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很多教师反映古文知识学生难以掌握,古文教学困难重重。的确如此,古文在语法规则和语言环境等多方面与现代文存在很大的差异,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是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的。古文在初中语文占了1/5的分量,如何正确的对待古文教学和落实教学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古文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诵读;情境
一、多元感悟,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也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要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就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导入激趣。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音乐导入。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我在授课之初,就把音乐引进课堂,通过美妙的旋律、诗化的歌词,创造优美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走入课文。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考虑到学生生活阅历少,对身处异乡游子的思乡愁绪是很难理解、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于是从网上搜集了表现乡愁的歌曲如满文军的《望乡》、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通过播放这些与课文思想感情一致的动情歌曲来营造思乡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2)名言或故事导入。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语林趣话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轻松辅助手段。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学了这样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对联中写的人物是谁?表现了他怎样的高尚品质?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看着湖光山色,联想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后有感而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让我们跟随范仲淹一同登上岳阳楼,去领略洞庭湖的宏伟景象,去感受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就用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通过文言文中的名言、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更好地迈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诵读为先,培养语感
诵读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文言文阅读也须如此。文言文的诵读,学生须做到正确、流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理解汉字,还能正确断句。倘若学生连节奏都读不准,那么正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必定会落空。因此,诵读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来讲,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多读文言文,逐步培养文言语感,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这样,他们拿到文言语段时,才不会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久而久之,通过诵读,就可正确断句,更好地理解文意。
诵读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自读、小组读、集体读、交替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达到诵读的目的。这样做,学生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为正确疏通文意铺好路。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的使用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又那么博大精深,再加之行文时有许多的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被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只是读这一关就很难过。尤其像初中课本里现在收录的长篇文章《陈涉世家》、《出师表》、等,就更难让我们教得得心应手。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文言文的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前两项只要求了解,后两项必须让学生落到实处。其次,老师要在上新课之前,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先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如《鱼我所欲也》一课“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如果不教给学生将“是”与后边断开,那么这个句子就无法读懂。最后,在上第一课时,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使预习的习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四、创设情境,自学生疑
教师的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如我在讲《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文言文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文言文问题,为更深入的文言文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文言文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诵读;情境
一、多元感悟,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也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要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就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导入激趣。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音乐导入。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我在授课之初,就把音乐引进课堂,通过美妙的旋律、诗化的歌词,创造优美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走入课文。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考虑到学生生活阅历少,对身处异乡游子的思乡愁绪是很难理解、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于是从网上搜集了表现乡愁的歌曲如满文军的《望乡》、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通过播放这些与课文思想感情一致的动情歌曲来营造思乡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2)名言或故事导入。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语林趣话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轻松辅助手段。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学了这样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对联中写的人物是谁?表现了他怎样的高尚品质?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看着湖光山色,联想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后有感而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让我们跟随范仲淹一同登上岳阳楼,去领略洞庭湖的宏伟景象,去感受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就用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通过文言文中的名言、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更好地迈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诵读为先,培养语感
诵读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文言文阅读也须如此。文言文的诵读,学生须做到正确、流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理解汉字,还能正确断句。倘若学生连节奏都读不准,那么正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必定会落空。因此,诵读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来讲,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多读文言文,逐步培养文言语感,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这样,他们拿到文言语段时,才不会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久而久之,通过诵读,就可正确断句,更好地理解文意。
诵读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自读、小组读、集体读、交替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达到诵读的目的。这样做,学生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为正确疏通文意铺好路。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的使用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又那么博大精深,再加之行文时有许多的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被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只是读这一关就很难过。尤其像初中课本里现在收录的长篇文章《陈涉世家》、《出师表》、等,就更难让我们教得得心应手。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文言文的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前两项只要求了解,后两项必须让学生落到实处。其次,老师要在上新课之前,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先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如《鱼我所欲也》一课“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如果不教给学生将“是”与后边断开,那么这个句子就无法读懂。最后,在上第一课时,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使预习的习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四、创设情境,自学生疑
教师的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如我在讲《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文言文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文言文问题,为更深入的文言文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文言文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