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多年高中教学的经验,发现初中学生到高中英语学习中有以下的不尽入人意的地方。
1.琅琅的书声不见了。从第一节早自习课始,我到我们高一的教室走了一圈,发现几乎没有琅琅的书声。
2.课堂上的自愿者没了。我在课堂上每问一个问题,要求volunteer的时候,鲜有人响应。
3.除了选ABCD以外的选择题,其它几乎不会做。
4.听写单词时,残缺的多;听写句子,发现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作过。
5.在讲解语法时,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语,谓语都不知道。
6.做阅读题时,很多学生不先阅读,而试图根据问题妄想在文章中找出答案。
对以上现象,我认为一是初中英语教学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多在勾勾上下功夫,漠视了语感和实际技能的训练。二是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心理有较大变化,在初中时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到了高中多数变得羞涩,沉闷,只有被教师叫到才愿意发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学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本人进行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尝试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希望对初中英语教学同行有所启发。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念。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的影响下,英语教育改革增强了整体意识,英语教育内容正在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整体英语教学观”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英语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英语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英语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整体感知一般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即使在单篇教学或单项的听说读写训练中,都应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感知,不要只是纯粹的听就听,读就是读,等等。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首先强调这种整体感知。因为这种整体阅读法是基于两个重要的观点:(1)整体决定部分, (2)意义产生于联系。具体的字、词、句的含义, 它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是被文章的整体决定的,是在它同全篇文章的联系中产生的。所以,要理解它的时候,就要以文章的整体意义作为前提和依据。因此,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各个部分,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所形成的概念亦是孤立松散的,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导致片面性,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端。所以,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即不要把词、句、段、篇各自孤立起来,这样才能获得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对英语教材文本进行有效的整合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惟一的工具、惟一的凭借。” 新课程更是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对文本资源的整合。
英语教材的编排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一是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组编、知识的介绍、练习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并为完成这个目标服务;二是融读、写、听、说训练和英语知识教学于一体进行综合训练。每篇课文的教学是单元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单元整体之外的教学单体;写作训练也应是单元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阅读教学无关的写作单位。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删、重组和整合,或将繁多、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获取和掌握。如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国内教材中插图的有不如意的地方,可以增加与文字相关的插图,或者增加更加实际的英语材料。当然,也可以重新整合建构英语教学体系,教科书不同教学模块间的整合,专题间的整合,等等。
再次,还是应注重的语法的教学
现行教材强调交际和运用,可是交际并不排斥语法,我们不能孤立地谈交际,不能片面地教语法,这是两个极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迷茫,乃至失去兴趣,都是从对英语语法芜杂、陌生及无所适丛开始的。另外,通常有学生把英语语法的学习向“数理化”的公式、定理的学习那样来推理。如讲了“v.sb.sth.”的双宾语结构,若以后遇见了“向某人解释某事”这个短语,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译成“explain.sb.sth.”(应为explain to. sb.sth.)。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际,虽然,一两个这样的错误对交际影响不大,但很难想象一个满口病句错句的人,能把他自己的思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由教师去引起,让学生有规律地(时间、出现形式)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从而得以维持;再由老师简要归纳,以期对他们有所促进,最后为他们所掌握。至于一些不影响阅读的语言项目则完全不应该在课堂上连篇累牍地讲解,甚至可以不讲。否则,便不是一种“中介”,而是一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也许永远也学不过手,仍是满口、满篇的“I’s”,“I am live here.”
如在对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中,我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入手,然后教学生去收集相当于形容词的句子。在这近一月的收集中,很多人一开始不能完整地找出从句,或多并入了一些单词;但在我以作业形式的督促和批改中,大多学生虽不理解“什么是定语从句”,但几乎都能找出一个句子中的完整的定语从句。我想,这绝对比没做任何的感性材料的引起,一来就大讲特将定语从句的知识要好。这样做后,再来系统的讲解,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并且,在自我的收集(探究)中,容易激发创新思维。
最后,应加强郎读的的能力培养和笔头练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朗郎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学习语文尚且如此,学英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更为重要的是,英语的四项能力中,说与听,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很难有一个真实的环境来加以训练。而重视郎读和笔头练习,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并且,这也是十分能够操作和加以利用的英语教与学的方式。
《外语教学与理论》一书中提出:“学外语主要靠‘经历’(experience)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各种朗读训练是增加这种经历的有效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使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更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唤起朗读的兴趣。通过大声朗读,学生会发现自己的音质会越来越好,节奏感越来越强,读得越来越流利,学生可逐渐克服胆怯心理,消除羞涩,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都是典型的代表文体,如果学生不对课文进行大量的朗读,就没有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就不可能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另外没有足够的朗读,大脑中就没有储存足够的信息和材料,需要时就不能满足写作需求,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要求我们多进行朗读。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后,学生反映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原来要强了,不仅有东西写了,正确率也高了,我问他们是怎样提高的?他们说课文读熟了,写话的时候,遇到类似的内容时脑子里自然而然的把读熟的内容呈现出来,写起话来就得心应手了,而且模仿书本内容写就不会出差错。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英语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写作可以说是经历了:默写---仿写---自己写的过程。
只有这样,在郎读的基础上,再去强化学生的笔头练习,学生才会写出比较正确的英语句子,而非满篇的chinglish。
