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的词典里有一些贬义词经常被人拿来形容那些奇巧而无益的技艺与制品,比如奇淫巧技、雕虫小技等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中国人对于科技始终看得很轻。而在多个领域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又使得中国人对于海外的科技习惯性地轻视。这就导致一些工巧精妙或源自海外的物件被文人划归到了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范围。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接受儒家思想的知识阶层为国人制定了士﹑农﹑工﹑商的排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在古代的地位之低。众所周知,明清家具之所以取得如今辉煌的成就与当时文人的参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然可以想见即便是在国力强盛的明清时代(不包括清代晚期),能够使用名贵家具的权贵们自然也不会在家具中运用那些被他们嗤之以鼻的“奇技淫巧”。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人们在欣赏那些传世的明清家具时,一些设计独特﹑工艺奇巧﹑用材罕见的家具不仅不让人嗤之以鼻,反而令人在眼前一亮的同时,不禁惊叹我们的祖先所设计制造出的这些家具是多么的“另类”!
一、明清家具的“奇”
明清家具中有的家具使用了精妙的机械结构,有的便于折叠携带,有的便于开合使用。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这些也是与大名鼎鼎的圈椅、交椅、万历柜等同时代的明清家具。比起常见的家具,它们的机械结构更易损坏,但能够完整保存至今并被不断使用着尤为不易。
如折叠式炕桌(图1、图2),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有关于折叠腿桌、活腿桌等的记载,民间亦有“獵桌”之称。明代便已有这种折叠旅行桌,结构为四足各自独立,由轴与桌体连接,折叠时,四足可分别向中心翻转。此桌的结构则是两足为一组,上有横枨,下有底枨,由上枨的合页与桌体相连。此桌的结构还特殊在为求牢固做成了双层式(图3),可有效抵抗颠簸而不易散开。这与今天的攒边嵌板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家具的四角有厚重的铁包角、錾花鎏金,既作为装饰,又有加固作用。
还有一类“奇”家具奇在它们独特的材料。众所周知,明清家具以使用优质的硬木材料而名满天下,即使不是硬木也是非常名贵的木材,如楠木、黄杨木等。但明清家具中就有这么一类非木制的家具也格外引人瞩目,其中又以珐琅家具最为罕见。中国自古就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瓷器之国,近代以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瓷器烧造水平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因此珐琅作为一种瓷器舶来品能在中国扎根立足并发扬光大实属不易,也更加凸显了它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对当时世界其他地区科技成果少有的肯定。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传入中国,成为珐琅彩。其中铜胎掐丝画珐琅由于需要大量的金属铜作为原料,而铜在古代本身就是主要的货币,所以更显得珍贵。正因为珐琅瓷器的烧造成本居高不下,因而传世的珐琅家具数量稀少,难得一见。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才找到一把铜胎画珐琅座椅(图4)。
此图是按照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实物绘制而成,此椅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这与珐琅是一种源自海外的工艺不无关系,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的家具风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二、明清家具的“巧”
今天,明清家具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家具本身采用了无与伦比的优质名贵硬木作为原料以外,精妙的卯榫结构、和谐的造型也是明清家具能够赢得全世界青睐的重要原因。但明清家具归根结底属于古人的创造,必然受到那个时代的限制。很多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古董”家具,认为它们缺乏设计感,有些地方过多地注重装饰而忽略了实际用途或人性化的设计。这样说并非毫无道理,毕竟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任何人工的
一、明清家具的“奇”
明清家具中有的家具使用了精妙的机械结构,有的便于折叠携带,有的便于开合使用。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这些也是与大名鼎鼎的圈椅、交椅、万历柜等同时代的明清家具。比起常见的家具,它们的机械结构更易损坏,但能够完整保存至今并被不断使用着尤为不易。
如折叠式炕桌(图1、图2),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有关于折叠腿桌、活腿桌等的记载,民间亦有“獵桌”之称。明代便已有这种折叠旅行桌,结构为四足各自独立,由轴与桌体连接,折叠时,四足可分别向中心翻转。此桌的结构则是两足为一组,上有横枨,下有底枨,由上枨的合页与桌体相连。此桌的结构还特殊在为求牢固做成了双层式(图3),可有效抵抗颠簸而不易散开。这与今天的攒边嵌板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家具的四角有厚重的铁包角、錾花鎏金,既作为装饰,又有加固作用。
还有一类“奇”家具奇在它们独特的材料。众所周知,明清家具以使用优质的硬木材料而名满天下,即使不是硬木也是非常名贵的木材,如楠木、黄杨木等。但明清家具中就有这么一类非木制的家具也格外引人瞩目,其中又以珐琅家具最为罕见。中国自古就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瓷器之国,近代以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瓷器烧造水平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因此珐琅作为一种瓷器舶来品能在中国扎根立足并发扬光大实属不易,也更加凸显了它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对当时世界其他地区科技成果少有的肯定。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传入中国,成为珐琅彩。其中铜胎掐丝画珐琅由于需要大量的金属铜作为原料,而铜在古代本身就是主要的货币,所以更显得珍贵。正因为珐琅瓷器的烧造成本居高不下,因而传世的珐琅家具数量稀少,难得一见。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才找到一把铜胎画珐琅座椅(图4)。
此图是按照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实物绘制而成,此椅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这与珐琅是一种源自海外的工艺不无关系,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的家具风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二、明清家具的“巧”
今天,明清家具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家具本身采用了无与伦比的优质名贵硬木作为原料以外,精妙的卯榫结构、和谐的造型也是明清家具能够赢得全世界青睐的重要原因。但明清家具归根结底属于古人的创造,必然受到那个时代的限制。很多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古董”家具,认为它们缺乏设计感,有些地方过多地注重装饰而忽略了实际用途或人性化的设计。这样说并非毫无道理,毕竟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任何人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