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适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果只让学生死啃课本,没有课外阅读,学生就会变得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也很难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想达到这一目的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课外阅读的具体操作有多少障碍,单是当前社会的阅读环境,就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有多种不利的影响。
随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日益关注,众多媒体和热心人士都在号召青少年“远离坏书”,不少学校或班级也在倡议“远离坏书,从我做起”。这样做非常必要,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还不够,因为还有两个因素单靠“远离”是解决不了的。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可以保证学校图书馆不存坏书,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不买坏书,但我们无力保证角落里的书贩子不卖坏书,也无力禁绝早已沉淀在民间的“地摊儿文艺”“口袋书”等文化垃圾,更不用说那些见利忘义者还在源源不断地炮制和推销着坏书。它们以精美的包装、煽情的文字吸引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第二,青少年自身因素
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理性思维尚未成熟,很多时候是在“跟着感觉走”。坏书的炮制者正是瞄准了这些,让青少年读了坏书不但不觉其坏,反而感到“很新鲜”“很开心”“很刺激”。我们苦口婆心地呼吁“远离坏书”,但对某些青少年来说,反倒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还想“找本坏书开开眼”。
鉴于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清醒应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在号召“远离坏书”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和培养青少年的四种读书心态,让青少年自己自觉抵制坏书对他们的影响。
一、崇敬型读书
像《邓小平文选》、《鲁迅全集》、《钱学森文集》等著作、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文献、革命英雄的事迹、先进楷模的介绍、各个领域的典范成果论著(包括我们的课本)等,我们应心怀崇敬,虚心攻读,认真摘记,写出心得。崇敬的心态可以使青少年沉下心来有所体悟,为一生打下做人、做学问和干事业的基础。我反复告诫学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如果不能心怀崇敬地读透几部好书,一生就很难有所作为。
二、警觉型读书
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美丑观念,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资源。我告诉学生:当发觉一本书对你“很有吸引力”时,你一定要在睡前醒后、途中饭间的某个时刻,清醒地问一声自己: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究竟是来自深刻的见解、科学的魅力或高尚的精神呢,还是来自庸俗的故事或卑劣的教唆呢?如果是前者,就好好读下去吧;如果是后者,那你就要猛醒:哦,我遇上坏书了。人生苦短,青春宝贵,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怎能让它来消耗我呢?警觉是心灵的围墙,是成长的标志。
三、质疑型读书
书中的人生道理、事物原因、人物评价、历史事实等等,学生读后感到有不解,甚至怀疑,这是很正常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是书的读者,不是书的奴隶。有疑就要追,有追才有进。一不要一味盲从,二不要糊涂放过。而是要找专业书、查字词典,问师访友,甚至请教专家,务必弄个明白。无论最终是书错了,还是我们怀疑错了,都是理性的提升,带给我们豁然开朗的快乐。
质疑是科学的原点,是研究的开端。严肃的理性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真谛,是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软肋,也是当前最需要倡导的精神品质。这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即使是崇敬型读书,也不妨对其中某一观点某一数据有所质疑。
四、驳辩型读书
在质疑型读书的时候,经过一番调研考察,证明是自己怀疑错了,自然心服口服地读下去;但是,如果证明是书中写错了,又该怎么办呢?那就要进入驳辩型读书,一层一层写出对原书之错的辨析、商榷和驳斥。怎样引述和概括原书之错,怎样展示自己的调研所得,或引实例,或引数据,或引名言,或揭其论据不实,或指其逻辑不通等等,无疑是思想交锋的演练。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提前进入了科研之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前提是迅速扭转学生不良的阅读心态。四种读书心态和读书方式交错使用,必能使青少年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长久下去,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品质也必能产生质的飞跃。
