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纯知识传授,它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在“数学问题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思想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生活性。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案例《6—10各数的认识》的巩固阶段教学。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6,7,8,9,10,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6,7,8,9,10,什么时候要用到6,7,8,9,10。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生1:6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梨;生2:在数数的时候,要用到6,7,8,9,10;生3:今年我8岁了;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与众不同。生4:8还被人们读作“发”,妈妈聊天后会打“88”。师:你的想法非常有特点,很好。生5:我家的车牌号码是G99668,也有这些数;生6:电话号码中有6,7,8,9,10;生7:手机号码中也有6,7,8,9,10;生8:我爸爸在政府楼606办公。师:刚才小朋友们说6,7,8,9,10可以表示各种号码,也可以表示楼层,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们平时很会观察思考。在学生认识了6,7,8,9,10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来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数序,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页;不少特定的号码,如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表示年龄,表示比分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2、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的积木最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3、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射线和角》。基于学生认识射线的本质特征(即射线可以笔直地向一端无限延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设法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原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我是这样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红外线激光电筒。师:打开电筒,假设前方没有任何阻挡物,它的光线会从哪里射到哪里?生:从电筒的一端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师:是怎样射的?生:是笔直地射向远方。师:像这样从一端出发,可以笔直地向远处不断延长的线叫射线。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射线?生:车灯射出的光线、太阳光、激光……在学生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抽象出射线的书面表示法。
4、创设“生活情境”探索是学问题。
案例《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扮演外国人买文具,揭示1元=10角。師:老师现在开始买文具了,这个同学当老板,其他同学帮助我;师:我买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支?生:一支1角;师:我用100元人民币:生:太大了;师:我用50元人民币,还是太大了;师:20元人民币;生:用1角人民币;师:我想买2支;生:2角钱;师:我想买3支;生:3角钱;师:中国制造的铅笔就是好,我想买10支带回美国。怎么付钱?生:1元钱。师:还是1角钱1支铅笔吗?10支用10角钱,怎么用1元钱?你骗我这个老外;生:10角就是1元钱。在这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在“社会问题数学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指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角度观察,从而提炼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将社会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
《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纯知识传授,它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在“数学问题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思想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生活性。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案例《6—10各数的认识》的巩固阶段教学。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6,7,8,9,10,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6,7,8,9,10,什么时候要用到6,7,8,9,10。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生1:6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梨;生2:在数数的时候,要用到6,7,8,9,10;生3:今年我8岁了;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与众不同。生4:8还被人们读作“发”,妈妈聊天后会打“88”。师:你的想法非常有特点,很好。生5:我家的车牌号码是G99668,也有这些数;生6:电话号码中有6,7,8,9,10;生7:手机号码中也有6,7,8,9,10;生8:我爸爸在政府楼606办公。师:刚才小朋友们说6,7,8,9,10可以表示各种号码,也可以表示楼层,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们平时很会观察思考。在学生认识了6,7,8,9,10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来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数序,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页;不少特定的号码,如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表示年龄,表示比分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2、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的积木最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3、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射线和角》。基于学生认识射线的本质特征(即射线可以笔直地向一端无限延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设法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原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我是这样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红外线激光电筒。师:打开电筒,假设前方没有任何阻挡物,它的光线会从哪里射到哪里?生:从电筒的一端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师:是怎样射的?生:是笔直地射向远方。师:像这样从一端出发,可以笔直地向远处不断延长的线叫射线。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射线?生:车灯射出的光线、太阳光、激光……在学生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抽象出射线的书面表示法。
4、创设“生活情境”探索是学问题。
案例《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扮演外国人买文具,揭示1元=10角。師:老师现在开始买文具了,这个同学当老板,其他同学帮助我;师:我买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支?生:一支1角;师:我用100元人民币:生:太大了;师:我用50元人民币,还是太大了;师:20元人民币;生:用1角人民币;师:我想买2支;生:2角钱;师:我想买3支;生:3角钱;师:中国制造的铅笔就是好,我想买10支带回美国。怎么付钱?生:1元钱。师:还是1角钱1支铅笔吗?10支用10角钱,怎么用1元钱?你骗我这个老外;生:10角就是1元钱。在这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在“社会问题数学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指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角度观察,从而提炼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将社会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