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教育守初心,三代校长担使命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s85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篇语: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组织开展首批教育世家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发扬教育世家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本刊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采访广东省推荐的首批教育世家,讲述他们接力奉献、传承家风的故事。
  吴晖晖的家族有3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第一代吴自强、杨三祝,是她的祖父和外祖父;第二代吴南光、吴中光、杨小卿、晏芸文,是她的父亲、叔叔、母亲和婶婶;第三代包括吴新华、张兆丰、潘锦芳、卓德婷等,是她的哥哥、姐夫、嫂子、弟媳等人。
  吴晖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教书,坚守讲台29年,当了26年班主任。她的家族却一点也不普通,至今有30多人从教,还被誉为“校长世家”,其祖父吴自强曾任江西省立南昌一中校长,父亲吴南光曾任韶关市新丰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哥哥吴新华现任广州源雅学校总校长。一家三代从教的不多,三代皆出校长的实属罕见。从1921年吴自强留校任教那年算起,吴家的教育事业已经延续了整整100年。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吴南光家中,采访了这个教育世家。
  报效祖国,以校为家
  吴自强生于1901年,因家庭贫困,12岁才上私塾,后入小学半工半读。17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抚州一中)。毕业后留校任教5年,后以优异成绩取得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
  1932年,为报效祖国,吴自强毅然踏上归途。不久,任江西省立南昌一中校长。期间,他制定了“公勇勤俭”校训,倡导“五育四有”,五育即德、智、体、美、劳并抓,四有即理想、道德、文化、纪律齐铭。由于治校有方,人才辈出,南昌一中成了江西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
  吴自强立下“以学校为家,以教育为命,对中华尽孝,对民族尽忠”的誓言,亲笔书写并悬挂在办公室。任南昌一中校长18年,他处处以身作则,不摆架子,不搞特殊,爱生如子,践行自己的誓言。
  吴南光这样描述记忆中的父亲:“既是校长也是工友,在学校跟学生一起吃饭,晚上到学生宿舍监督学生睡觉后,自己再回家;重视体育教育,早上带领学生晨跑;除外出开会,从不离校,与师生打成一片。”
  抗战时期,学校四迁,历尽艰辛。在民族危难之际,吴自强挺身而出,殚精竭虑。1939—1945年,南昌一中迁校广昌期间,遭遇疫情,他在学校忙于安排救治染病的学生,其长子却因染病救治延误而殁。然而,丧子之痛没有消磨他为国育才的理想,他的言行感动了许多人。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振群学生时期曾受到吴自强资助,他在《刻苦磨炼奋进的一生》中回忆学校搬迁的情形时写道:“在搬迁的过程中,肩挑行李书籍,风餐雨露,日行百里,艰苦磨炼。还在吴自强校长亲自带领下,搬迁校具板凳……学校一批老师,为了培育下一代,在艰苦的生活中辛勤教学,孜孜不倦,令我肃然起敬。在他们无私的教书育人精神的熏陶下,我磨练出克服困难的毅力,决心努力读书、报效祖国。”
  “国难当头苦难年,安贫乐道兴陶然。一生检点差堪慰,未取人间造孽钱。” 吴自强1942年写下这首题为《感怀》的七绝诗。在吴新华心中,“这就是我爷爷一生的真实写照。”
  吴自强一生忠诚教育,从教70年,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不乏驻外大使、省市领导、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
  他醉心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与乡人一起集资兴建连城小学。50年代,先后多次给连城中学、连城小学汇款万余元,自己却过着“青菜豆腐汤,吃了就健康”的简朴生活。
  1950年9月,吴自强被调到福建,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任教,1987年退休。退休前后,他经常和毕业学生通信,或授以养生健体之道,或勉励学生报效祖国,或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称此为“再教育”。退休后的1987—1995年,他发信达3700封,平均每天超过1封。
  退休后,吴自强居住在福建厦门,也经常给家乡的学校写信,了解情况,勉励师生。如1995年5月,在给连城中学全体教职员工的信中说:“第一要心系教育,面向未来;第二要以身作则,全面发展;第三要紧跟党走,振兴中华。”
  吳自强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从教之余,笔耕不辍。留学日本期间,译著有《满蒙经济大观》《苏俄印象》;后出版《日本现代教育概论》《青年与教育》《比较教育学新论》等教育专著,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280篇。80岁以后,仍与人合著了《教学与课程》《世界幼儿教育史》等,96岁出版《七十年教育生涯》,此外,还有《童翁吴自强爱国教育诗词选稿(1922—1990)》《吴自强书信汇编》等作品。
  扎根山区,全心付出
  如今,85岁高龄的吴南光依然每天坚持早起锻炼。最近,他锻炼后常坐在书桌前翻阅与父亲相关的资料。因近期有单位向他儿子约稿,讲述家族从教的事迹,他便帮忙整理一些材料。
  当本刊记者来到吴南光家中采访时,他神采奕奕地讲述整理材料过程中的“新发现”,还亲自复印了吴自强在南昌一中制定的校训、校歌等资料供我们参考。
  吴南光自幼受到父亲严格的家训。1957年,他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因成绩优异,被同学誉为“未来的数学博士”。当时他希望到科研所工作,不料事与愿违,被分配到山区任教。
  当时一起被分配到韶关市新丰县的大学生共有6人,只有吴南光一人选择留下来。
  他一开始就教高三毕业班,班上学生年龄比他大的约占半数,但学生们都十分尊重他,遇见时总是行礼鞠躬。学生淳朴的性格和求知的渴望,使吴南光深为感动。当时贫困山区师资奇缺,受教育条件差,更让他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于是,年方20岁的吴南光,就在这山区乡间扎下了根。直至1997年退休,才定居广州市番禺区。
  吴南光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工作,很快便有了收获。他教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以良好成绩考上高校。1962年,除了高三毕业班,他还承担一个中师班的教学任务。班上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许多人害怕上数学课,每学期都有十几人要补考。吴南光接手一年后,这个中师班参加韶关市统一命题的毕业会考,全班54名学生的成绩都超过合格线。   凭借优秀的师德和突出的业绩,吴南光曾十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在广州多所高校陆续向他抛来橄榄枝时,新丰县的领导极力挽留:“吴老师,同意您调动的这个名,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签的。因为如果我签了名,全新丰县人民的唾沫都会把我淹死的。”有感于大家的诚意,吴南光继续留在了山区。
