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以“树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立德”的角度备课,将“文明礼仪”的内容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躬亲垂范,言传身教
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讲究礼仪规范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做礼仪的楷模。仪表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和其他人的尊重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仪表和举止方面的表率,教师的仪表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是上课时要穿运动服装,符合教师形象;第二要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大方得体,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在教学用语上也要突出礼仪素养,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响亮准确的口令、端正的体姿,都能给学生带来美感,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口头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要合理运用好讲授、表扬和批评语言,使学生在绘声绘色中获取知识,受到礼仪的教育和启迪。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易为学生所模仿。在课堂上体育老师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带着情绪上课,遇到学生闹情绪或者没有按照口令去执行动作的时候,不要发脾气,更不能说不符合礼仪的言语,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和影响。
二、集队训诫,养成习惯
体育教学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生间协作、竞争、对抗的活动也较多,经常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我们的集队问题,队伍排得怎样能体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全班能做到快、静、齐就说明这个班做得好,如果有个别学生没按要求做好,那么,不单影响个人的表现,还影响整个集体,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很容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来说,他是代表自己,表现不好是影响他的评价,从班级来说,他表现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班的班风,从学校层面来说,他表现不好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抓住这有利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校荣我荣的情怀。
每次集队可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上体育课时,学生集队后,首先是师生问好,老师说:“上课!”同学们说:“老师您好!”老师再说“同学们好!”迟到的同学必须喊“报告”并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列且要排到队尾。下课前,师生应互相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每节课坚持这些常规,使学生做到与集体保持步调一致,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听从指挥、服从组织的良好礼仪习惯。
三、规则意识,类比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项运动也有自己的规则,如篮球比赛不但规定每队上场的人数、比赛的时间、暂停的次数,还规定不能推人、不能走步、不能双手运球等,只有遵守规则,比赛才得以公平公正地进行。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利用规则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的教育,并且举一反三,普及到日常的交通安全教育中,如教学生跑步起跑时,要听到老师的哨声才可以起跑,类比告知学生过马路时等绿灯亮才可以通行;在打篮球时不能推人,类比告知学生在排队时不能推人、不能插队;在跑步的过程中不能跑到别人的跑道上,类比告知学生不要走到機动车道上,同时,告知学生在体育场上跑错道只会取消成绩,但在马路上走错道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通过体育规则的严格执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注重讲规则、守秩序。
四、领收器材,善始善终
通过在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前后安排学生收拾器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礼仪素养的教育。大课间学生领取体育器材时,首先要求学生在器材室排好队,按顺序领取,老师做好登记,学生确认签名,归还器材时,由老师清点好器材,例如学生借的是绳子,归还时老师要检查绳子是否每一条都已经绑好,否则让学生按要求绑好再归还,而且要求学生把器材放回原位。学生签名后,对老师说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方可离开。学生领取篮球、毽球、羽毛球拍等器材时,不许哄抢,不能用脚踢,不能乱扔,由体育委员负责领取器材的纪律,学生按先后到达的顺序排好队,依次取器材,器材归还时也由体育委员负责督促同学把器材放回指定位置,并由正副班长检查操场上是否有器材遗漏,确保全部器材收回。
责任编辑邱丽
一、躬亲垂范,言传身教
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讲究礼仪规范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做礼仪的楷模。仪表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和其他人的尊重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仪表和举止方面的表率,教师的仪表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是上课时要穿运动服装,符合教师形象;第二要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大方得体,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在教学用语上也要突出礼仪素养,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响亮准确的口令、端正的体姿,都能给学生带来美感,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口头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要合理运用好讲授、表扬和批评语言,使学生在绘声绘色中获取知识,受到礼仪的教育和启迪。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易为学生所模仿。在课堂上体育老师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带着情绪上课,遇到学生闹情绪或者没有按照口令去执行动作的时候,不要发脾气,更不能说不符合礼仪的言语,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和影响。
二、集队训诫,养成习惯
体育教学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生间协作、竞争、对抗的活动也较多,经常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我们的集队问题,队伍排得怎样能体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全班能做到快、静、齐就说明这个班做得好,如果有个别学生没按要求做好,那么,不单影响个人的表现,还影响整个集体,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很容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来说,他是代表自己,表现不好是影响他的评价,从班级来说,他表现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班的班风,从学校层面来说,他表现不好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抓住这有利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校荣我荣的情怀。
每次集队可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上体育课时,学生集队后,首先是师生问好,老师说:“上课!”同学们说:“老师您好!”老师再说“同学们好!”迟到的同学必须喊“报告”并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列且要排到队尾。下课前,师生应互相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每节课坚持这些常规,使学生做到与集体保持步调一致,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听从指挥、服从组织的良好礼仪习惯。
三、规则意识,类比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项运动也有自己的规则,如篮球比赛不但规定每队上场的人数、比赛的时间、暂停的次数,还规定不能推人、不能走步、不能双手运球等,只有遵守规则,比赛才得以公平公正地进行。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利用规则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的教育,并且举一反三,普及到日常的交通安全教育中,如教学生跑步起跑时,要听到老师的哨声才可以起跑,类比告知学生过马路时等绿灯亮才可以通行;在打篮球时不能推人,类比告知学生在排队时不能推人、不能插队;在跑步的过程中不能跑到别人的跑道上,类比告知学生不要走到機动车道上,同时,告知学生在体育场上跑错道只会取消成绩,但在马路上走错道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通过体育规则的严格执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注重讲规则、守秩序。
四、领收器材,善始善终
通过在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前后安排学生收拾器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礼仪素养的教育。大课间学生领取体育器材时,首先要求学生在器材室排好队,按顺序领取,老师做好登记,学生确认签名,归还器材时,由老师清点好器材,例如学生借的是绳子,归还时老师要检查绳子是否每一条都已经绑好,否则让学生按要求绑好再归还,而且要求学生把器材放回原位。学生签名后,对老师说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方可离开。学生领取篮球、毽球、羽毛球拍等器材时,不许哄抢,不能用脚踢,不能乱扔,由体育委员负责领取器材的纪律,学生按先后到达的顺序排好队,依次取器材,器材归还时也由体育委员负责督促同学把器材放回指定位置,并由正副班长检查操场上是否有器材遗漏,确保全部器材收回。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