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青年艺术家
栗 子
2003年毕业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主要个展
2007年“般若心经.彼岸花”栗子当代艺术展 (深圳美术馆);
2010年“阿修罗”栗子当代艺术展 (上海中邦美术馆);
2012年“迷失”栗子当代艺术展 (德国柏林 Director’s House)
进入当代女性艺术家栗子的画室,会被画室中“迷失”系列作品惊吓,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墓地,或者是阴森的另一个世界。因为她的这批作品流溢并散发出死亡之后的气息——寂静,近乎窒息的寂静。然而这种寂静和恐怖并没有让我害怕,相反,像有一股无形的海潮,湮没了我的心灵。她令我完全崩溃和震撼,作品所呈现的死亡之后的流动与永恒,凝固与静穆使我彻底迷失,迷失在无底的深渊。
毋庸置疑,在当代女性艺术家中,像栗子这样独特、这样关注死亡的属于另类。她的表达方式和图式语言,见过之后,永生难忘,这在当代艺术中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少见。在当代艺术史,女性艺术家直面死亡并描述死亡的形态,歌颂死亡的绽放、死亡的惨烈、死亡的美丽的作品,栗子堪称代表。她没有用极度变形的图式,而是用超现实主义的虚拟品格和形体完成自己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寻,将死亡的疼痛和恐惧尽可能减弱。这并非来自她的生活,而是来自她的观念、美学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超越。栗子本人的生活并非遭受了人生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她平常的生活幸福、快乐、明晰。但在我看来,这种年轻的美的生命,过敏的神经、超常的眼神以及瞬间的死亡体验,已经让她死了一千次又活回一千次。她不同于常人对死亡的体验和领悟,她的作品整个画面以黑色、灰色和白色为基调,以雕像、调灯、镜面、死亡的氛围作为具象的呈现,画面庄严,表情安详,介于天、地、人、神、鬼于一体的物象,除了对人的面部和某些局部加以细节刻画和对整体的结构程序化的描述之外,看上去并不复杂。其实,她在技法和功力上非常讲究,作品大气、高远、深邃,看完之后,绝不会把她当成女性艺术家,一场灵魂和死亡的震荡飘于思绪之中,飘于精神之中,令我们陷入混乱、困惑和无所适从。她形成的美学理念已经完成、揉碎,《迷失》系列作品是她艺术的一种超越,是她为自己营造的一座山峰。可以肯定,凭借她的《迷失》系列作品,她虽然年轻,却已经可称不朽了。她的才情、才思、才华和艺术境界或许今后自己都难以超越,但仍旧可让其他女性艺术家望尘莫及。
《迷失》系列作品共10幅,迷失中的雕像是死亡的主体,白色的雕像放置在这样的语境中,形成了死亡之后的再生图景。她的大多雕像只有头部到颈部,与其说他们是“死者”,不如说他们是“睡者”,与其说他们是“睡者”不如说他们是“活者”,大多双眼轻合,双唇微开,看不出忧伤或幸福的表情,男性和女性都显得无表情的安详和平静。这些特征传达的是昏睡如死,却又死灰复燃的感觉,是对死亡的解释,也是对死亡的咏叹,更是对再生的希望。死亡是再生,死亡是永恒,她通过艺术表达对死亡的确定和信心。死亡将在另一个世界无性别地绽放。这是艺术家试图与神进行灵魂的彻底长谈,当然也是为死亡生命的祈祷和祷辞,呼唤活着的人,不惧看似最终胜利的死神,人无需去战胜死亡,而是与死神沟通。栗子的《迷失》作品没有从现实的亲人或朋友的死亡去表达纪念的怀想,而是通过无国界的人像,表达人类对死亡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死亡痛惜之后的坚定的苏醒。这至关重要,这也正是艺术家超越自我恐惧底线,对死亡介入的至纯、至性、至亲的境界。这种“大境”使我们感受到了灵魂的皈依和去处,魂去来兮,不悲不喜,尽享天年。
看栗子的《迷失》系列作品,我们不用感到生命在时间中消失有什么疼痛,那是自然,也是一种过渡,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仅此而已。“逝者如斯”已作古,当下我们不应抗争死亡,恐惧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来自死神,而是人类自身。栗子通过人格化的图像描绘以及象征的暗喻,反而抒发出自己对生命的天然眷恋,对死亡的理解和宽容。这也是对灵魂通道的凿击和打开,是对人类、生命和未来的期许与信念。
迷失系列的作品我刻意避免过度的关注人物的面部,因为太关注美得令人窒息的面部刻画会让我陷入一个小范围的误区。因为新的迷失系列我希望关注范围空泛一点的主题,我一贯喜欢关注的主题:宗教感和宿命主义。最近都在读圣经,包括:旧约、新约和古兰经。