  谈起父亲的从教经历,吴新华颇有感触:“我父亲真的不容易,我刚毕业时,他同时担负高考补习班和大专班的数学课,得连轴转,上完这个班的课,马上到另一个班讲课,学生不同,教材也不同。由于每天上课时间过长,板书很多,手指都被粉笔磨出血来。”
  1985年,吴南光担任新丰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更是从严要求自己,自爱自律,全心付出。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一直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吴南光任校长期间,学校为新丰县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仅1984届数学大专班的33名学生中,就有25名毕业生成为新丰县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有的成为教坛新秀,有的成为全国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等。
  吴南光扎根山区40年,为山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当地群众交相称赞。有一次,他的大学旧友想联系他,苦于没有确切地址,仅知道他在新丰县,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信封上仅写了“新丰县吴南光收”,这封信竟然被准确无误送达。此事被武大的同学圈引为美谈,盛赞他在新丰县的良好声誉。
  吴南光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家曾两次被评为广州市“五好”家庭。他的妻子杨小卿出生于江西省乐安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杨三祝是当地教育名士。杨小卿1962年大专毕业,即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1981年从新丰一中调至新丰县教育局教研室任教研员。35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从事教学和教研工作。
  吴南光夫妇的5个儿女,长子吴新云、次子吴新华、三子吴新良、长女吴阳阳、次女吴晖晖,全部顺利考上大学,分获博士、硕士和学士等学位。其中,吴新华、吴晖晖继承了家族的光荣传统,唯教书是务,以育人为本。
  牢记祖训,不倦为怀
  对于30年前祖父吴自强回南昌办90岁寿宴的情景,吴新华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爷爷由叔叔陪同从福建坐火车到南昌,我们一家由父亲带领从广州出发,比爷爷早一天到。第二天,到火车站接爷爷时,竟然来了近200人,除了亲朋好友,几乎全是爷爷的学生,年龄最高的有80多岁了,特别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见到爷爷时热泪盈眶,场面令人动容。”吴新华回忆道。
  当时,吴自强的学生从世界各地寄来贺信、贺电120件,祝寿诗文50篇,还有一大批学生到场祝寿。“每个人见到爷爷都作揖行礼,毕恭毕敬,纯洁的师生之情自然流露。正是那场寿宴坚定了我终生从教的理想。”吴新华说。
  1981年,16岁的吴新华考入广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因大学表现突出,毕业时被学院确定为从政基础锻炼(培训)对象。但他婉辞,主动回到粤北山区新丰一中任教,一干就是10年。
  无独有偶,与父亲吴南光一样,10年中,吴新华也有很多机会可以调离教育战线,但他都选择留下来,坚定做一辈子教师。这是他祖辈、父辈的思想和作风,也是他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从教第三年,吴新华就承担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并取得县高考成绩一等奖。1991年开始担任新丰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并长期负责毕业班教学工作。
  1994年9月,吴新华被调到中山纪念中学任教。先后担任中山纪念中学教学副校长、中山市桂山中学校长、罗定市培献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创校校长,现任广州源雅学校总校长。
  吴自强35岁时在《如何实现我们的理想中学》一文中提出七点: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培养民族文化、充实生活知能、培养科学基础、养成劳动习惯、启发艺术兴趣。这些在今天看来依然不会过时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吴新华当校长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吴新华从祖父、父亲身上看到,做教育要有情怀。他自觉传承祖父立下的二十字誓言,并将此作为祖训,时刻牢记心中。“我做校长,也是传承我爷爷和我父亲的精神。”
  他希望自己当一名有教育情怀的校长:首先,有教育信念和主张。2021年履新广州源雅学校总校长一职,他提出了“惟源惟雅,务本求实”的校训,倡导“守正守诚,笃知笃行”的校风、“春风化雨,不倦为怀”的教风和“勤学静思,探源求果”的学风。其次,思想上要与时俱进。要将学校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懂得师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三,行动上能创新敢担当。校长一定要“多走出去,多请进来”,学习交流,拓宽视野,更新观念。
  接力奉献,坚守讲台
  在祖父、父亲和哥哥的熏陶下,吴晖晖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一心坚守讲台29年,担任班主任26年,用爱续写教育世家的教育情怀。
  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吴晖晖是学生公认的好教师,许多学生毕业后还与她保持联系。有学生在来信中写道:“吴老师,我很幸运在初中能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您平易近人又十分有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问题,哪怕是同一问题,一遍两遍三遍,甚至还会换一个角度,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吴晖晖的女儿彭田田说,与母亲上街买菜,路上常常能遇到学生上前跟母亲打招呼。
  担任初中班主任多年,吴晖晖自有一套管理班级的工作方法。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的叛逆行为时,她更是淡定地“以不变应万变”。
  一次,吴晖晖调解班上一名男生与语文科代表的矛盾。男生向吴晖晖大声嚷道:“老师,你这套理论是过时的,你是在偏袒语文科代表。”面对学生气势汹汹的指责,吴晖晖严辞镇压,才得以稳住即将失控的局面。但她知道,要改变这个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偏差,其路漫漫。
  数学第一单元测验,吴晖晖发现这名男生只考了28分,发试卷时便有意观察他的反应,见他拿到卷子马上揉成一团,很沮丧。多年的教育敏感,使吴晖晖立马抓住这一教育契机。
  她课后便找他谈话,鼓励他:“一次没考好并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要知道没考好的原因。”学生态度并未软化,气呼呼地说:“原因是没法听懂你上的课。”吴晖晖没有生气,而是立刻回应:“上课没听懂,我可以给你重讲一遍。”
