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建筑史上,有一位设计大师几乎无人不晓。他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他修建的中银大厦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他改建的卢浮宫金字塔,成为法国人的骄傲……从业以来,他拿奖拿到手软,很多作品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巨作。他,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017年4月26日,是贝聿铭的百岁生日。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依然奋战在建筑设计界的第一线:他在85岁的高龄里完成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年逾九旬又相继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设计。耄耋之年他仍然思维清晰、头脑敏捷、富有创新精神。而他的养生秘诀既不是食疗,也不是锻炼,而是得益于他贯穿生命始终的生活习惯——
旅游,换一个活法
一九一七年四月,贝聿铭出生在江南的一户豪门望族。在清朝乾隆年间,贝氏家族已是苏州四富之一了,后继更是人才不断。爷爷贝理泰,是中国最早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是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担任中央银行总裁,还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贝聿铭的母亲、继母、姑母和姐姐也无一不是风华绝代。
新旧时代交替,一片兵荒马乱,而苏州名园狮子林里却是春色撩人。十岁的贝聿铭整日在假山上爬上爬下捉迷藏,这里就是他的家。园子里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他的无限幻想。热爱美景,成了贝聿铭从小到大的挚爱。18岁出国后,他便急不可耐地来到巴黎、伦敦、罗马找感觉。他在圣心大教堂俯瞰巴黎城一呆就是半天。后来,他又迷上了探险游。他自背行囊,装备极简,随心所欲,一口气走遍了欧洲的名山大川。
中年以后的贝聿铭工作十分操劳,他会给自己一个浪费时间的理由——休闲游。当感到自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就放松一下。他不喜欢刻意逛景点,而是随性而走。呼吸着山顶的新鲜空气,俯瞰山下别有一番与世隔绝的风味。
美国人流行健身,喜欢追求肌肉感,每年的健美先生和健美皇后出场时总是能惹来一阵阵尖叫。在繁华的纽约,有些白领下班后也爱去健身房挥洒汗水。在贝聿铭40岁的时候,他的下属和合伙人都爱去白石镇的一处高档健身俱乐部。这里面的教练大部分都是获得健身健美奖项的,身材壮硕,大块大块的肌肉看起来坚硬得仿佛石头。
合伙人邀约贝聿铭去健身,抱着好奇的想法,他去了一两次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了。首先,贝聿铭不想变成这种满身肌肉的壮男,他认为身材匀称、不肥胖就是健康,没必要故意去追求那些虬结的肌肉块。人一旦迷恋上肌肉,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他的合伙人每天只吃白水煮鸡胸肉和生菜,外加各种蛋白粉,这种单调的饮食让贝聿铭看着就恶心,更别谈去做了。
其次,贝聿铭觉得健身房的训练太过无趣,总是不停地在机器上重复一个动作,所见都是单调的画面,所听都是粗重的喘气声,所闻的都是各种荷尔蒙混杂的汗味……他觉得健身对于自己来说,真可谓是“地狱般的折磨”!