1.琅琅的书声不见了。从第一节早自习课始,我到我们高一的教室走了一圈,发现几乎没有琅琅的书声。
2.课堂上的自愿者没了。我在课堂上每问一个问题,要求volunteer的时候,鲜有人响应。
3.除了选ABCD以外的选择题,其它几乎不会做。
4.听写单词时,残缺的多;听写句子,发现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作过。
5.在讲解语法时,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语,谓语都不知道。
6.做阅读题时,很多学生不先阅读,而试图根据问题妄想在文章中找出答案。
对以上现象,我认为一是初中英语教学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多在勾勾上下功夫,漠视了语感和实际技能的训练。二是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心理有较大变化,在初中时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到了高中多数变得羞涩,沉闷,只有被教师叫到才愿意发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学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本人进行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尝试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希望对初中英语教学同行有所启发。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念。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的影响下,英语教育改革增强了整体意识,英语教育内容正在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整体英语教学观”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英语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英语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英语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整体感知一般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即使在单篇教学或单项的听说读写训练中,都应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感知,不要只是纯粹的听就听,读就是读,等等。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首先强调这种整体感知。因为这种整体阅读法是基于两个重要的观点:(1)整体决定部分, (2)意义产生于联系。具体的字、词、句的含义, 它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是被文章的整体决定的,是在它同全篇文章的联系中产生的。所以,要理解它的时候,就要以文章的整体意义作为前提和依据。因此,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各个部分,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所形成的概念亦是孤立松散的,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导致片面性,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端。所以,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即不要把词、句、段、篇各自孤立起来,这样才能获得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对英语教材文本进行有效的整合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惟一的工具、惟一的凭借。” 新课程更是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对文本资源的整合。
英语教材的编排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一是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组编、知识的介绍、练习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并为完成这个目标服务;二是融读、写、听、说训练和英语知识教学于一体进行综合训练。每篇课文的教学是单元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单元整体之外的教学单体;写作训练也应是单元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阅读教学无关的写作单位。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删、重组和整合,或将繁多、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获取和掌握。如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国内教材中插图的有不如意的地方,可以增加与文字相关的插图,或者增加更加实际的英语材料。当然,也可以重新整合建构英语教学体系,教科书不同教学模块间的整合,专题间的整合,等等。
再次,还是应注重的语法的教学
现行教材强调交际和运用,可是交际并不排斥语法,我们不能孤立地谈交际,不能片面地教语法,这是两个极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迷茫,乃至失去兴趣,都是从对英语语法芜杂、陌生及无所适丛开始的。另外,通常有学生把英语语法的学习向“数理化”的公式、定理的学习那样来推理。如讲了“v.sb.sth.”的双宾语结构,若以后遇见了“向某人解释某事”这个短语,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译成“explain.sb.sth.”(应为explain to. sb.sth.)。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际,虽然,一两个这样的错误对交际影响不大,但很难想象一个满口病句错句的人,能把他自己的思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由教师去引起,让学生有规律地(时间、出现形式)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从而得以维持;再由老师简要归纳,以期对他们有所促进,最后为他们所掌握。至于一些不影响阅读的语言项目则完全不应该在课堂上连篇累牍地讲解,甚至可以不讲。否则,便不是一种“中介”,而是一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也许永远也学不过手,仍是满口、满篇的“I’s”,“I am live here.”
如在对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中,我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入手,然后教学生去收集相当于形容词的句子。在这近一月的收集中,很多人一开始不能完整地找出从句,或多并入了一些单词;但在我以作业形式的督促和批改中,大多学生虽不理解“什么是定语从句”,但几乎都能找出一个句子中的完整的定语从句。我想,这绝对比没做任何的感性材料的引起,一来就大讲特将定语从句的知识要好。这样做后,再来系统的讲解,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并且,在自我的收集(探究)中,容易激发创新思维。
最后,应加强郎读的的能力培养和笔头练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朗郎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学习语文尚且如此,学英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更为重要的是,英语的四项能力中,说与听,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很难有一个真实的环境来加以训练。而重视郎读和笔头练习,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并且,这也是十分能够操作和加以利用的英语教与学的方式。
《外语教学与理论》一书中提出:“学外语主要靠‘经历’(experience)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各种朗读训练是增加这种经历的有效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使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更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唤起朗读的兴趣。通过大声朗读,学生会发现自己的音质会越来越好,节奏感越来越强,读得越来越流利,学生可逐渐克服胆怯心理,消除羞涩,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都是典型的代表文体,如果学生不对课文进行大量的朗读,就没有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就不可能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另外没有足够的朗读,大脑中就没有储存足够的信息和材料,需要时就不能满足写作需求,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要求我们多进行朗读。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后,学生反映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原来要强了,不仅有东西写了,正确率也高了,我问他们是怎样提高的?他们说课文读熟了,写话的时候,遇到类似的内容时脑子里自然而然的把读熟的内容呈现出来,写起话来就得心应手了,而且模仿书本内容写就不会出差错。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英语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写作可以说是经历了:默写---仿写---自己写的过程。
只有这样,在郎读的基础上,再去强化学生的笔头练习,学生才会写出比较正确的英语句子,而非满篇的chi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