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学生排名中,中国上海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考察中统拔头筹。英国则滑到了波兰、爱沙尼亚之下。
英国教育的国际排名不敢跟上海比,难道还不如爱沙尼亚?
来英国的中国“小留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家长花巨资送孩子来英国上中学,冲的是英式教育的盛名,让孩子早点纳入英国的教育体制,为考大学打好基础。
“英式教育”的确名声在外,有了钱送孩子来英国读书的不光是中国人。比如,俄国人有了钱,也忙着把孩子往英国送。
英国教育的“国际名声”与它实际的“国际排名”应该是比翼齐飞、相得益彰了?
满眼上海,不见英国
那就一定要好好读读“比萨”报告。
“比萨”,Pisa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D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的英文缩写。它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用统一的标准考察、衡量不同国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评估报告。
“比萨”报告每3年做一次。年前公布的最新一次调查涉及全球65个国家的近50万名15岁的中学生。它可以说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客观、权威的衡量指标。
评估分数学、阅读和科学3项:
数学:中国上海第一。
阅读:中国上海第一。
科学:中国上海第一。
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所有3项考察中也都在前10名之列。
英国在哪里?食指顺着排行榜一溜地往下滑,数学在第28位找到了英国,阅读排在第25位,科学排第16位。
1997年布莱尔的工党政府上台时,高呼“教育第一”的口号。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358亿英镑追加到目前的710亿英镑,翻了一番。
你或许会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培育出来的都是考试机器,上海统拔头筹也在情理之中。高分低能,第一又如何!?但“比萨”考察的核心恰恰是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技巧谋生”,而不是重复“数据和事实”,也就是死记硬背的能力。
报告说,英国近1/5的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于OECE认定的找工作或接受高等教育需具备的最低标准。
3年后的“比萨”更倾斜?
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有与中国相近的教育理念,一人上学,全家跟班;一人读书,全家用功。这个英国人比不了,也罢了。
但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冰岛等等国家一路窜升,统统“骑”在了英国头上,则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比萨”项目的负责人斯克雷切尔(AndreasSchleicher)说:“许多国家在大踏步的前进,而英国却停滞不前,这还是往最好了说。这就是我对评价报告的解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古训一语道破。
钱不是万能的
政客一茬一茬地换,今天做大臣,明天当顾问,“表示震惊”耸耸肩膀,孩子的教育耽误了却是一辈子的事。
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时,高呼“教育第一、教育第一、教育第一”的口号。2000年的“比萨”报告,英国在数学、阅读和科学3项中的排名分别列第八、第七和第四位,应该算是配得上“英同教育”的名声。
工党政府不光喊口号,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358亿英镑追加到目前的710亿英镑,翻了一番。
英国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投资5.4万英镑。德国平均4万英镑,匈牙利平均2.8万英镑,但“比萨”排名都超过英国。实际上,OECD成员国中,仅有7个国家的学生人均教育投资超过英国。
然而,英国教育投资与教育水平,在“比萨”报告中的剪刀差却是越来越大。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也不用跟其他国家比。英国亚裔族群的孩子学习成绩远远高于英国向人孩子,也高于英国所有其他族群的孩子,就说明成绩不是光靠钱能“砸”出来的。
但是,“比萨”报告中同样耐人寻味的一点是,“阶级差别”(class differences)反映在学生成绩的差异上,在几乎每一个OECD成员国中都有所体现。
家庭经济实力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在英同表现得尤为明显。英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超过对其预期的人数比例,甚至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我自己女儿的教育上就能生动的印证这一点。
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上到一半,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请家教,给女儿“开小灶”。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花得起钱的人家都给孩子“吃小灶”,你的孩子不吃,相比之下就会“营养不良”。
英国教育的国际排名不敢跟上海比,难道还不如爱沙尼亚?
来英国的中国“小留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家长花巨资送孩子来英国上中学,冲的是英式教育的盛名,让孩子早点纳入英国的教育体制,为考大学打好基础。
“英式教育”的确名声在外,有了钱送孩子来英国读书的不光是中国人。比如,俄国人有了钱,也忙着把孩子往英国送。
英国教育的“国际名声”与它实际的“国际排名”应该是比翼齐飞、相得益彰了?
满眼上海,不见英国
那就一定要好好读读“比萨”报告。
“比萨”,Pisa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D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的英文缩写。它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用统一的标准考察、衡量不同国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评估报告。
“比萨”报告每3年做一次。年前公布的最新一次调查涉及全球65个国家的近50万名15岁的中学生。它可以说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客观、权威的衡量指标。
评估分数学、阅读和科学3项:
数学:中国上海第一。
阅读:中国上海第一。
科学:中国上海第一。
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所有3项考察中也都在前10名之列。
英国在哪里?食指顺着排行榜一溜地往下滑,数学在第28位找到了英国,阅读排在第25位,科学排第16位。
1997年布莱尔的工党政府上台时,高呼“教育第一”的口号。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358亿英镑追加到目前的710亿英镑,翻了一番。
你或许会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培育出来的都是考试机器,上海统拔头筹也在情理之中。高分低能,第一又如何!?但“比萨”考察的核心恰恰是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技巧谋生”,而不是重复“数据和事实”,也就是死记硬背的能力。
报告说,英国近1/5的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于OECE认定的找工作或接受高等教育需具备的最低标准。
3年后的“比萨”更倾斜?
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有与中国相近的教育理念,一人上学,全家跟班;一人读书,全家用功。这个英国人比不了,也罢了。
但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冰岛等等国家一路窜升,统统“骑”在了英国头上,则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比萨”项目的负责人斯克雷切尔(AndreasSchleicher)说:“许多国家在大踏步的前进,而英国却停滞不前,这还是往最好了说。这就是我对评价报告的解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古训一语道破。
钱不是万能的
政客一茬一茬地换,今天做大臣,明天当顾问,“表示震惊”耸耸肩膀,孩子的教育耽误了却是一辈子的事。
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时,高呼“教育第一、教育第一、教育第一”的口号。2000年的“比萨”报告,英国在数学、阅读和科学3项中的排名分别列第八、第七和第四位,应该算是配得上“英同教育”的名声。
工党政府不光喊口号,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358亿英镑追加到目前的710亿英镑,翻了一番。
英国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投资5.4万英镑。德国平均4万英镑,匈牙利平均2.8万英镑,但“比萨”排名都超过英国。实际上,OECD成员国中,仅有7个国家的学生人均教育投资超过英国。
然而,英国教育投资与教育水平,在“比萨”报告中的剪刀差却是越来越大。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也不用跟其他国家比。英国亚裔族群的孩子学习成绩远远高于英国向人孩子,也高于英国所有其他族群的孩子,就说明成绩不是光靠钱能“砸”出来的。
但是,“比萨”报告中同样耐人寻味的一点是,“阶级差别”(class differences)反映在学生成绩的差异上,在几乎每一个OECD成员国中都有所体现。
家庭经济实力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在英同表现得尤为明显。英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超过对其预期的人数比例,甚至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我自己女儿的教育上就能生动的印证这一点。
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上到一半,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请家教,给女儿“开小灶”。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花得起钱的人家都给孩子“吃小灶”,你的孩子不吃,相比之下就会“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