对于锻炼,贝聿铭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散步,最喜欢在旅行中锻炼。尤其是长线旅行,是一项消耗较大的运动,无论是坐车、行走,还是爬山、逛景点都比一般的健身运动消耗体能。游览之时,精神振奋,烦恼、郁闷烟消云散,休息之时肌肉由紧张转为松弛,睡眠好,吃饭香,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游览过程中,还能受到阳光的沐浴,从而增强体质,健康长寿,特别适合知识分子。而且一旦离家出游,一切大事小事、烦心事、家务事都抛在身后,无事一身轻。赏景的心情与居家过日子截然不同,精神的放松,心态的放松,也有益于身心的调养。
到了老年,一有时间贝聿铭就常常去郊外,到有田野、河流的地方走走、看看。手携一卷书,坐在谷堆、土块上,闻闻阳光、泥土的气息,甚至牛羊粪便的气味,这足以让他安心惬意。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书中自有黄金屋
英国学者培根曾指出:“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条件、医疗条件、环境条件和自身行为习惯,但保持思维活跃和心理健康同样非常重要。老年人要健康长寿,首先必须延缓大脑的衰老。勤读书、勤思考,能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保持大脑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贝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世世代代都秉持着严格的家教。他们教育孩子是全方位的: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信奉“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其中,重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读书。
贝聿铭的继母喜欢画画、练字、弹钢琴,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她精通英语和法语,文化造诣深厚。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然每天都要浏览纽约的各大英文时报,良好生活习惯让八十高龄的她仍然精神矍铄。
耳濡目染使得贝聿铭从小就嗜书如命。从最初的小儿图书到百科全书,最后发展到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一个情节过去了,想着下一个,一个故事完结后,赶快再追着下一个,一看就大半夜。
一天早上,父亲让贝聿铭去还朋友一方砚台,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拿了一本书准备边走边看。刚到楼下,佣人就追了下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你怎么不拿砚台就出门了?”他笑了笑,接过砚台放到书包里转身离开了。走在路上,眼睛还是没有离开书……不知不觉肚子饿了起来,他就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贝聿铭进家就说要吃饭,父亲忙从屋里出来,惊诧地看着他问:“东西还了吗?”贝聿铭懵懵懂懂地没反应过来。然后赶紧看了看书包喊道:“啊呀,我忘了。”全家人面面相觑。他只好下午又跑了一趟。
到了中年,贝聿铭阅读的涉猎更加广泛。他常常告诫年轻的设计师要多读书:“知识涉猎一定要广!多看看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方面的书。”他告诉他们要想成功,仅靠设计才能是不够的,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
成名后的贝聿铭没有那么多读书的时间,他就把各类书籍分成几类:对于从未看过的书先利用零碎时间“随便翻翻”,采用“鲸吞”法。他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简单浏览,一目十行。若发现此书含金量太少,就此放下;若发现值得细读的书放在另外一个书架上。 无论是乘车出行,还是外出旅游,贝聿铭总喜欢怀揣一本书。看到精彩之处,常常忘记时间,不由得盼望这段旅途更长些,时间过得更慢些。
贝律铭喜欢在曼哈顿河边读书。黄昏时分,夕阳将落,橘红的晚霞照在河滩,他拿一本书坐在石头上,细细品读,直到暮色四合,书里的文字被夜色吞噬了。手里的书还没有读完,但也只能站起身,伸一伸坐得僵直的腰,半是惆怅半是满足地回家去了。
九十多岁的贝聿铭每天听新闻、读报纸、订阅杂志从不间断。床头、桌面放满了他的书。他时刻关注着行业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保持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即使到了老年,他的作品仍然闪耀着先锋、时尚的光芒。
学会“解压”一身轻
建筑师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作,需要与各方面打交道:政府、业主、设计师、施工方等等等等,尤其是公用建筑设计,更容易受到媒體批评和民众指责。身为华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可谓一辈子都站在风口浪尖。无数次被大浪淹没,又无数次靠着淡定奋勇前进。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但过度的压力,会引起焦虑、沮丧、发怒等,容易给老年人造成各种生理方面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头痛或造成工作事故等。虽然一辈子都被巨大的压力围绕着,这非但没有压垮贝律铭,反而愈发凸显他的淡定从容——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修建肯尼迪图书馆成为总统家族的头等大事。在备选的三位设计师候选人中,贝聿铭最没名气和经验。他没有紧张,反而更加淡定从容。他把工作室营造成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喜欢的样子,放上馥郁的鲜花。他穿戴整齐,态度谦逊。而他的竞争对手虽然名声在外,但态度傲慢,衣着邋遢。贝聿铭就是通过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战胜了对手。图书馆建成后,杰奎琳惊喜地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可就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被风吹落下来,玻璃散落了整个街道。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在最难熬的时光,是不断的阅读和工作拯救了贝聿铭。读书使贝聿铭正确看待人生,对待得失,开阔胸襟。为了调整心态,他反复背诵《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他越读越感悟到其中真谛,心情豁然开朗。