我最近正在创作的迷失系列的作品是以旧约中索多玛城的故事为背景的。讲述了耶和华要惩罚一个充满了欲望和邪念的城市索多玛城。而当先知亚伯拉罕祈求耶和华说如果我能在城市里找到10个好人,你就为了这10个好人而赦免毁灭这个充满邪恶的城市。但是亚伯拉罕并未找到10个好人。而耶和华只容许亚伯拉罕的子孙得所的一家离开索多玛城,然而却要他们一家人逃离的时候不要回头。女主人好奇的心理让她回头看这座城市的时候变成了一座雕像。而耶和华也毁灭了索多玛这座欲望充斥的城市。
迷失系列所讲述的就是欲望和毁灭的关系,甚至在探讨一个所谓空间的问题。当下人类能够触碰的只是三维的空间,而四维就是时间的概念。为什么我们不假设还会有五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呢?而这些维度空间并非人类理解的,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灵异感应并不是用现有的科学可以解释的。因为我看到了不同维度空间中出现的东西。这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思考的东西和猜想,因此我在我的绘画中表现。
在那迷宫般的无垠的丛林中
栗子的个展 “迷失”8月份在德国柏林的Director’s House举行。Director’s House坐落于柏林艺术区最中心的位置,位于博物馆岛正对面,是一家集画廊、协会、艺术家工作室、专业杂志和文化节的综合性艺术机构,曾经举办过一系列重要的艺术节及展览。经过策展人推荐、主办方严格筛选,栗子在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主办方十分看好栗子的作品,对栗子的个展充满信心,计划随后在欧洲给栗子做系列巡展。
刘凡:你的新作《迷失》系列仿佛将观者带入了另一种境地,与之前《爱比死更冷》、《月亮盈亏》系列相比,《迷失》进入了一种混沌、模糊、诗意的世界。在那看不明也分不清的朦胧边界里,在那迷宫般的无垠的丛林中,在那戏剧性的狭小空间内,充满了不稳定的失落情绪,它在无限扩张的流淌的色迹中不断地蔓延,扩充至整个画面,最终进入到观者的内心。这批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能谈一下这种改变的源起吗?
栗 子
2003年毕业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主要个展
2007年“般若心经.彼岸花”栗子当代艺术展 (深圳美术馆);
2010年“阿修罗”栗子当代艺术展 (上海中邦美术馆);
2012年“迷失”栗子当代艺术展 (德国柏林 Director’s House)
进入当代女性艺术家栗子的画室,会被画室中“迷失”系列作品惊吓,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墓地,或者是阴森的另一个世界。因为她的这批作品流溢并散发出死亡之后的气息——寂静,近乎窒息的寂静。然而这种寂静和恐怖并没有让我害怕,相反,像有一股无形的海潮,湮没了我的心灵。她令我完全崩溃和震撼,作品所呈现的死亡之后的流动与永恒,凝固与静穆使我彻底迷失,迷失在无底的深渊。
毋庸置疑,在当代女性艺术家中,像栗子这样独特、这样关注死亡的属于另类。她的表达方式和图式语言,见过之后,永生难忘,这在当代艺术中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少见。在当代艺术史,女性艺术家直面死亡并描述死亡的形态,歌颂死亡的绽放、死亡的惨烈、死亡的美丽的作品,栗子堪称代表。她没有用极度变形的图式,而是用超现实主义的虚拟品格和形体完成自己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寻,将死亡的疼痛和恐惧尽可能减弱。这并非来自她的生活,而是来自她的观念、美学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超越。栗子本人的生活并非遭受了人生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她平常的生活幸福、快乐、明晰。但在我看来,这种年轻的美的生命,过敏的神经、超常的眼神以及瞬间的死亡体验,已经让她死了一千次又活回一千次。她不同于常人对死亡的体验和领悟,她的作品整个画面以黑色、灰色和白色为基调,以雕像、调灯、镜面、死亡的氛围作为具象的呈现,画面庄严,表情安详,介于天、地、人、神、鬼于一体的物象,除了对人的面部和某些局部加以细节刻画和对整体的结构程序化的描述之外,看上去并不复杂。其实,她在技法和功力上非常讲究,作品大气、高远、深邃,看完之后,绝不会把她当成女性艺术家,一场灵魂和死亡的震荡飘于思绪之中,飘于精神之中,令我们陷入混乱、困惑和无所适从。她形成的美学理念已经完成、揉碎,《迷失》系列作品是她艺术的一种超越,是她为自己营造的一座山峰。可以肯定,凭借她的《迷失》系列作品,她虽然年轻,却已经可称不朽了。她的才情、才思、才华和艺术境界或许今后自己都难以超越,但仍旧可让其他女性艺术家望尘莫及。
