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23岁的我听从祖国的召唤,在山东莱芜矿务局建井工程处整编入伍。从此穿上军装进军营。一锅米饭吃几年,亲如兄弟把手牵,大熔炉里把我炼。
  1982年从部队回来后,我写的一篇《实行承包效果好》报道发表,激励了我从事新闻报道这一行,一干就是38年。
  说来惭愧,我没什么业余爱好,多年来就喜爱读书和写作,37年里发表了5000多篇稿件,出版了50万字的《风雨榴乡情》一书,多次获奖。退休后我仍然热爱读书写作,看书学习不仅满足了我的个人兴趣,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对儿女的成长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016年我们家被评为山东省枣庄市“十佳书香人家”。
  我家居住在山东枣庄峄城榴乡大地,是“凿壁偷光”故事的发生地,我的两个孩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士研究生,也是受凿壁偷光的主人翁匡衡(生卒年不详)苦读精神的熏陶。这些年我们全家都把匡衡苦读精神当作榜样,传承良好家风。
  据《峄县志》点注本记载,另引刘歆《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生活在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但是苦于晚上没有灯火,邻居家有灯,但不好去偌用,于是他就在墙上钻了个洞,用这个洞来偷光读书。
  匡衡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的时期。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匡衡家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境内)。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匡衡失去了父母,成了一个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察举制,要求地方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考察科目甚多,但在常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通晓儒学成为读书人人仕的必由之路。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要读书学儒,首先必须有书。然而书籍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一卷没写成多少字的竹简,其价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的,只有家境富裕的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购买书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个逃荒而来的穷小子,填饱肚子或许都困难,哪里还有钱买书学儒呢?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来的,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的。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他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天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晚上休息的时候。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灯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匡衡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尋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借着那微弱之光,匡衡强烈地读书欲望一点点地释放出来。儒学典籍浩繁,仅靠几卷书就想有所成就属于妄想,在解决了读书时间之后,匡衡又面临书源断绝的困难。
  庆幸的是,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位家中藏书甚多的乡亲,名为文不识。匡衡就以到文不识家中做佣工的方式,求得借书的机会。
  文不识或许本身便是出身儒学世家,史书记载是以才学闻名天下。恐怕这位神秘的藏书家,还给予了匡衡许多其他的帮助。否则,“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地方官又是如何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将其作为人才举荐?匡衡的幸运,必然与文不识的支持有关。当然,主要还是在于匡衡自身的努力,才得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
  遗憾的是,这位好学文士后来把心思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杀人受到波及,后又被人举报贪污受贿,且“专地盗土”(私自扩大封地),最后被贬为庶民。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被传承下来。虽煞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匡咸亦明经,历位九卿”,即通晓经义,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才实学是难以做到那个位置上的,匡咸的学问,不比他父亲差。
  史书又称此后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从再无一个贪腐或者好恶分子记载的情况来看,最终还是积极的、好学的家风得到了传承,这也算是一种邪不胜正吧。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宋朝时,中原地区广种粟麦,北方多以面食为主,饼由此成为宋朝百姓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散文家汪曾祺在《宋朝人的吃喝》中描述过宋朝人的饮食风俗:“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作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滸》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可见,宋朝人是
王笑寒《中国古代的将军们为何没有“八块腹肌”反而都挺着“将军肚”?》  当我们问“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时,潜意识里已经将“八块腹肌”与理想的男性形象画了等号。但实际上,“八块腹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它根植于古希腊文化中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偏爱,又通过西方影视作品等影响了一代人。而在中国,并没有欣赏肌肉的历史传统。相反,中国古代画师笔下的战将看起来都有些“大腹便便”。秦始皇
“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诗人、书法家渡边寒鸥(1931年出生)论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一首七绝。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安徽怀宁人。他为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又因他家在安徽怀宁县皖公山下,便将“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在他54岁时,嘉庆皇
《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闻名天下,周游列国,“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据考证,“扁鹊”是翩翩飞舞的喜鹊之意。2000多年前,司马迁曾叙述了一个“扁鹊”的故事。他说这个人姓秦,名齐之,越人。后来有人觉得齐之与越人意思似乎不通,就自作主张将“齐之”两个字给删去了,直接叫做“秦越人”。  据传,秦越人以扁鹊名义出现之前,年轻时的他曾是驿舍的舍长(驿馆主事),至少在齐国某通衢大道上的驿舍待
1925年,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留洋归国,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消息传出后,金岳霖的好朋友艾思奇、梁思成却为他发了愁:金岳霖虽然满腹经纶,可他天生一副不苟言笑的刻板长相,怎么能胜任那份要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工作呢?  次年秋,艾思奇和梁思成去清华大学探望金岳霖,当时学校里正在组织一场“优秀教授”的学生评选,金岳霖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第一名!艾思奇和梁思成正惊讶,这时,
颜甲龙是湖南攸县党政领导中与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同志交往密切的人之一。他说,与谭老相识相交,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幸事。这不仅是他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攸县人民值得珍重的历史财富。不久前,笔者走访了颜甲龙同志,听他讲述了与谭震林交往的点点滴滴。  1957年4月,谭震林来
对某一物品,有意识地寻找其缺点,然后经过分析,提出改进的设想,从而创造出新的物品,这种发明的方法,就叫做缺点改正发明法。    “易拉瓶盖”的发明    普通的啤酒瓶盖不知使用了多少年,似乎啤酒开始使用玻璃瓶装时就是这个样子,好像“天生”一样,也没有人想过对它进行改进。人们喝啤酒时都要使用启瓶器开瓶,若是没有启瓶器,那要想喝啤酒真有点困难,可又有谁想到这是瓶盖的“缺点”呢?湖南省船山实验中学的杨煜
强力涡流水雾灭火炮    法国宇斯消防器械公司研制生产了一种新型的涡流水雾灭火炮,这种灭火炮可以安装在消防卡车上,也可以直接联接到消防栓上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通过喷头上的涡流器喷出一条屏幕状的水雾,这条水雾屏幕能隔断火焰的红外辐射热,从而既保护了消防人员又阻断火势蔓延,特别适合于森林灭火时使用;如果几台灭火炮同时工作,对于扑灭大型封闭式建筑物火灾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生物电子视网膜基片   
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的湖南湘乡市东山学校,系毛泽东、陈赓、谭政、萧三等人的母校,也是被誉为“领袖、将军、诗人、专家、学者从这里起步”的地方。清末由收复新疆的湘军将领刘锦棠首发倡议并带头捐款开始修建,建校初期捐田的乡绅亦大有人在,是湘乡县当时最大规模、最具改新思想的私立学校。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拥有良田800多亩,学校开支靠出租良田来维持,是湘乡县私立学校的佼佼者!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