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服装市场近年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解决思路在服装设计行业中开始兴起。面料应用作为服装设计中的关键一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服装面料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出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服装面料、应用策略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界最早引起关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从一开始的关注浪费、提倡环保到“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再到相关条款的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设计,其理念得到了广义的延申,目前社会较为认同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发展[1]。而当今社会受“快时尚”文化的影响,衣服过季即扔的现象开始普遍存在。人们对服装的需求量大大提高的同时服装的产品生命周期变短,造成面料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其浪费及污染成了一大问题。关注服装面料的环保性、提高服装面料的使用率成为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服装面料的选择考量
1.1环保性
面料的环保性涉及三个方面:原料生产加工的环保性、使用过程的环保性及处理回收的环保性。一般来说,环保面料具有节能低碳、无害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传统的面料以棉、毛、丝、麻等对环境影响小的可降解性天然纤维面料为主。但这些面料由于生长中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以及染色等加工方式多有化学物质的残留。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科学家培育出抗虫害的转基因有机棉花及无需染色的天然彩色棉花等更为绿色的天然原料。科技的进步使其加工方式也更为环保。如大豆蛋白纤维,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取出食用级别大豆蛋白粉中的球蛋白,通过与羟基等高聚合物共混,改变蛋白质的内部结构,制成蛋白质纺丝液通过湿法纺丝成为纺织面料;竹纤维则通过高温蒸煮提取,以水解碱法加工,多次漂白形成纺织品。这两种纤维面料的原料的种植量大、生长快,加工过程无有害化学添加剂的使用,且处理回收环节易降解,焚烧不污染空气,成为近年较受追捧的纺织型环保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服装面料的原料提取不再局限于自然界。常用的RPET面料原料就提取自回收的可乐瓶,经过分离、切片、抽丝、集丝等工序制成纱线,可回收再利用,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近年来,更多新型的环保面料更是喷涌而出,如由工业塑料、渔网加工而成的ECONYL材质,从牛粪中提取醋酸纤维制造而成的“Mestic”面料。它们大多由废弃材质加工而来,在减少了废弃物污染的同时加大资源利用率,降解速度也大大提高,充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1.2耐用性
面料的耐用性影响着服装的使用寿命,涉及耐磨损性与色牢度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织物的磨损性受经纬密度、纱线细度及织物厚度等因素影响。天然纤维面料的耐磨损度不如人造纤维面料及工业面料。纺织面料的色牢度则包括耐摩擦、耐皂洗、耐日晒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可通过烧毛、漂煮、丝光等前处理工艺提高摩擦色牢度,以水洗处理、固色剂使用提高耐皂洗度及耐日晒度。
1.3功能性
随着科技发展,服装面料的功能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如常见使用的有机硅皮革等阻燃性面料、竹纤维等抗菌防霉面料、防紫外线面料。同时,仿生功能性面料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潮流,如根据荷叶效应而开发的拒水防污自洁多功能织物,基于动物中空形态毛发研究所得的中空纤维保暖型面料,以及根据变色龙皮肤应急系统研制的光敏自动变色纤维面料。这些面料的使用使服装的使用价值及使用寿命大大增加,能满足当下社会人们对服装的更多要求,提供面料可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
2.服装面料的零浪费利用
零浪费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在《从摇篮到摇篮: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中提出,要求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切入,消除每个环节所产生的一切废料[2]。这样的理念要求在服装设计师在利用面料时,不仅要考虑到面料在排料制版环节运用巧妙设计以减少废料产生,还要考虑到对已产生废料的最大利用。
2.1废料减少
2.1.1利用制版剪裁设计减少废料
运用传统的结构剪裁方式制衣,通常会有15%左右的布料被浪费[3]。而减少废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片式设计、正负形剪裁、图形拼合式剪裁。
一片式设计并不新鲜,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有出现,多用一块不加以剪裁的面料在人体上以缠绕、褶皱、打结等方式形成不同穿法。而古中国的楚服及日本和服则多通过一块完整面料的不完全裁剪与翻折缝合形成门襟和袖子。
在近现代服装设计中,一片式服装的设计形式更为丰富、巧妙。由法国设计师帕特里克·凯利(Patrick Kelly)设计于1984年的茧型外套就是以3.2x1.5米的整块绗缝针织面料构成,通过省道与结构分割的精密设计,形成一气呵成的流畅剪裁外套款式。
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2010年10月发布的“132 5”系列则打破了传统模式,以一块完整布料通過二维形状的有序折叠形成符合人体结构的三维空间。这种无剪裁的一片式设计突破了尺寸的限制,加入了巧妙的几何计算,在保证面料零损耗的同时使服装的多元性得到了开发。
