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每逢盛世,艺术品都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土豪”们的眼神从香车美女金项链渐渐转向了艺术品。这绝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不信你看看古代的“土豪”,他们是怎样关注艺术的。
在中国古代,向来重农轻商,谁家如果是商人,纵使家财万贯,也进不了上流社会。但是,我们的老祖先又天生懂得自圆其说,当时的巨商,大多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不他爹是前朝宰相,要不他叔是当朝大太监,要不然就根本成不了巨商。当然,也有通过几辈子努力终成巨富的,但是这些巨富们通常会干两件事:第一,回家买地,成片成片的买,被轻的“商”就成了赚钱的工具,被“重”的农才是他们的身份标识;第二,就是培养孩子读书,万一出个进士什么的,总算光耀了门楣,就成了书香门第。
所以,那时候的巨贾和贵胄,压根就是分不开的。其实话又说回来,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宰相们的孩子大多出国留学了,白手起家的富商们大多也进了政协了。只不过古代的富商贵胄们除了声色犬马之外,绝不会做出轮奸的事来,而是会赞助艺术和艺术家。
这是没有办法的,你所崇拜的古代的那些伟大艺术家们,大多跟官二代和富二代们混过。说没有办法,一是因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伟大之前,真的需要资金赞助来支持他的创作;二是在那个时代,能养得起艺术家的最大群体就是巨商和贵胄了。
他们对艺术的赞助,最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期,战乱时和政治特别清明时。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艺术,不惜拿重金为艺术家组织雅集、收藏他们的作品,甚至直接豢养艺术家?其实这个答案我自己也不知道。对于他们的玩法,有好事者总结过,富一代玩声色,富二代玩犬马,富三代才玩艺术。这和现代是一样的,包养二奶的都是富一代,玩车的大多是富二代,现在富三代很少,所以玩艺术品的就不多。不过放心好了,在不久的将来,富三代大量出现之后,艺术品肯定会大行于天下的。
另一方面,艺术赞助在富商巨贾间的兴起,和皇室的爱好及推崇不无关系。自唐朝开始,书画就进入了皇室收藏,甚至成为皇帝赏赐大臣的奖品,艺术就成为富商贵胄间炙手可热的玩物。谁家要是不认识几个艺术名家做朋友,家里没有几张拿得出手的艺术品,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这和当下也是一样的,中国体育运动的兴起,就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崇和热爱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代领导人推崇乒乓球,我们乒乓球行了;领导人热爱网球,我们网球行了;据说我们现在的领导人热爱足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大力神杯就是我们的了。
我们回头说艺术赞助。战乱时,艺术赞助往往会在局部地区兴起来。这个道理很简单,凡是战争,总有些地方破坏得狠一些,一些地方损失小一些;一些地主被打倒,一些富商是没人碰的。损失比较大的地方的绅士们和画家们就爱往没经历过战争的地方跑,元末的苏州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好多富商和艺术家都纷纷移民苏州去了。艺术这玩意儿,总是离不开钱的,富商多了,艺术家多了,自然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元末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和王蒙,都在这段时间在苏州谋生过。
当时的苏州有几个赞助艺术的大鳄,比如说顾德辉。因为资料少,我们并不清楚顾德辉是怎么成为当时巨富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钱不是他自己挣的,而是来自于遗产。当时已建立地方政权的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多次邀请他做官,他理都不理,最后逃到苏州隐居,可见他应该也是一个读书人,不是单纯的商人。一开始,他并不喜欢艺术,后来到苏州的文人多了,就开始为身边的文人朋友编个诗集。再后来,身边的艺术家多了,就喜欢上了更加风雅的绘画艺术。他在苏州有个私人庄园叫“玉山佳处”,邀请各类书画家雅集、创作。王蒙和倪瓒都参加过他的雅集。雅集之时,顾德辉会叫上一拨当地名妓,每个参加的艺术家都有妓有钱有酒喝,顾德辉得到一大批艺术品。纯精神享受,宾主两相宜。