好与坏,是与非,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好书与坏书也是如此。因为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所以坏书难以根绝;因为它们是“相斗争而发展”,所以必须提高青少年的识别力与战斗力。号召“远离坏书”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看,我们不能立足于“远离”,而要立足于“战胜”。应对这种形势,我们要更加有力地呼吁青少年“远离坏书”,净化青少年的读书环境,还要大力倡导和培养青少年的四种读书心态,见了好书如见良师益友,见了坏书能够识别它,战胜它。
随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日益关注,众多媒体和热心人士都在号召青少年“远离坏书”,不少学校或班级也在倡议“远离坏书,从我做起”。这样做非常必要,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还不够,因为还有两个因素单靠“远离”是解决不了的。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可以保证学校图书馆不存坏书,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不买坏书,但我们无力保证角落里的书贩子不卖坏书,也无力禁绝早已沉淀在民间的“地摊儿文艺”“口袋书”等文化垃圾,更不用说那些见利忘义者还在源源不断地炮制和推销着坏书。它们以精美的包装、煽情的文字吸引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第二,青少年自身因素
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理性思维尚未成熟,很多时候是在“跟着感觉走”。坏书的炮制者正是瞄准了这些,让青少年读了坏书不但不觉其坏,反而感到“很新鲜”“很开心”“很刺激”。我们苦口婆心地呼吁“远离坏书”,但对某些青少年来说,反倒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还想“找本坏书开开眼”。
鉴于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清醒应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在号召“远离坏书”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和培养青少年的四种读书心态,让青少年自己自觉抵制坏书对他们的影响。
一、崇敬型读书
像《邓小平文选》、《鲁迅全集》、《钱学森文集》等著作、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文献、革命英雄的事迹、先进楷模的介绍、各个领域的典范成果论著(包括我们的课本)等,我们应心怀崇敬,虚心攻读,认真摘记,写出心得。崇敬的心态可以使青少年沉下心来有所体悟,为一生打下做人、做学问和干事业的基础。我反复告诫学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如果不能心怀崇敬地读透几部好书,一生就很难有所作为。
二、警觉型读书
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美丑观念,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资源。我告诉学生:当发觉一本书对你“很有吸引力”时,你一定要在睡前醒后、途中饭间的某个时刻,清醒地问一声自己: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究竟是来自深刻的见解、科学的魅力或高尚的精神呢,还是来自庸俗的故事或卑劣的教唆呢?如果是前者,就好好读下去吧;如果是后者,那你就要猛醒:哦,我遇上坏书了。人生苦短,青春宝贵,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怎能让它来消耗我呢?警觉是心灵的围墙,是成长的标志。
三、质疑型读书
书中的人生道理、事物原因、人物评价、历史事实等等,学生读后感到有不解,甚至怀疑,这是很正常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是书的读者,不是书的奴隶。有疑就要追,有追才有进。一不要一味盲从,二不要糊涂放过。而是要找专业书、查字词典,问师访友,甚至请教专家,务必弄个明白。无论最终是书错了,还是我们怀疑错了,都是理性的提升,带给我们豁然开朗的快乐。
质疑是科学的原点,是研究的开端。严肃的理性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真谛,是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软肋,也是当前最需要倡导的精神品质。这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即使是崇敬型读书,也不妨对其中某一观点某一数据有所质疑。
四、驳辩型读书
在质疑型读书的时候,经过一番调研考察,证明是自己怀疑错了,自然心服口服地读下去;但是,如果证明是书中写错了,又该怎么办呢?那就要进入驳辩型读书,一层一层写出对原书之错的辨析、商榷和驳斥。怎样引述和概括原书之错,怎样展示自己的调研所得,或引实例,或引数据,或引名言,或揭其论据不实,或指其逻辑不通等等,无疑是思想交锋的演练。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提前进入了科研之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前提是迅速扭转学生不良的阅读心态。四种读书心态和读书方式交错使用,必能使青少年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长久下去,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品质也必能产生质的飞跃。
好与坏,是与非,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好书与坏书也是如此。因为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所以坏书难以根绝;因为它们是“相斗争而发展”,所以必须提高青少年的识别力与战斗力。号召“远离坏书”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看,我们不能立足于“远离”,而要立足于“战胜”。应对这种形势,我们要更加有力地呼吁青少年“远离坏书”,净化青少年的读书环境,还要大力倡导和培养青少年的四种读书心态,见了好书如见良师益友,见了坏书能够识别它,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