正负形式剪裁来自于帕森斯(Parsons)教授提莫·里萨宁(Timo Rissanen)提出的“square-cut”理念,要求设计师精确计算尺寸数据,在排料布局时考虑到结构“正负”形的拼合。如出自1980年英国服装设计师桑德拉·罗德斯(Zandra Rhodes)的连衣裙“Chinese Squares”。通过设计师的精密的计算,以正负形分割的方式使被裁掉的每一块都成为了服装的另一部分,在最大限度保持纹样完整的同时做到了整块面料的零浪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服装面料、应用策略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界最早引起关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从一开始的关注浪费、提倡环保到“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再到相关条款的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设计,其理念得到了广义的延申,目前社会较为认同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发展[1]。而当今社会受“快时尚”文化的影响,衣服过季即扔的现象开始普遍存在。人们对服装的需求量大大提高的同时服装的产品生命周期变短,造成面料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其浪费及污染成了一大问题。关注服装面料的环保性、提高服装面料的使用率成为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服装面料的选择考量
1.1环保性
面料的环保性涉及三个方面:原料生产加工的环保性、使用过程的环保性及处理回收的环保性。一般来说,环保面料具有节能低碳、无害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传统的面料以棉、毛、丝、麻等对环境影响小的可降解性天然纤维面料为主。但这些面料由于生长中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以及染色等加工方式多有化学物质的残留。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科学家培育出抗虫害的转基因有机棉花及无需染色的天然彩色棉花等更为绿色的天然原料。科技的进步使其加工方式也更为环保。如大豆蛋白纤维,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取出食用级别大豆蛋白粉中的球蛋白,通过与羟基等高聚合物共混,改变蛋白质的内部结构,制成蛋白质纺丝液通过湿法纺丝成为纺织面料;竹纤维则通过高温蒸煮提取,以水解碱法加工,多次漂白形成纺织品。这两种纤维面料的原料的种植量大、生长快,加工过程无有害化学添加剂的使用,且处理回收环节易降解,焚烧不污染空气,成为近年较受追捧的纺织型环保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服装面料的原料提取不再局限于自然界。常用的RPET面料原料就提取自回收的可乐瓶,经过分离、切片、抽丝、集丝等工序制成纱线,可回收再利用,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近年来,更多新型的环保面料更是喷涌而出,如由工业塑料、渔网加工而成的ECONYL材质,从牛粪中提取醋酸纤维制造而成的“Mestic”面料。它们大多由废弃材质加工而来,在减少了废弃物污染的同时加大资源利用率,降解速度也大大提高,充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1.2耐用性
面料的耐用性影响着服装的使用寿命,涉及耐磨损性与色牢度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织物的磨损性受经纬密度、纱线细度及织物厚度等因素影响。天然纤维面料的耐磨损度不如人造纤维面料及工业面料。纺织面料的色牢度则包括耐摩擦、耐皂洗、耐日晒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可通过烧毛、漂煮、丝光等前处理工艺提高摩擦色牢度,以水洗处理、固色剂使用提高耐皂洗度及耐日晒度。
1.3功能性
随着科技发展,服装面料的功能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如常见使用的有机硅皮革等阻燃性面料、竹纤维等抗菌防霉面料、防紫外线面料。同时,仿生功能性面料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潮流,如根据荷叶效应而开发的拒水防污自洁多功能织物,基于动物中空形态毛发研究所得的中空纤维保暖型面料,以及根据变色龙皮肤应急系统研制的光敏自动变色纤维面料。这些面料的使用使服装的使用价值及使用寿命大大增加,能满足当下社会人们对服装的更多要求,提供面料可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
2.服装面料的零浪费利用
零浪费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在《从摇篮到摇篮: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中提出,要求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切入,消除每个环节所产生的一切废料[2]。这样的理念要求在服装设计师在利用面料时,不仅要考虑到面料在排料制版环节运用巧妙设计以减少废料产生,还要考虑到对已产生废料的最大利用。
2.1废料减少
2.1.1利用制版剪裁设计减少废料
运用传统的结构剪裁方式制衣,通常会有15%左右的布料被浪费[3]。而减少废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片式设计、正负形剪裁、图形拼合式剪裁。
一片式设计并不新鲜,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有出现,多用一块不加以剪裁的面料在人体上以缠绕、褶皱、打结等方式形成不同穿法。而古中国的楚服及日本和服则多通过一块完整面料的不完全裁剪与翻折缝合形成门襟和袖子。
在近现代服装设计中,一片式服装的设计形式更为丰富、巧妙。由法国设计师帕特里克·凯利(Patrick Kelly)设计于1984年的茧型外套就是以3.2x1.5米的整块绗缝针织面料构成,通过省道与结构分割的精密设计,形成一气呵成的流畅剪裁外套款式。
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2010年10月发布的“132 5”系列则打破了传统模式,以一块完整布料通過二维形状的有序折叠形成符合人体结构的三维空间。这种无剪裁的一片式设计突破了尺寸的限制,加入了巧妙的几何计算,在保证面料零损耗的同时使服装的多元性得到了开发。
正负形式剪裁来自于帕森斯(Parsons)教授提莫·里萨宁(Timo Rissanen)提出的“square-cut”理念,要求设计师精确计算尺寸数据,在排料布局时考虑到结构“正负”形的拼合。如出自1980年英国服装设计师桑德拉·罗德斯(Zandra Rhodes)的连衣裙“Chinese Squares”。通过设计师的精密的计算,以正负形分割的方式使被裁掉的每一块都成为了服装的另一部分,在最大限度保持纹样完整的同时做到了整块面料的零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