7年之后,贝聿铭终于沉冤昭雪,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玩笑地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贝聿铭大气开朗的态度让整个美国对他佩服不已。那年,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一生遭遇了无数次怀疑和打击,最强烈的一次发生在法国——他64岁时被邀请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计划。有人质疑:贝聿铭行么?能承担得起这项重任吗?那个时候,贝聿铭面对的,是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
当法国总统密特朗真的选中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儿子贝执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地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也轮流起身攻击。”面对原子弹级别的辱骂,贝聿铭说,“我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幸好我不懂法语,刚好乐得两耳宁静。”
贝聿铭在巴黎做卢浮宫的14年,跟巴黎民众、法国民众讨论谁来重建这个问题差不多就费了两年。他很淡定地说:“普通人接不接受。对我并不重要。批评是需要历史的,需要时间,要过几十年再看。说今天做了明天怎么好不好,这个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在法国工作时,贝聿铭每天都要寻找时间进行放松,如呼吸新鲜空气,做适量的运动、散步,时常出入一下办公室,变换一下环境,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大脑。
有了旺盛的精力才能抵制住压力的侵袭,睡眠便是一个很好的保证。贝聿铭很少熬夜,睡前把所有的电话拔掉,不看电视,只点一盏昏黄的床头灯,拿一本书,让自己心情平静地入睡,第二天再活力充沛地醒来。
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投入,贝聿铭不去想那些成就和批评,只是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建造卢浮宫金字塔时,他事必躬亲。施工方和材料制作商都是他亲自挑选;每扇玻璃、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从每一张设计草图,到钢材的选择,他都要与工人们仔细商讨。
就这样,贝幸铭用表面上无所谓的态度,承受着他建筑生涯中最严重的考验。他的助手感叹说:“我从不记得贝聿铭曾经沮丧过。他是位非常冷静的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同样也得保持着那种独有的迷人微笑。”贝聿铭像许多了不起的人一样,总是淡定平和,而且不受外界强大压力的影响。
1988年,金字塔带来的“横祸”,转变成为法国人最骄傲的建筑。那年3月,密特朗在新建成的金字塔里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因为贝聿铭把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的距离,缩到了最小!
热爱工作的贝聿铭直到90多岁,还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设计。当人们向他讨教养生心得时,贝老一本正经地说:“工作可以不让人老哦。”然后又笑眯眯地说:“我就是个劳碌命。”他脑筋动了一辈子,奔波劳碌了一辈子,也受益了一辈子。如今已经百岁的贝聿铭,依然用辛勤的工作和不断的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也继续为人类造福着……
编辑平凡
2017年4月26日,是贝聿铭的百岁生日。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依然奋战在建筑设计界的第一线:他在85岁的高龄里完成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年逾九旬又相继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设计。耄耋之年他仍然思维清晰、头脑敏捷、富有创新精神。而他的养生秘诀既不是食疗,也不是锻炼,而是得益于他贯穿生命始终的生活习惯——
旅游,换一个活法
一九一七年四月,贝聿铭出生在江南的一户豪门望族。在清朝乾隆年间,贝氏家族已是苏州四富之一了,后继更是人才不断。爷爷贝理泰,是中国最早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是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担任中央银行总裁,还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贝聿铭的母亲、继母、姑母和姐姐也无一不是风华绝代。
新旧时代交替,一片兵荒马乱,而苏州名园狮子林里却是春色撩人。十岁的贝聿铭整日在假山上爬上爬下捉迷藏,这里就是他的家。园子里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他的无限幻想。热爱美景,成了贝聿铭从小到大的挚爱。18岁出国后,他便急不可耐地来到巴黎、伦敦、罗马找感觉。他在圣心大教堂俯瞰巴黎城一呆就是半天。后来,他又迷上了探险游。他自背行囊,装备极简,随心所欲,一口气走遍了欧洲的名山大川。
中年以后的贝聿铭工作十分操劳,他会给自己一个浪费时间的理由——休闲游。当感到自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就放松一下。他不喜欢刻意逛景点,而是随性而走。呼吸着山顶的新鲜空气,俯瞰山下别有一番与世隔绝的风味。
美国人流行健身,喜欢追求肌肉感,每年的健美先生和健美皇后出场时总是能惹来一阵阵尖叫。在繁华的纽约,有些白领下班后也爱去健身房挥洒汗水。在贝聿铭40岁的时候,他的下属和合伙人都爱去白石镇的一处高档健身俱乐部。这里面的教练大部分都是获得健身健美奖项的,身材壮硕,大块大块的肌肉看起来坚硬得仿佛石头。
合伙人邀约贝聿铭去健身,抱着好奇的想法,他去了一两次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了。首先,贝聿铭不想变成这种满身肌肉的壮男,他认为身材匀称、不肥胖就是健康,没必要故意去追求那些虬结的肌肉块。人一旦迷恋上肌肉,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他的合伙人每天只吃白水煮鸡胸肉和生菜,外加各种蛋白粉,这种单调的饮食让贝聿铭看着就恶心,更别谈去做了。
其次,贝聿铭觉得健身房的训练太过无趣,总是不停地在机器上重复一个动作,所见都是单调的画面,所听都是粗重的喘气声,所闻的都是各种荷尔蒙混杂的汗味……他觉得健身对于自己来说,真可谓是“地狱般的折磨”!