不过,遗憾的是,顾德辉收藏的这些作品在不久的战乱中,被打到玉山的军队抢走了,最后到哪里去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据考证,王蒙的《林泉清集图》就应该出自顾德辉的玉山佳处。
多年赞助艺术,艺术品最后在自己有生之年全部丢失,最后落个纯精神享受,对于顾德辉来说,应该和他的“末世”情结有关。社会都乱成那样子了,要钱要地没有什么用。物质既然不可靠,不如广交朋友,图个在精神上富可敌国。当然,顾德辉也借此无心插柳,最后他的大名流传于世,标榜着他为元末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
元末苏州的富商大多和顾德辉一样,采用雅集的方式,让艺术家们聚在一起,喝酒创作,不亦乐乎。卢山甫和卢士衡父子也是当时赞助艺术的大家之一,我们上文提到的元四家中的三位都曾经参与过他们的雅集。
明末的南京也成了文人雅士和商人的首选偏安之地,周亮工就是当地有名的艺术赞助人。周亮工和我们前面提到的顾德辉与卢氏父子不同,他家虽是书香门第,也是官三代出身,但是真没什么钱。后来他有钱了,是因为他考上了进士,做了几年县长,还当过浙江道监察御史。
还有一点与他们不同。顾德辉和卢氏父子结交的多是艺术名流,要么有什么职位在身,要么名满天下。周亮工是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赞助,才考上生员,一步步混到省部级干部的,所以,他就特别爱赞助有天赋却并没有什么地位的艺术家,他只看你画得好不好,很少看你有没有名气。他一生接触过150余位艺术家,大多收藏了他们的作品,还选其中优秀的77位编纂成《读画录》。后世的理论家们闲着没事,数里面的人玩,发现其中有51位在当时都是“布衣之士”,可见周亮工是“重艺术不重出身”的赞助人。
这一点和他本身就有过绘画修养有关。他13岁就通过父亲认识了当时最牛的艺术家之一陈洪绶,自己也学过丹青和篆刻,自然有能力分辨优劣。所以,在“艺术赞助人”的身份之外,周亮工还是一位优秀的评论家。他对年轻、没有名气的艺术家的帮助,不光局限于养活他们,给他们提供住宿、创作的场地,还利用自己评论家的身份,为他们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推广他们的名气。后来变成著名艺术家的王翚,就是被周亮工发现并一手捧起来的。 这就牵扯到业余画家和职业画家的区别了。在古代,职业画家是不受待见的,因为他们没出身没地位。只有那些业余的——其实就是官宦之家,当官之余,画上两笔,三五好友,喝酒赏玩,就成了雅士,而那些什么身份都没有的,在市井上卖画为生的,不去置地,不去考功名,不务正业的很呢!
到了盛世,艺术赞助就更大为盛行了。这个原因很简单,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一旦社会稳定,原始资本积累完成,艺术等雅玩都会兴起。尤其是整个国家财富经历了几代的积累,对文化的需求也就非常庞大了。相比乱世,这个时期的赞助人名气就会更大。
我们先讲个名气稍微小一点的,明中期的黄赐叔侄。黄赐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掌握着东西厂的各种任务,权力大得很。但是这货不是个好官,贪官的一切特征他都快占全了,最有名的是江浦县的田地都被江水淹了,他竟然还会按照田地的亩数去收租子。但是,就像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好画家一样,黄赐不是个好官,但是个好藏家。明宪宗特别喜欢他,把王维的传世名作《辋川图》赐给了他。他以此为契机,广泛收罗天下名画,强抢豪夺,强买强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苏汉晨的《宋高宗瑞应图》、王维的《傅色山水图》都被他囊入。
他到底收藏了多少东西呢?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数清楚了。收藏家汪砢玉记载,黄赐和另外一位大太监钱能关系特别好,又同好收藏,每隔五日,两人就会交换两大箱书画,相互欣赏,书画涵盖晋唐宋元各个时期的作品。每隔五日就要有两大箱!这得好好算算他有多少收藏了。当时的太监几乎都喜欢收藏,钱能和黄赐关系好,自然能有相互欣赏的机会,和他关系不好的太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比如说另外一个大太监安宁,他刚去世,所有收藏就被黄赐派人抢走了。
作为一个太监,收藏那么多东西,又无后人可传,所以他的收藏唯一的作用是,让他的侄子黄琳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收藏家之一。
黄琳和他叔叔不一样,黄赐喜欢收集古代名画,谁有名收谁的。黄琳不同,除了继续他太监叔叔的收藏事业之外,还大肆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祝枝山,他的代表作《烟花洞天赋》就是赠给黄琳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黄琳对待艺术家更是出手大方,为其他艺术家花多少钱,咱都不说了,就说他为他的好朋友,也是当时著名艺术家徐霖操办七十大寿寿宴时,就请来歌伎名妓上百人。这种手笔,应该很少人下得了吧?