《迷失》系列作品共10幅,迷失中的雕像是死亡的主体,白色的雕像放置在这样的语境中,形成了死亡之后的再生图景。她的大多雕像只有头部到颈部,与其说他们是“死者”,不如说他们是“睡者”,与其说他们是“睡者”不如说他们是“活者”,大多双眼轻合,双唇微开,看不出忧伤或幸福的表情,男性和女性都显得无表情的安详和平静。这些特征传达的是昏睡如死,却又死灰复燃的感觉,是对死亡的解释,也是对死亡的咏叹,更是对再生的希望。死亡是再生,死亡是永恒,她通过艺术表达对死亡的确定和信心。死亡将在另一个世界无性别地绽放。这是艺术家试图与神进行灵魂的彻底长谈,当然也是为死亡生命的祈祷和祷辞,呼唤活着的人,不惧看似最终胜利的死神,人无需去战胜死亡,而是与死神沟通。栗子的《迷失》作品没有从现实的亲人或朋友的死亡去表达纪念的怀想,而是通过无国界的人像,表达人类对死亡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死亡痛惜之后的坚定的苏醒。这至关重要,这也正是艺术家超越自我恐惧底线,对死亡介入的至纯、至性、至亲的境界。这种“大境”使我们感受到了灵魂的皈依和去处,魂去来兮,不悲不喜,尽享天年。
看栗子的《迷失》系列作品,我们不用感到生命在时间中消失有什么疼痛,那是自然,也是一种过渡,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仅此而已。“逝者如斯”已作古,当下我们不应抗争死亡,恐惧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来自死神,而是人类自身。栗子通过人格化的图像描绘以及象征的暗喻,反而抒发出自己对生命的天然眷恋,对死亡的理解和宽容。这也是对灵魂通道的凿击和打开,是对人类、生命和未来的期许与信念。
迷失系列的作品我刻意避免过度的关注人物的面部,因为太关注美得令人窒息的面部刻画会让我陷入一个小范围的误区。因为新的迷失系列我希望关注范围空泛一点的主题,我一贯喜欢关注的主题:宗教感和宿命主义。最近都在读圣经,包括:旧约、新约和古兰经。
我最近正在创作的迷失系列的作品是以旧约中索多玛城的故事为背景的。讲述了耶和华要惩罚一个充满了欲望和邪念的城市索多玛城。而当先知亚伯拉罕祈求耶和华说如果我能在城市里找到10个好人,你就为了这10个好人而赦免毁灭这个充满邪恶的城市。但是亚伯拉罕并未找到10个好人。而耶和华只容许亚伯拉罕的子孙得所的一家离开索多玛城,然而却要他们一家人逃离的时候不要回头。女主人好奇的心理让她回头看这座城市的时候变成了一座雕像。而耶和华也毁灭了索多玛这座欲望充斥的城市。
迷失系列所讲述的就是欲望和毁灭的关系,甚至在探讨一个所谓空间的问题。当下人类能够触碰的只是三维的空间,而四维就是时间的概念。为什么我们不假设还会有五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呢?而这些维度空间并非人类理解的,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灵异感应并不是用现有的科学可以解释的。因为我看到了不同维度空间中出现的东西。这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思考的东西和猜想,因此我在我的绘画中表现。
在那迷宫般的无垠的丛林中
栗子的个展 “迷失”8月份在德国柏林的Director’s House举行。Director’s House坐落于柏林艺术区最中心的位置,位于博物馆岛正对面,是一家集画廊、协会、艺术家工作室、专业杂志和文化节的综合性艺术机构,曾经举办过一系列重要的艺术节及展览。经过策展人推荐、主办方严格筛选,栗子在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主办方十分看好栗子的作品,对栗子的个展充满信心,计划随后在欧洲给栗子做系列巡展。
刘凡:你的新作《迷失》系列仿佛将观者带入了另一种境地,与之前《爱比死更冷》、《月亮盈亏》系列相比,《迷失》进入了一种混沌、模糊、诗意的世界。在那看不明也分不清的朦胧边界里,在那迷宫般的无垠的丛林中,在那戏剧性的狭小空间内,充满了不稳定的失落情绪,它在无限扩张的流淌的色迹中不断地蔓延,扩充至整个画面,最终进入到观者的内心。这批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能谈一下这种改变的源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