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上海的书写有多种,最爱的还是细节关注。比如陈丹燕的笔下风景,比如对四明别墅的关注,以及石库门、街巷里,都是上海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丰富而又多样的上海。在读王千马的《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时,不仅感慨他对上海近现代史的熟稔,还在于通过一个社区来书写上海史,这多少跟宏大历史无关的小细节让上海生活更为灵动、鲜活。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跌宕沉浮的城市,那么,徐汇区的天平社区,其近世,是上海开埠后法国人所经营的法租界中西部高级住宅区的黄金地段,不仅经历了上海开埠后的风风雨雨,更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开启,同时,由于其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居住于此地的多是社会精英,它也再所难免地参与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标本,这个面积仅仅2.68平方公里的社区,因为它独特而辉煌的历史,注定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之地。曾经的传奇已成过去,但今天打量它的历史,就在于能给当下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或动力。曾几何时,我们在谈论历史时总是向往那一种风气,比如所谓的“民国范儿”,王千马所写的天平社区更像是对那段旧时光的重返。
今天的天平之独特,不仅在于它是上海的一部分,更因为它与这些人的命运曾交错相连:盛宣怀、蒋介石、宋子文、陈毅、宋庆龄、汪精卫、马歇尔……一百多位历史名人,都曾聚集在此,他们与天平一起,亲身经历着中国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光是这样的历史,就似乎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倘若不是因为历史名人,或许记录不会那么多,但其是否有价值呢?恐怕也会打折扣。这或许是历史学上的偏见,对日常生活的忽略,则出现了历史学上的缺憾。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则是彰显了历史的张力,这需要学者的洞察。在天平社区的历史当中,诚然是多视觉观察,才能看出它的丰富性,王千马从细节入手,深入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将那段历史还原,建造了天平自己的叙事。
在书的后记中,王千马如此说,今天的上海,已然有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象,这也意味着它有着足够的故事,供我们细细温习和揣摩。我们只有理解这些故事,才能明白今日上海的骄傲。当然,上海也不能自甘骄傲,从此在世人面前端起架子,要知道,它所有的骄傲,正是源于这一个世纪多以来的八面来风所塑造。只有在新时代里再一次兼容并蓄,上海才真正成为上海。天平社区也当如此看,从它身上,见微知著,可以看出旧上海的时光。
今天的天平,依然保留着这些人的旧宅故居,留存为历史的见证。它们一座座矗立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与其说在述说着曾经繁华与动荡,不如说是构造了天平的传奇。从天平出发,那些历史名人在街上行走、起居,那些日常生活去除了浮躁气,好像是就在昨天里,遇见的路人一样。当历史远去,留下来的不管是影像还是记忆,都只是天平叙事的一部分,而这构成了天平历史的重要组成。在追忆天平的历史风华时,我们注意到不仅仅是那些人物的来去,更要紧的是他们在天平留下了珍贵的刻痕。
有一本书叫《灰色上海,1937-1945》,讲述的是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这只是打量上海的一种视觉,在王千马的笔下,所谓重新发现上海,并不是以色彩来给以定位,而是将其还原成居住的上海,生活的上海,它似乎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却接近了上海生活。而这是天平社区贡献给我们的上海。
《落脚城市》
作者: 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
译者: 陈信宏
出版年: 2011年3月
页数: 416
定价: 35.00元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作者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作者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作者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作者: [美] 费正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3-8-1
页数: 516
定价: 68.00元
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回顾了自己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作者长期观察中国问题,并且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交往。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他既是历史的观察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在这个社会的大转型阶段,费正清的经历和著作将是我们思考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跌宕沉浮的城市,那么,徐汇区的天平社区,其近世,是上海开埠后法国人所经营的法租界中西部高级住宅区的黄金地段,不仅经历了上海开埠后的风风雨雨,更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开启,同时,由于其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居住于此地的多是社会精英,它也再所难免地参与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标本,这个面积仅仅2.68平方公里的社区,因为它独特而辉煌的历史,注定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之地。曾经的传奇已成过去,但今天打量它的历史,就在于能给当下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或动力。曾几何时,我们在谈论历史时总是向往那一种风气,比如所谓的“民国范儿”,王千马所写的天平社区更像是对那段旧时光的重返。
今天的天平之独特,不仅在于它是上海的一部分,更因为它与这些人的命运曾交错相连:盛宣怀、蒋介石、宋子文、陈毅、宋庆龄、汪精卫、马歇尔……一百多位历史名人,都曾聚集在此,他们与天平一起,亲身经历着中国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光是这样的历史,就似乎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倘若不是因为历史名人,或许记录不会那么多,但其是否有价值呢?恐怕也会打折扣。这或许是历史学上的偏见,对日常生活的忽略,则出现了历史学上的缺憾。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则是彰显了历史的张力,这需要学者的洞察。在天平社区的历史当中,诚然是多视觉观察,才能看出它的丰富性,王千马从细节入手,深入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将那段历史还原,建造了天平自己的叙事。
在书的后记中,王千马如此说,今天的上海,已然有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象,这也意味着它有着足够的故事,供我们细细温习和揣摩。我们只有理解这些故事,才能明白今日上海的骄傲。当然,上海也不能自甘骄傲,从此在世人面前端起架子,要知道,它所有的骄傲,正是源于这一个世纪多以来的八面来风所塑造。只有在新时代里再一次兼容并蓄,上海才真正成为上海。天平社区也当如此看,从它身上,见微知著,可以看出旧上海的时光。
今天的天平,依然保留着这些人的旧宅故居,留存为历史的见证。它们一座座矗立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与其说在述说着曾经繁华与动荡,不如说是构造了天平的传奇。从天平出发,那些历史名人在街上行走、起居,那些日常生活去除了浮躁气,好像是就在昨天里,遇见的路人一样。当历史远去,留下来的不管是影像还是记忆,都只是天平叙事的一部分,而这构成了天平历史的重要组成。在追忆天平的历史风华时,我们注意到不仅仅是那些人物的来去,更要紧的是他们在天平留下了珍贵的刻痕。
有一本书叫《灰色上海,1937-1945》,讲述的是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这只是打量上海的一种视觉,在王千马的笔下,所谓重新发现上海,并不是以色彩来给以定位,而是将其还原成居住的上海,生活的上海,它似乎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却接近了上海生活。而这是天平社区贡献给我们的上海。
《落脚城市》
作者: 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
译者: 陈信宏
出版年: 2011年3月
页数: 416
定价: 35.00元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作者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作者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作者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作者: [美] 费正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3-8-1
页数: 516
定价: 68.00元
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回顾了自己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作者长期观察中国问题,并且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交往。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他既是历史的观察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在这个社会的大转型阶段,费正清的经历和著作将是我们思考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