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作用。显性作用是指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隐性作用是指教师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机智;人格特点;敏锐性;教育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即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的人格特点。
1.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教师还应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学习活动或对集体有益的活动中去。
1.2 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教师能根据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1.3 方式多样,对症下药。教师能正确分析学生中发生的问题的起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4 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能讲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中肯、判断得当、结论合理、要求恰当、方式适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2.1 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故组织教学的能力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订教学计划;二是组织课堂教学。
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充分理解,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准确、熟练地把握教材。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授知识的容量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要能创设一种情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灵活妥善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2.2 言语表达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从内容方面看,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给人以新鲜感;二要言之有情,即在言语中要反映真挚的情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三要言之有物,即在言语中要反映出切合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从形式上来看,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表现为:第一,准确精炼。能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作出推理,表述简洁清楚。第二,通俗易懂。说话能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第三,生动形象。言语要具有趣味性,能引人人胜,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去加深他们对于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第四,严密含蓄。言语要具有逻辑性,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具有启发性。
2.3 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具有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既能找出某类学生共同具有的典型特点,又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能从学生的听课、提问、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又能从学生的作业、考试中找出他们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将主要精力放在授课上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方面发现他们的微小变化,并用眼神或声调去提醒那些思想开小差的学生。
2.4 独立创造的能力。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也不存在任何情境下普遍适用的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不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
2.5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众所周知,世界新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家。第二教师要适应面向社会的新要求。首先,教师要能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能联系社会,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为学校教育服务,如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展社区教育等;再次,教师要能服务社会,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将自己的知识、能力运用于创造和革新之中,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3.教师的人格特点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教育和培养祖国一代新人的事业,应具备特定的人格特点。
3.1 正确的动机。献身于培养人的教育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最高尚的动机。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大量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正是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动下,教师才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育工作。
3.2 浓厚的兴趣。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的兴趣要广泛。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学生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孤陋寡闻、见少识浅的教师很难胜任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其次,教师要有中心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对所授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也促使他们积极地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将中心兴趣与多方面兴趣结合起来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3.3 热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因此,热烈的情感是教师的人格特点之一。教师的热烈情感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就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对学生的热爱。一个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这种热爱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要严格要求学生。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它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机智;人格特点;敏锐性;教育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即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的人格特点。
1.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教师还应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学习活动或对集体有益的活动中去。
1.2 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教师能根据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1.3 方式多样,对症下药。教师能正确分析学生中发生的问题的起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4 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能讲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中肯、判断得当、结论合理、要求恰当、方式适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2.1 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故组织教学的能力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订教学计划;二是组织课堂教学。
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充分理解,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准确、熟练地把握教材。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授知识的容量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要能创设一种情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灵活妥善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2.2 言语表达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从内容方面看,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给人以新鲜感;二要言之有情,即在言语中要反映真挚的情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三要言之有物,即在言语中要反映出切合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从形式上来看,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表现为:第一,准确精炼。能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作出推理,表述简洁清楚。第二,通俗易懂。说话能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第三,生动形象。言语要具有趣味性,能引人人胜,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去加深他们对于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第四,严密含蓄。言语要具有逻辑性,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具有启发性。
2.3 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具有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既能找出某类学生共同具有的典型特点,又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能从学生的听课、提问、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又能从学生的作业、考试中找出他们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将主要精力放在授课上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方面发现他们的微小变化,并用眼神或声调去提醒那些思想开小差的学生。
2.4 独立创造的能力。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也不存在任何情境下普遍适用的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不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
2.5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众所周知,世界新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家。第二教师要适应面向社会的新要求。首先,教师要能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能联系社会,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为学校教育服务,如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展社区教育等;再次,教师要能服务社会,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将自己的知识、能力运用于创造和革新之中,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3.教师的人格特点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教育和培养祖国一代新人的事业,应具备特定的人格特点。
3.1 正确的动机。献身于培养人的教育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最高尚的动机。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大量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正是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动下,教师才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育工作。
3.2 浓厚的兴趣。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的兴趣要广泛。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学生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孤陋寡闻、见少识浅的教师很难胜任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其次,教师要有中心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对所授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也促使他们积极地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将中心兴趣与多方面兴趣结合起来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3.3 热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因此,热烈的情感是教师的人格特点之一。教师的热烈情感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就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对学生的热爱。一个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这种热爱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要严格要求学生。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它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