对于锻炼,贝聿铭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散步,最喜欢在旅行中锻炼。尤其是长线旅行,是一项消耗较大的运动,无论是坐车、行走,还是爬山、逛景点都比一般的健身运动消耗体能。游览之时,精神振奋,烦恼、郁闷烟消云散,休息之时肌肉由紧张转为松弛,睡眠好,吃饭香,对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游览过程中,还能受到阳光的沐浴,从而增强体质,健康长寿,特别适合知识分子。而且一旦离家出游,一切大事小事、烦心事、家务事都抛在身后,无事一身轻。赏景的心情与居家过日子截然不同,精神的放松,心态的放松,也有益于身心的调养。
到了老年,一有时间贝聿铭就常常去郊外,到有田野、河流的地方走走、看看。手携一卷书,坐在谷堆、土块上,闻闻阳光、泥土的气息,甚至牛羊粪便的气味,这足以让他安心惬意。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书中自有黄金屋
英国学者培根曾指出:“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条件、医疗条件、环境条件和自身行为习惯,但保持思维活跃和心理健康同样非常重要。老年人要健康长寿,首先必须延缓大脑的衰老。勤读书、勤思考,能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保持大脑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贝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世世代代都秉持着严格的家教。他们教育孩子是全方位的: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信奉“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其中,重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读书。
贝聿铭的继母喜欢画画、练字、弹钢琴,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她精通英语和法语,文化造诣深厚。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然每天都要浏览纽约的各大英文时报,良好生活习惯让八十高龄的她仍然精神矍铄。
耳濡目染使得贝聿铭从小就嗜书如命。从最初的小儿图书到百科全书,最后发展到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一个情节过去了,想着下一个,一个故事完结后,赶快再追着下一个,一看就大半夜。
一天早上,父亲让贝聿铭去还朋友一方砚台,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拿了一本书准备边走边看。刚到楼下,佣人就追了下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你怎么不拿砚台就出门了?”他笑了笑,接过砚台放到书包里转身离开了。走在路上,眼睛还是没有离开书……不知不觉肚子饿了起来,他就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贝聿铭进家就说要吃饭,父亲忙从屋里出来,惊诧地看着他问:“东西还了吗?”贝聿铭懵懵懂懂地没反应过来。然后赶紧看了看书包喊道:“啊呀,我忘了。”全家人面面相觑。他只好下午又跑了一趟。
到了中年,贝聿铭阅读的涉猎更加广泛。他常常告诫年轻的设计师要多读书:“知识涉猎一定要广!多看看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方面的书。”他告诉他们要想成功,仅靠设计才能是不够的,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
成名后的贝聿铭没有那么多读书的时间,他就把各类书籍分成几类:对于从未看过的书先利用零碎时间“随便翻翻”,采用“鲸吞”法。他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简单浏览,一目十行。若发现此书含金量太少,就此放下;若发现值得细读的书放在另外一个书架上。 无论是乘车出行,还是外出旅游,贝聿铭总喜欢怀揣一本书。看到精彩之处,常常忘记时间,不由得盼望这段旅途更长些,时间过得更慢些。
贝律铭喜欢在曼哈顿河边读书。黄昏时分,夕阳将落,橘红的晚霞照在河滩,他拿一本书坐在石头上,细细品读,直到暮色四合,书里的文字被夜色吞噬了。手里的书还没有读完,但也只能站起身,伸一伸坐得僵直的腰,半是惆怅半是满足地回家去了。
九十多岁的贝聿铭每天听新闻、读报纸、订阅杂志从不间断。床头、桌面放满了他的书。他时刻关注着行业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保持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即使到了老年,他的作品仍然闪耀着先锋、时尚的光芒。
学会“解压”一身轻