不过,作为太监家族,他们并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藏品,后来,这批作品被卖给了项元汴。从此,项式一门成为美术史上最辉煌的一笔之一,出的艺术家之多,唯独文徵明一家可以相比。
当时的太监普遍爱收藏,让重视艺术的风气在全国开始盛行。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私心,作为一个死太监,如果没有这些收藏以及和艺术家的交流,也许他们一辈子只是死太监,永远进不了精英圈子,而有了这些收藏,他们迅速进入了文化精英阶层。
接下来,我们说个有名的人物。王世贞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据说《金瓶梅》就是他写的。他父亲王忬就喜欢收藏,曾经收藏《清明上河图》。正是因为大奸臣严嵩想要这幅画,王忬不舍得给,严嵩想了办法,把他下狱害死。到了王世贞这一代,对艺术的爱好并不亚于他的父亲。他喜欢年长于他的艺术家,比如钱榖,就比他大18岁,但他经常邀请其到全国各地画画,给钱给物。他用这种方式,至少收藏了钱榖20余张作品。
钱榖之后,王世贞赞助最多的是陆治,更是大他30岁。陆治这人有点神经质,再苦再穷,就是不卖画。作为一个职业赞助人,王世贞有的是办法:请你玩,热情款待,给你建个房子盖个屋。陆治最后感动得不得了,一张一张的送画给王世贞。王世贞应该就是最聪明的赞助人,给你钱你不要,那我就给你最需要的物质。对于艺术家来说,得到了钱,最终也是要吃饭买房,不如不接触钱,东西有了,画又没卖(送的嘛),两厢情愿,各取所需。
关于富商官宦对于艺术的赞助,简直数不胜数,我们攫取其中几个,也无非是让大家知道这拨人对艺术的赞助形式。他们赞助艺术,大多数目的还是纯洁的,在他们眼里,艺术就是艺术,是涤荡人心和灵魂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买车买包,已经成了暴发户的体现,只有艺术,才是真正的纯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商人对艺术的赞助出于商业目的,比如在清朝末年直至今日,也有很多艺术品商人以赞助的形式,解决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问题,给他们各种资助,实际上是为了包装艺术家的名气,等其作品升值后出售获利。
无论哪种形式,对艺术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大多数优秀的艺术家都鄙视带有铜臭味的金钱,但是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金钱的资助。家中巨富,以纯精神享受为目的,资助艺术家的创作,更让人敬佩与尊重;以营利为目的,资助艺术家的创作,也一样培养了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其他赞助方式一样,为我国的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相比声色犬马,包养“金陵十二钗”,就算是以艺术谋利的艺术品商人,形象也要高大得多。
在中国古代,向来重农轻商,谁家如果是商人,纵使家财万贯,也进不了上流社会。但是,我们的老祖先又天生懂得自圆其说,当时的巨商,大多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不他爹是前朝宰相,要不他叔是当朝大太监,要不然就根本成不了巨商。当然,也有通过几辈子努力终成巨富的,但是这些巨富们通常会干两件事:第一,回家买地,成片成片的买,被轻的“商”就成了赚钱的工具,被“重”的农才是他们的身份标识;第二,就是培养孩子读书,万一出个进士什么的,总算光耀了门楣,就成了书香门第。
所以,那时候的巨贾和贵胄,压根就是分不开的。其实话又说回来,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宰相们的孩子大多出国留学了,白手起家的富商们大多也进了政协了。只不过古代的富商贵胄们除了声色犬马之外,绝不会做出轮奸的事来,而是会赞助艺术和艺术家。
这是没有办法的,你所崇拜的古代的那些伟大艺术家们,大多跟官二代和富二代们混过。说没有办法,一是因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伟大之前,真的需要资金赞助来支持他的创作;二是在那个时代,能养得起艺术家的最大群体就是巨商和贵胄了。
他们对艺术的赞助,最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期,战乱时和政治特别清明时。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艺术,不惜拿重金为艺术家组织雅集、收藏他们的作品,甚至直接豢养艺术家?其实这个答案我自己也不知道。对于他们的玩法,有好事者总结过,富一代玩声色,富二代玩犬马,富三代才玩艺术。这和现代是一样的,包养二奶的都是富一代,玩车的大多是富二代,现在富三代很少,所以玩艺术品的就不多。不过放心好了,在不久的将来,富三代大量出现之后,艺术品肯定会大行于天下的。
