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婚前与孕前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指导,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命早期的健康潜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是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第一道防线。方法 引入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措施和技术,对2824例20~38岁计划怀孕的妇女进行群体教育和个体干预指导。结果 城乡之间预防对象的文化程度及精神心理负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致畸物接触与实验室筛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专业技术人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婚前与孕前的健康生育咨询和健康促进指导,更容易使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和技术得到切实落实与认可。
【关键词】婚前与孕前 出生缺陷 群体教育 个体干预
目前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已成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孕妇生殖健康水平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而国内对婚前与孕前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模式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本研究以预防出生缺陷为切入点,强化落实预防措施和婚前与孕前保健指导,以期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命早期的健康潜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预防人群選2005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站优生咨询、检测2824例20~38岁计划怀孕的妇女。
1.2 方法 引入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措施和技术,设城区对象为干预组,农村对象为对照组。以婚前与孕前保健为重点,对正在计划怀孕的育龄夫妇进行遗传风险、患病用药、致畸物接触、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特定的实验室检查及进行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的预防出生缺陷理念等群体教育和个体干预指导 。
1.3 统计学方法 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评估,见表1。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评估可见,城乡之间预防对象的文化程度及精神心理负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致畸物接触与实验室筛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两组调查情况比较
3讨论
3.1婚前与孕前保健对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性 出生缺陷的发生,主要是在胚胎发育第3~8周细胞分化时对大部分致畸因子的高度敏感期,而在通常孕妇发现怀孕到医院进行首次产前检查时已经过了这一时期。在这个时期可能就已经形成和存在出生缺陷及其他不良生育结局,因而失去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机会。因此,孕前的出生缺陷的预防咨询是重要的方面。医护人员在接待咨询中,应针对不同预防对象,注意收集、分析,科学评估多方面因素,指导预防对象消除自身存在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影响健康或怀孕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以健康良好的状态进入怀孕阶段,降低出生缺陷及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2群体教育与个体干预在指导中的运行 本研究实施过程表明:在婚前与孕前以群体教育和个体预防相结合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可帮助了育龄妇女系统地了解自己在婚前与孕前-的身心变化特点及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等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应对个体情况,避免和减少易患因素的接触及必要的孕前优生筛查、围孕期的保健,有效地避免缺陷儿的出生[1]。
3.2.1集中培训指导 胎儿是否能发育正常与先天的生长能力、母亲供给营养的情况以及有无妨碍发育的影响发生在胎儿宫内发育的哪个阶段有密切关系[2]。研究应用的集中培训指导,是以育龄妇女的知识结构特点及地域分布为基础,采用从孕前出生缺陷的预防到围孕期的生理、心理及胎儿各个时期的生理功能发育的特点,层层深入系统的教育,进行有利于优境胎教的家庭、社会、自然的设计指导等方式,不仅向育龄妇女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生理、心理知识,还以育龄妇女共性问题为主,通过周边的实例,有效地增加了她们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
3.2.2孕前指导 在孕前指导过程中,结合计划怀孕妇女的具体表现,运用一级措施和技术预防。确诊妊娠前后接触过不良因素或是优生检测结果存在感染因素以及曾有过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双方甚至长辈,对他们因恐发生先天愚型儿或畸形儿的忧虑和心理上的难以接受,咨询中在给予充分理解、关心下,以具体问题为依据实施干预,为他们解决和面对各种与优生相关的问题提供帮助与科学指导,消除孕妇的紧张和忧虑,使干预具备了可行性。研究表明了婚前与孕前-围孕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模式,扩展、开发了计划生育学科的研究领域。技术人员既是医生的合作者,又与育龄妇女接触最直接和密切,职业要求也使技术人员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领域,通过技术人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计划怀孕妇女婚前与孕前-围孕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指导,更容易使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措施和技术得到切实落实与认可。表一充分说明城市育龄夫妇文化程度较高,对优生检测科普知识教育接受较快。而农村育龄夫妇明显地文化素质较低,对优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接受较差,他、她们受家庭父母的传统影响,认为生孩子自然规律,没有必要做优生检测。因此,开展婚前与孕前-围孕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顾菊萍,姜燕如,卫丽丽.孕妇TORCH感染与不良孕产史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医药杂志,2006,6(6):620.