建筑师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作,需要与各方面打交道:政府、业主、设计师、施工方等等等等,尤其是公用建筑设计,更容易受到媒體批评和民众指责。身为华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可谓一辈子都站在风口浪尖。无数次被大浪淹没,又无数次靠着淡定奋勇前进。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但过度的压力,会引起焦虑、沮丧、发怒等,容易给老年人造成各种生理方面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头痛或造成工作事故等。虽然一辈子都被巨大的压力围绕着,这非但没有压垮贝律铭,反而愈发凸显他的淡定从容——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修建肯尼迪图书馆成为总统家族的头等大事。在备选的三位设计师候选人中,贝聿铭最没名气和经验。他没有紧张,反而更加淡定从容。他把工作室营造成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喜欢的样子,放上馥郁的鲜花。他穿戴整齐,态度谦逊。而他的竞争对手虽然名声在外,但态度傲慢,衣着邋遢。贝聿铭就是通过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战胜了对手。图书馆建成后,杰奎琳惊喜地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可就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被风吹落下来,玻璃散落了整个街道。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在最难熬的时光,是不断的阅读和工作拯救了贝聿铭。读书使贝聿铭正确看待人生,对待得失,开阔胸襟。为了调整心态,他反复背诵《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他越读越感悟到其中真谛,心情豁然开朗。
7年之后,贝聿铭终于沉冤昭雪,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玩笑地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贝聿铭大气开朗的态度让整个美国对他佩服不已。那年,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一生遭遇了无数次怀疑和打击,最强烈的一次发生在法国——他64岁时被邀请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计划。有人质疑:贝聿铭行么?能承担得起这项重任吗?那个时候,贝聿铭面对的,是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
当法国总统密特朗真的选中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儿子贝执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地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也轮流起身攻击。”面对原子弹级别的辱骂,贝聿铭说,“我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幸好我不懂法语,刚好乐得两耳宁静。”
贝聿铭在巴黎做卢浮宫的14年,跟巴黎民众、法国民众讨论谁来重建这个问题差不多就费了两年。他很淡定地说:“普通人接不接受。对我并不重要。批评是需要历史的,需要时间,要过几十年再看。说今天做了明天怎么好不好,这个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在法国工作时,贝聿铭每天都要寻找时间进行放松,如呼吸新鲜空气,做适量的运动、散步,时常出入一下办公室,变换一下环境,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大脑。
有了旺盛的精力才能抵制住压力的侵袭,睡眠便是一个很好的保证。贝聿铭很少熬夜,睡前把所有的电话拔掉,不看电视,只点一盏昏黄的床头灯,拿一本书,让自己心情平静地入睡,第二天再活力充沛地醒来。
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投入,贝聿铭不去想那些成就和批评,只是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建造卢浮宫金字塔时,他事必躬亲。施工方和材料制作商都是他亲自挑选;每扇玻璃、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从每一张设计草图,到钢材的选择,他都要与工人们仔细商讨。
就这样,贝幸铭用表面上无所谓的态度,承受着他建筑生涯中最严重的考验。他的助手感叹说:“我从不记得贝聿铭曾经沮丧过。他是位非常冷静的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同样也得保持着那种独有的迷人微笑。”贝聿铭像许多了不起的人一样,总是淡定平和,而且不受外界强大压力的影响。
1988年,金字塔带来的“横祸”,转变成为法国人最骄傲的建筑。那年3月,密特朗在新建成的金字塔里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因为贝聿铭把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的距离,缩到了最小!
热爱工作的贝聿铭直到90多岁,还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设计。当人们向他讨教养生心得时,贝老一本正经地说:“工作可以不让人老哦。”然后又笑眯眯地说:“我就是个劳碌命。”他脑筋动了一辈子,奔波劳碌了一辈子,也受益了一辈子。如今已经百岁的贝聿铭,依然用辛勤的工作和不断的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也继续为人类造福着……
编辑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