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可以依稀地看见。可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减少,他们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上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似乎都比道德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的书生,15岁前要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于心,几乎都是一群“拜经教徒”,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
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
高晓松在《青春无悔》里,这样幽幽地写道,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
从来没有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多座大山。《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于是,我们坚持不再长大,看日本漫画,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
年方十几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20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之美,这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9000多首,这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上浩瀚诗海呢?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幅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
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
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唯美的形状。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孔融为什么让梨?”
“因为大的梨是坏的。”
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是的,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20世纪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
没人会感激孔融。当整个社会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时,中国古人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民风民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
20世纪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
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上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似乎都比道德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的书生,15岁前要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于心,几乎都是一群“拜经教徒”,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
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
高晓松在《青春无悔》里,这样幽幽地写道,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
从来没有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多座大山。《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于是,我们坚持不再长大,看日本漫画,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
年方十几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20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之美,这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9000多首,这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上浩瀚诗海呢?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幅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
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
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唯美的形状。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孔融为什么让梨?”
“因为大的梨是坏的。”
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是的,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20世纪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
没人会感激孔融。当整个社会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时,中国古人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民风民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
20世纪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
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