另一方面,艺术赞助在富商巨贾间的兴起,和皇室的爱好及推崇不无关系。自唐朝开始,书画就进入了皇室收藏,甚至成为皇帝赏赐大臣的奖品,艺术就成为富商贵胄间炙手可热的玩物。谁家要是不认识几个艺术名家做朋友,家里没有几张拿得出手的艺术品,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这和当下也是一样的,中国体育运动的兴起,就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崇和热爱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代领导人推崇乒乓球,我们乒乓球行了;领导人热爱网球,我们网球行了;据说我们现在的领导人热爱足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大力神杯就是我们的了。
我们回头说艺术赞助。战乱时,艺术赞助往往会在局部地区兴起来。这个道理很简单,凡是战争,总有些地方破坏得狠一些,一些地方损失小一些;一些地主被打倒,一些富商是没人碰的。损失比较大的地方的绅士们和画家们就爱往没经历过战争的地方跑,元末的苏州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好多富商和艺术家都纷纷移民苏州去了。艺术这玩意儿,总是离不开钱的,富商多了,艺术家多了,自然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元末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和王蒙,都在这段时间在苏州谋生过。
当时的苏州有几个赞助艺术的大鳄,比如说顾德辉。因为资料少,我们并不清楚顾德辉是怎么成为当时巨富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钱不是他自己挣的,而是来自于遗产。当时已建立地方政权的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多次邀请他做官,他理都不理,最后逃到苏州隐居,可见他应该也是一个读书人,不是单纯的商人。一开始,他并不喜欢艺术,后来到苏州的文人多了,就开始为身边的文人朋友编个诗集。再后来,身边的艺术家多了,就喜欢上了更加风雅的绘画艺术。他在苏州有个私人庄园叫“玉山佳处”,邀请各类书画家雅集、创作。王蒙和倪瓒都参加过他的雅集。雅集之时,顾德辉会叫上一拨当地名妓,每个参加的艺术家都有妓有钱有酒喝,顾德辉得到一大批艺术品。纯精神享受,宾主两相宜。
不过,遗憾的是,顾德辉收藏的这些作品在不久的战乱中,被打到玉山的军队抢走了,最后到哪里去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据考证,王蒙的《林泉清集图》就应该出自顾德辉的玉山佳处。
多年赞助艺术,艺术品最后在自己有生之年全部丢失,最后落个纯精神享受,对于顾德辉来说,应该和他的“末世”情结有关。社会都乱成那样子了,要钱要地没有什么用。物质既然不可靠,不如广交朋友,图个在精神上富可敌国。当然,顾德辉也借此无心插柳,最后他的大名流传于世,标榜着他为元末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
元末苏州的富商大多和顾德辉一样,采用雅集的方式,让艺术家们聚在一起,喝酒创作,不亦乐乎。卢山甫和卢士衡父子也是当时赞助艺术的大家之一,我们上文提到的元四家中的三位都曾经参与过他们的雅集。
明末的南京也成了文人雅士和商人的首选偏安之地,周亮工就是当地有名的艺术赞助人。周亮工和我们前面提到的顾德辉与卢氏父子不同,他家虽是书香门第,也是官三代出身,但是真没什么钱。后来他有钱了,是因为他考上了进士,做了几年县长,还当过浙江道监察御史。
还有一点与他们不同。顾德辉和卢氏父子结交的多是艺术名流,要么有什么职位在身,要么名满天下。周亮工是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赞助,才考上生员,一步步混到省部级干部的,所以,他就特别爱赞助有天赋却并没有什么地位的艺术家,他只看你画得好不好,很少看你有没有名气。他一生接触过150余位艺术家,大多收藏了他们的作品,还选其中优秀的77位编纂成《读画录》。后世的理论家们闲着没事,数里面的人玩,发现其中有51位在当时都是“布衣之士”,可见周亮工是“重艺术不重出身”的赞助人。
这一点和他本身就有过绘画修养有关。他13岁就通过父亲认识了当时最牛的艺术家之一陈洪绶,自己也学过丹青和篆刻,自然有能力分辨优劣。所以,在“艺术赞助人”的身份之外,周亮工还是一位优秀的评论家。他对年轻、没有名气的艺术家的帮助,不光局限于养活他们,给他们提供住宿、创作的场地,还利用自己评论家的身份,为他们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推广他们的名气。后来变成著名艺术家的王翚,就是被周亮工发现并一手捧起来的。 这就牵扯到业余画家和职业画家的区别了。在古代,职业画家是不受待见的,因为他们没出身没地位。只有那些业余的——其实就是官宦之家,当官之余,画上两笔,三五好友,喝酒赏玩,就成了雅士,而那些什么身份都没有的,在市井上卖画为生的,不去置地,不去考功名,不务正业的很呢!
