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学校德育新体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携 手协作,密切配合。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的思想品德课在德育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独特作用。
关键字:规律 方法 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加快我校实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根据我们实践体会,就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功能和教学规律问题略谈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 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 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 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发情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 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 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 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 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 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 “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 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 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 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 《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 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 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 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 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 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 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 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 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 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 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 )。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 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項依据。
第三,客观评从,巩固成果。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 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督促上,而且还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目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只重书面 考分,不管运用,不管行为表现,久面久之,势必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单纯背条文,学用分离的恶果。
因此 ,改革这种弊端,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考试制度和实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是 本门学科本质属性及其特殊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实施知行结合的学习质量评价,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 标的真实面目,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这项改革任务艰巨,目前尚在探索中,我们将让它开花结果。
关键字:规律 方法 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加快我校实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根据我们实践体会,就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功能和教学规律问题略谈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 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 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 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发情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 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 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 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 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 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 “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 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 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 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 《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 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 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 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 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 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 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 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 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 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 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 )。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 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項依据。
第三,客观评从,巩固成果。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 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督促上,而且还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目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只重书面 考分,不管运用,不管行为表现,久面久之,势必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单纯背条文,学用分离的恶果。
因此 ,改革这种弊端,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考试制度和实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是 本门学科本质属性及其特殊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实施知行结合的学习质量评价,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 标的真实面目,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这项改革任务艰巨,目前尚在探索中,我们将让它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