[2]顾菊萍,韩锡萍,施元.通州地区5057例20~38岁育龄妇女TORCH感染初筛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1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婚前与孕前 出生缺陷 群体教育 个体干预
目前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已成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孕妇生殖健康水平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而国内对婚前与孕前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模式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本研究以预防出生缺陷为切入点,强化落实预防措施和婚前与孕前保健指导,以期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命早期的健康潜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预防人群選2005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站优生咨询、检测2824例20~38岁计划怀孕的妇女。
1.2 方法 引入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措施和技术,设城区对象为干预组,农村对象为对照组。以婚前与孕前保健为重点,对正在计划怀孕的育龄夫妇进行遗传风险、患病用药、致畸物接触、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特定的实验室检查及进行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的预防出生缺陷理念等群体教育和个体干预指导 。
1.3 统计学方法 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评估,见表1。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评估可见,城乡之间预防对象的文化程度及精神心理负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致畸物接触与实验室筛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两组调查情况比较
3讨论
3.1婚前与孕前保健对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性 出生缺陷的发生,主要是在胚胎发育第3~8周细胞分化时对大部分致畸因子的高度敏感期,而在通常孕妇发现怀孕到医院进行首次产前检查时已经过了这一时期。在这个时期可能就已经形成和存在出生缺陷及其他不良生育结局,因而失去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机会。因此,孕前的出生缺陷的预防咨询是重要的方面。医护人员在接待咨询中,应针对不同预防对象,注意收集、分析,科学评估多方面因素,指导预防对象消除自身存在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影响健康或怀孕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以健康良好的状态进入怀孕阶段,降低出生缺陷及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2群体教育与个体干预在指导中的运行 本研究实施过程表明:在婚前与孕前以群体教育和个体预防相结合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可帮助了育龄妇女系统地了解自己在婚前与孕前-的身心变化特点及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等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应对个体情况,避免和减少易患因素的接触及必要的孕前优生筛查、围孕期的保健,有效地避免缺陷儿的出生[1]。
3.2.1集中培训指导 胎儿是否能发育正常与先天的生长能力、母亲供给营养的情况以及有无妨碍发育的影响发生在胎儿宫内发育的哪个阶段有密切关系[2]。研究应用的集中培训指导,是以育龄妇女的知识结构特点及地域分布为基础,采用从孕前出生缺陷的预防到围孕期的生理、心理及胎儿各个时期的生理功能发育的特点,层层深入系统的教育,进行有利于优境胎教的家庭、社会、自然的设计指导等方式,不仅向育龄妇女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生理、心理知识,还以育龄妇女共性问题为主,通过周边的实例,有效地增加了她们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
3.2.2孕前指导 在孕前指导过程中,结合计划怀孕妇女的具体表现,运用一级措施和技术预防。确诊妊娠前后接触过不良因素或是优生检测结果存在感染因素以及曾有过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双方甚至长辈,对他们因恐发生先天愚型儿或畸形儿的忧虑和心理上的难以接受,咨询中在给予充分理解、关心下,以具体问题为依据实施干预,为他们解决和面对各种与优生相关的问题提供帮助与科学指导,消除孕妇的紧张和忧虑,使干预具备了可行性。研究表明了婚前与孕前-围孕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模式,扩展、开发了计划生育学科的研究领域。技术人员既是医生的合作者,又与育龄妇女接触最直接和密切,职业要求也使技术人员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领域,通过技术人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计划怀孕妇女婚前与孕前-围孕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指导,更容易使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措施和技术得到切实落实与认可。表一充分说明城市育龄夫妇文化程度较高,对优生检测科普知识教育接受较快。而农村育龄夫妇明显地文化素质较低,对优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接受较差,他、她们受家庭父母的传统影响,认为生孩子自然规律,没有必要做优生检测。因此,开展婚前与孕前-围孕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顾菊萍,姜燕如,卫丽丽.孕妇TORCH感染与不良孕产史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医药杂志,2006,6(6):620.
[2]顾菊萍,韩锡萍,施元.通州地区5057例20~38岁育龄妇女TORCH感染初筛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1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