到了盛世,艺术赞助就更大为盛行了。这个原因很简单,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一旦社会稳定,原始资本积累完成,艺术等雅玩都会兴起。尤其是整个国家财富经历了几代的积累,对文化的需求也就非常庞大了。相比乱世,这个时期的赞助人名气就会更大。
我们先讲个名气稍微小一点的,明中期的黄赐叔侄。黄赐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掌握着东西厂的各种任务,权力大得很。但是这货不是个好官,贪官的一切特征他都快占全了,最有名的是江浦县的田地都被江水淹了,他竟然还会按照田地的亩数去收租子。但是,就像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好画家一样,黄赐不是个好官,但是个好藏家。明宪宗特别喜欢他,把王维的传世名作《辋川图》赐给了他。他以此为契机,广泛收罗天下名画,强抢豪夺,强买强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苏汉晨的《宋高宗瑞应图》、王维的《傅色山水图》都被他囊入。
他到底收藏了多少东西呢?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数清楚了。收藏家汪砢玉记载,黄赐和另外一位大太监钱能关系特别好,又同好收藏,每隔五日,两人就会交换两大箱书画,相互欣赏,书画涵盖晋唐宋元各个时期的作品。每隔五日就要有两大箱!这得好好算算他有多少收藏了。当时的太监几乎都喜欢收藏,钱能和黄赐关系好,自然能有相互欣赏的机会,和他关系不好的太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比如说另外一个大太监安宁,他刚去世,所有收藏就被黄赐派人抢走了。
作为一个太监,收藏那么多东西,又无后人可传,所以他的收藏唯一的作用是,让他的侄子黄琳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收藏家之一。
黄琳和他叔叔不一样,黄赐喜欢收集古代名画,谁有名收谁的。黄琳不同,除了继续他太监叔叔的收藏事业之外,还大肆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祝枝山,他的代表作《烟花洞天赋》就是赠给黄琳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黄琳对待艺术家更是出手大方,为其他艺术家花多少钱,咱都不说了,就说他为他的好朋友,也是当时著名艺术家徐霖操办七十大寿寿宴时,就请来歌伎名妓上百人。这种手笔,应该很少人下得了吧?
不过,作为太监家族,他们并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藏品,后来,这批作品被卖给了项元汴。从此,项式一门成为美术史上最辉煌的一笔之一,出的艺术家之多,唯独文徵明一家可以相比。
当时的太监普遍爱收藏,让重视艺术的风气在全国开始盛行。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私心,作为一个死太监,如果没有这些收藏以及和艺术家的交流,也许他们一辈子只是死太监,永远进不了精英圈子,而有了这些收藏,他们迅速进入了文化精英阶层。
接下来,我们说个有名的人物。王世贞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据说《金瓶梅》就是他写的。他父亲王忬就喜欢收藏,曾经收藏《清明上河图》。正是因为大奸臣严嵩想要这幅画,王忬不舍得给,严嵩想了办法,把他下狱害死。到了王世贞这一代,对艺术的爱好并不亚于他的父亲。他喜欢年长于他的艺术家,比如钱榖,就比他大18岁,但他经常邀请其到全国各地画画,给钱给物。他用这种方式,至少收藏了钱榖20余张作品。
钱榖之后,王世贞赞助最多的是陆治,更是大他30岁。陆治这人有点神经质,再苦再穷,就是不卖画。作为一个职业赞助人,王世贞有的是办法:请你玩,热情款待,给你建个房子盖个屋。陆治最后感动得不得了,一张一张的送画给王世贞。王世贞应该就是最聪明的赞助人,给你钱你不要,那我就给你最需要的物质。对于艺术家来说,得到了钱,最终也是要吃饭买房,不如不接触钱,东西有了,画又没卖(送的嘛),两厢情愿,各取所需。
关于富商官宦对于艺术的赞助,简直数不胜数,我们攫取其中几个,也无非是让大家知道这拨人对艺术的赞助形式。他们赞助艺术,大多数目的还是纯洁的,在他们眼里,艺术就是艺术,是涤荡人心和灵魂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买车买包,已经成了暴发户的体现,只有艺术,才是真正的纯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商人对艺术的赞助出于商业目的,比如在清朝末年直至今日,也有很多艺术品商人以赞助的形式,解决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问题,给他们各种资助,实际上是为了包装艺术家的名气,等其作品升值后出售获利。
无论哪种形式,对艺术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大多数优秀的艺术家都鄙视带有铜臭味的金钱,但是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金钱的资助。家中巨富,以纯精神享受为目的,资助艺术家的创作,更让人敬佩与尊重;以营利为目的,资助艺术家的创作,也一样培养了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其他赞助方式一样,为我国的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相比声色犬马,包养“金陵十二钗”,就算是以艺术谋利的艺术品商人,形象也要高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