文献
日本人当年很重视IT。1981年的时候,日本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日本财政拨款8.5亿美元,开始实施这个计划,一心想要超过美国人。但是随后的十年间,日本人发现这个计划太大了,最终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了?不是日本人不重视,也不是投入不够,而是市场经济赋予企业的这种生生死死的自然节奏,日本人顽固地不去遵守。美国人是怎么搞IT革命的?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市场上的巨无霸是一些汽车企业,
期刊
今年回国期间,我陪我妈去过一趟超市,买了一些零食和国外管制的消炎药。那是一间当地的卖场,门庭熙攘,嘈杂混乱。  然而走进去没几步,我就立刻察觉到了这家超市的独特气场。“有高手。”我凝目开始观察。  这店出入分门,右进左出。大多数人惯用右手,这样的分布结构便于人们从货架上拿东西。  入口处的装修色调偏冷而悦目,会减小购物者的步幅。一旦大多数顾客下意识地开始缓步走,走太快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平均身高
期刊
立春 风来传消息,枝上晾春衣。  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雨水 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  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  惊蛰 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  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  春分 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清明 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谷雨 听雨林下茅舍,插秧村外水田。  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期刊
詹姆斯和海伦已经结婚10年了。他们一共养育了4个孩子,生活富足。如果不是海伦爱发脾气,詹姆斯觉得海伦就是一个完美的妻子。每次吵架,不管谁有理,都是以詹姆斯认输而告终。  这天,为去旅游的事,两人又吵了起来,詹姆斯气得摔门而去。他来到离家不远的海滩,漫无目的地闲逛。突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瓶子。他环顾四周,见一个人也没有,于是就把瓶子捡了起来。打开瓶盖,一个精灵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非常感谢你
期刊
我和妻子爱娜完全是被绑到一起去的,绑着我们的那根绳子叫“贫穷”。  剩下最后一个馒头,你让我,我让你;为了熬过没有暖气的寒夜,一人一口地轮流抿一小瓶二锅头取暖;为了让我吃一口热的,她把刚烤好的红薯焐在胸口跑回来;我半夜去敲药店的门,给她买感冒药。穷日子让我俩相依为命,这种务实的爱让我们都觉得心里很有底。  我开始挣钱的时候,爱娜就不像以前那样勤扒苦做,也不跟着我到处瞎跑了。我们换租了一套两居室带装
期刊
一天在某个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此处一座古老寺院的部分房屋在地震中坍塌了。很多僧侣都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地震过后,一位高僧说道:“现在,你们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可以目睹一位真正的禅师在危急关头,怎样处变不惊、镇静从容。你们也注意到了,刚才地震发生时,我并没有像你们那样惊恐慌乱。  “我很清醒地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也清楚地知道该做些什么。我领着大家来到厨房,因为这里是整个寺庙最坚固的地方,现在看起来
期刊
吃货眼中的美食地图
期刊
小时候和爸爸下跳棋,爸爸教我,下跳棋有两个基本技巧:一是“铺路”,把自己的棋子间隔排开,方便自己腾挪跳跃;二是“借路”,当双方棋子短兵相接时,还要善于借助对方铺好的路,直捣黄龙。  让爸爸犹豫的是,其实还有第三个技巧,该不该教给孩子?这技巧叫“堵路”,把自己的棋子堵在对方的必经之路上,自己不走,也不让对方走。  这招有些损,图一时痛快,也自断前程,损人不利己。教还是不教?教了于心不忍,不教又怕孩子
期刊
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他感觉到那手又皱又暖。  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期刊
谁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秘密,这秘密像悄悄长出的花骨朵,被花萼捂在手心里,想说不好说,不说又想说……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个树洞,不用面对面,无须顾忌现实身份,把那些在现实中不曾发出的声音、不敢讲出的故事安放在这里。为此,《读者·校园版》专门为你打造了一个“树洞”,推出“树洞·说出你的秘密”征稿活动,面向全国中学生公开征稿。稿件题材、体裁不限,但内容一定要真,我们希望聆听到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声音;稿件要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