  就这样,吴晖晖每天主动问他是否听明白并给他解答其不明之处,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成绩慢慢发生了变化,从20多分到60多分、80多分,偶尔也能有90多分;师生关系也从对抗转变为聆听、对话、和谐相处。这一切,离不开吴晖晖的全心付出。
  姐姐吴阳阳这样评价吴晖晖:“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十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照顾年迈的父母,优良的家教家风在她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她是家里公认的‘楷模’。”
  吴晖晖五兄妹中,虽然目前只有两人从教,但另外三人也有教育情结。吴新云经常無偿帮同事的孩子辅导功课,吴阳阳、吴新良虽身在企业,但都担任了高校的校外导师,时常到学校讲课。
  吴新良的妻子卓德婷是广州市番禺区大龙中学的心理教师,嫁入吴家后,她感受到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浓厚的教育氛围。“在日常的家庭闲聊中,聊得最多的就是教育话题,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会参与热烈的讨论和分享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这是吴家教育思想不断传承的体现。”
  富有教育情怀的家风也深刻影响了新一代吴家人,让彭田田也钟情于教育。大学期间参与的三下乡活动中,她第一次体会到了当教师的快乐和成就感。2020年,她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四级和八级考试均为优秀。从事少儿英语教育工作的她,于2021年5月通过了普通话考试,目前正在准备教师资格考试。“未来我也想当一名教师,将好家风继续传承。”
  一家三代从教,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今,第四代也即将走上从教道路,相信这个教育世家接力奉献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语文教师落实新教材单元人文主题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教师可从“品读古诗文,对话先贤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读现当代文化,走近名人传承伟大精神”“以读促写,增强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三个方面着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一、品读古诗文,对话先贤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古诗文中的崇
期刊
自主,是指“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新课改以来,小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语文课堂对比,何谓“自主课堂”?自主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何特征?“自主课堂”的实践路径又是什么?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的课堂陷
期刊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杨杏芬教授对医疗卫生事业与教学科研工作,始终满腔热忱。她投身于广东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发展,在疾控一线奉献了17年的美好年华。2017年,杨教授毅然决定重返高校,以自己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智慧,践行培育新时代公卫优秀人才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参加过抗击非典战役的杨杏芬身先士卒,带领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院师生积极投入这场疫情防控战斗。  “一线
期刊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大部分学生不再喜欢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式的学习和老师的说教,而是倾向于自己动手、主动参与、协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尤为突出。  一、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  “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实用性”是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实践的基本特点。通过创设情景,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和“玩”巧妙结合,从中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体验探究科学
期刊
语言文字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2020年“十三五”完美收官之际,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三区三州”的普通话普及率也达到61.56%。新时期,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应用的规范水平,并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
期刊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先后带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三、四批支教队员(合共23人次)在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度过了一学年的支教生活。作为支教队的带队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教学中做学生们的良师,在生活上成为队员的益友。林芝支教,让我对“为人师表”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一、为藏族孩子打开一扇窗  2019年8月下旬,第三批支教队共13人抵达林芝。为帮助支教队员们消除初上讲台的紧张,克服教学中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建设应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礼仪、风俗和习惯。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不仅能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帮助乡村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系,还能提高乡村学校的德育水平。  一、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的价值  乡村教育若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