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为何不畏寒与旱?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ship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冷的环境里
  说起不畏严寒的植物,你很可能会想到梅花。确实,在冰天雪地里,当不少艳花嫩蕊都纷纷凋零时,梅花却依然舒枝怒放,喷香吐艳。即使是漫天飞雪也不能损其肌肤,掩其俊俏。不畏严寒的植物远不只有梅花这一种,如生长在我国青藏高原上5000多米高处的雪莲花,也能对着皑皑白雪,开出紫红色的鲜花。
  要问这些植物为何都不畏严寒,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它们一直生长在这些寒冷地区,自然天生就拥有这种耐寒的本领了。真是这样吗?
  其实,根据一些过去气候环境的研究,以及植物化石的证据都表明:最早的开花系植物是生长在温暖的赤道地区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植物被迫离开赤道地区,才在一些稍冷的地方安家,它们也就逐步具有了这种耐寒的能力了。而且,梅花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喜爱寒冷的环境,相反,它们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6~23℃的地区生长发育最适宜。但即使这样,梅花一般也能耐-10℃的低温,还有像杏梅等品种竟能耐-25℃的低温。
  可见,植物的耐寒本领也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那么,它们究竟是怎么进化出如此强的耐寒能力的呢?
  与动物不同,植物不能通过迁徙或者躲在洞穴里来逃避寒冷,也不能产生热量来取暖。与其说是寒冷,倒不如说是冷冻给植物带来了问题——冷冻能引起植物体内水运输系统中气泡的形成。就像在一个冰块中,你同样能看到一些悬浮的气泡。而植物体内大量的气泡聚集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的:当水解冻时,它们便会堵塞水运输通道,使水无法从根部流向叶子,这样就会导致植物死亡。
  为了揭示植物耐寒的特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田纳西州大学的科学家构建了3.2万种开花植物的进化树——目前包含最多植物种类的进化树,并将此进化树与原有树的严寒暴露记录,以及数千种植物的叶片、茎干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在寒冷气候袭击之前,许多植物就已经全副武装地来应对寒冷了。具体而言,一些植物为了避免水运输通道被堵塞,在冬天不仅关闭了原有根和叶片间的输水通道,还创建了更好的水运输系统——拥有更为狭窄的输水通道,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冷冻过程中产生气泡的风险。而更多植物的输水通道在冬天则并不会关闭,为了让植物能够活下去,它们在输水的同时,也能输送少量的气泡;但是水流不会到达叶子上,因为叶子吸收水分较多,所以在冬天一些植物有叶子脱落的现象——有效地切断了根部与叶片之间的水流,减少水的蒸发,从而减少能量的散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落叶植物只有在其遭遇了冷冻之后才能获得在冬季落叶的能力。
  此外,还有些植物会在冬天彻底死掉,或者仅地表以上的部分死亡,等到天气转暖时再从根部重新发芽或通过种子长出新的植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冬的种子。
  看来,寒冷非但没让植物“吓倒”,反而还让植物进化出了不少应对寒冷的办法。难怪它们不怕冷哩!
  干旱的环境里
  植物抗寒的妙招不少!其实,在应对干旱气候方面,它们同样也不逊色。
  我们知道,在沙漠地区,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甚至小于50毫米,所以,对于植物而言,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而且,在沙漠环境中,多变的气候是很常见的,水的供应也往往存在随机性——有的年份和地区的降水会比较集中,而其他年份和地区则会保持持续干旱。即使这样,许多植物还是已经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环境。但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它们又是如何来抵抗干旱的呢?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对一些沙漠植物群落近30年的组成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炎热干旱,一些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耗水是蒸腾作用弱,高水分利用率是能充分利用吸收的水分)的植物在沙漠地区越来越常见,而那些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植物正在逐步减少。而且,所有的植物群落都能够在多雨和干旱的年份进行相应的变化——在多雨的年份,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多样性;在干旱的年份其植物总量和种类数目均有所减少。
  此外,研究人员又进一步对生长在索诺兰沙漠(北美洲四大沙漠之一)的一些当地植物进行了分析,通过测量其枝、茎和根等,以考察植物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在不同环境中的情况。
  结果显示,当单独生长时,所有的植物都能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好地生长。但是,当存在竞争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具有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植物,在潮湿的环境中能更好地生长;而那些具有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植物,却能更好地生长在干旱的环境里。而且,在干旱的年份,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与低水分利用率的植物相比,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水的植物往往是成功者,同时,这一成功也会在多雨的年份给植物带来好处——具有高水分利用率的植物能够与低水分利用率的植物进行竞争来争夺更多水资源。
  可见,植物在面对干旱气候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了!
其他文献
问题缠身的黑洞  黑洞的魅力依旧不减,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黑洞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时空区域,这里引力足够强,任何掉进黑洞的物质,包括光,都无法从中逃逸出去。科学家发现,当一个比较大的恒星燃烧掉自己所有的燃料后,内部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抵抗自身的引力,这时恒星就会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为一个黑洞。既然没有任何力去阻止其继续坍缩,那么黑洞中心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无限大密度的奇点。所
期刊
为什么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是什么力量把天空分割成晴和雨两半?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主要与产生降水的云体特点及云体下方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如散发高热量的柏油路上方,就不容易下雨,而且柏油路上方,很容易出现晴和雨不同区域的分界线。  科学家还发现,在地面上也有类似云雨中的分界线,只不过地面上的分界线分割的不是晴和雨不同区域,而是把同一区域的植物带一分为二,让分界线两边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性
期刊
宇宙中不断诞生的恒星新生儿很多,但是新生的恒星一般都处于云汽包裹的襁褓之中,这个襁褓就像蚕茧一样把内部包裹得严严实实,人类无法窥见内部到底在发生什么。  如今科学家通过红外透视眼——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窥见了距离地球1000光年远的一颗婴儿恒星的襁褓内部,清楚地看到了襁褓内部的景象。  蚕茧一般的襁褓内,刚出生10万年的恒星婴儿闪耀着偏蓝色的光芒,围绕恒星有一个很大的行星盘,这个盘是由大量云汽土
期刊
校园杀手往往独行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高中发生校园枪击案,两名杀手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并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连同凶手在内,共有33人死亡,并至少造成23人受伤。凶手是韩裔学生赵承熙,他最后在一座教学大楼中自杀身亡。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
期刊
宇宙有限吗  仰望深邃的星空,谁都不免要问:苍穹有多远?时间有多长?我们称作“宇宙”的这个时空到底有没有边际?这些问题,科学家好像还不能确切地回答。  目前,天文学家认为,宇宙的半径大约是137亿光年,但这只是我们目前有可能观察到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呢?我们观察不到,但它可不一定不存在。目前已有科学家分析认为,宇宙的大小有450亿光年。那么450亿光年之外呢?是不是就碰到宇宙的边际了呢?  关于
期刊
懒也是病  如果你偶尔感觉很疲劳,那么晚上多睡几个小时,好好“懒一次”,这其实不是真懒。但如果你有下述生活习惯和行为特征,那就算是真懒了——  如果你非常爱睡懒觉,早上总是睡不醒,而且感觉整天都是睡意朦胧,头昏沉沉的,眼睛也总是睁不开,饭也不想吃,甚至懒得做事,懒得说话,日常生活都懒的自理;如果你常产生轻生妄想,将一连串不愉快或遭受挫折的事连在一起,于是灰心丧气,对人对事都不在意,采取逃避生活的态
期刊
多年前,科学家就已掌握了如何利用声波把一些小物体悬浮起来。而现在科学家懂得如何在此基础之上移动这些小物体。  悬浮物体并不是很新的技术,光、电场和磁场都可以使物体悬浮起来。但是这些技术都存在着不足。例如,光只可以悬浮非常微小的物体,最大也不过是一个细胞大小。而可被电或磁悬浮起来的物体必须具有电磁属性。声波就没有这些不足了,它可悬浮比细胞更大的物体,并且不需要物体具有特定的属性。  那么声波是如何悬
期刊
海边的人们经常会发现海豚在海岸附近的浅水区搁浅,它们无法游回大海,不久就会死去。人们很困惑,这些可爱的海豚为什么要自杀?是在大海里遇到了更危险的事情?还是因失恋而想不开?很多人以为是人类对海洋的污染造成这些动物神经出问题了。  有海洋动物学家对这些海豚以及其他一些搁浅的动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搁浅的动物竟然都是聋子,也就是说,它们都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了。这又怎么样呢?对于海豚等使用声纳来探路或捕
期刊
1000条腿的动物会是什么样?也许世界上没有1000条腿的动物,但科学家却发现了将近1000条腿的虫子。  这虫子有750条腿,密密麻麻排布在3厘米长的身体上,走路的时候,每条腿都在动!那景象恶心、恐怖。最早是在1926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它,当时他差点被惊倒,从没有见过这么多腿的虫子!  之后,这种虫子再也没有现过身。直到80年后的2005年,一位博士生又发现了它。这位博士生就
期刊
喜爱“聊天”  水下的世界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沉寂。像人类一样,水中的鱼儿也会“聊天”,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而相互交流的。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海洋学家将多种鱼放在水槽里,并利用水下麦克风记录各种声音。结果发现,鱼儿发出的声音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呼噜声、啾啾声、砰砰声等,如砰砰声就是鱼通过振动鱼鳔而发出的。  而且,鱼儿“聊天”也是出于多种目的,如吸引异性,吓跑掠食者,或者为自己导航。在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