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到无锡旅游,南长的清名桥街区是必去之地。
你一定要从南禅寺码头上船,走一走传说中的“江南水弄堂”——因沿河两岸的建筑夹成了一条狭窄而悠长的河道而得名。尤其是跨塘桥至清名桥的900米,由于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水与文化结合最完美,被誉为古运河“精华中的精华”。
两岸沧桑、斑驳的民居,大多为清代至民国甚至更早时候修建。游船会在中途靠岸,带你参观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和祝大椿故居。
往返5.2公里的水上游程,你不免会想象:世代居住在这运河古城的人们,如何经前门上桥逛街,从后门洗浣下船;既依窗养花,又临岸喝茶;而这样的独特景观,又是怎样在一座现代城市的中心区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但这还不够,南长对作为游客的你有着更多期待。
他们希望你可以去逛逛夜幕下的南长。你可以伫足南长街的“静吧”喝一杯薄荷酒,缓解旅途的疲惫;然后走到隔河相望的南下塘,漫步江南风情十足的老巷子——就是你白天沿河所见的建筑群的另一面。
你最好是在这里住下来。尽管南下塘的民宿客栈目前刚起步,但景区的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配套已能够提供多种选择。
无锡市南长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咏薪称此为“过夜经济”。
他在最新的南长发展规划中提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人气要做旺”“名气要做响”“财气要做实”,并且反复强调了打造“过夜经济”的重要。在他看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开发,进一步丰富街区业态,“拓展消费模式”“拉长消费链条”,就是要对游客形成更多元、更持久的吸引力,从而真正实现街区品牌建设的目标。这几点要求看似过于简明、直接,却可视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多年规划探索之后,寻求新一轮“文商旅”联动发展的集中发力。
16载规划,“绝版地”迎来开放格局
谈及清名桥街区的规划历程,曾经担任过南长区区长的曹荣之老先生迄今还记得规划最早提出是在1984年。“当时是无锡人大九届六次会议通过了一个决议,建立无锡惠山及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古运河界定了6.6公里长,我们南长区是一个核心段。”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992年,在当时无锡市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南长区政府从清华大学请到知名建筑学家、规划学界泰斗吴良镛教授一行。“考察完就做了第一期规划”。“那是最好、最精华的规划,” 曹荣之表示。
2007年,历经16年6轮反复论证,吴良镛领衔编制的《无锡市南长街古运河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复兴》保护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终获通过。比之1992年,此版规划对古运河街区更有一个整体的呈现。涉及水质整治、驳岸修复、建筑修缮、道路改造、市政基建等各方面工作,囊括现存街巷格局、河道水系、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地方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全方位保护。
2012年,《运河古城概念规划设计》获无锡市政府批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扩版”,范围调整为东起塘南路,西至通扬路,南起金城路,北到解放南路、槐古支路,面积由原来的0.44平方公里调为2.03平方公里。
良性规划轨道启程,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理性发展奠定制度性保障,也为无锡这座千年古城长远吸引和留住游客提供了先决性条件。
在规划设计提升同时,“开放的格局”成为清名桥街区迎接游客的基本理念。首先是交通改造,除了锡钢浜和南禅寺游客集散中心这两个主要出入口,未来沿运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将各建一个出入口,游客可通过“两主四副”六个出入口进出街区。
与实体开放对应的是消费自由。“我们做开放式街区,不做‘门票经济’,依靠街区本身的吸引力,以体验式消费为重点,一定更具生命力。”南长区政府副区长顾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体验式消费”,实际是与“过夜经济”目标一致的不同表述。而目前的规划蓝本,强调特色传统文化,突出人性时代需求,可以说在根本思路上为目标实现扫除了障碍。
后发之势,“文商旅”联动步入快轨
系统、完善的发展规划不断得到落实,更高层面的官方认可和支持随之而来。
2010年6月摘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招牌,2012年9月捧回“中国著名商业街”的牌匾,2012、2013年辖内两个分景区连续获评国家4A级景区——清名桥街区一举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在文化、商业、旅游三大领域全部拥有“国字号”的街区。
6月份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则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坐实“运河绝版地”之名。
按照规划,街区不仅要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也将打造最适合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以谋长远发展。在这方面,南长聘请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作为清名桥街区产业发展顾问。
自2010年起,霍金斯就定期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撰写调研报告。这些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对街区的业态布局进行分析和建议,审核评价在建项目,并为古运河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推介,引荐合作。
“每次来到清名桥街区,都能感受到它不断扩大和深度发展的文化,”霍金斯说,“这是一种软性的经济发展。”
“软性的经济发展”为清名桥街区带来可观的“硬”成就。六年来,以文化挖掘、文化创意为契机,古运河两岸工业遗址的厂房、仓库、办公楼等闲置资源被充分盘活,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无锡重要的创意产业集聚地、创意人才栖息地。2012年,清名桥古运河街区荣膺“龙腾奖”——“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一举成名。
以传统文化立命的清名桥街区,对于面向未来的业态布局已然清晰,实现“文商旅”联动、可持续发展的街区模式完全启动。
据悉,目前街区总计完成招商面积17万平方米,超过87%,入驻书吧、画廊、文化产品零售、酒吧、画室等文化、创意企业总计500余家。对于清名桥街区加快推进文创产业布局和“文商旅”联动发展的出发点,顾伟总结为:“没有文化的商业,是可复制的,没有竞争力的;没有商业模式的文化,是盆景,不可持续。”
业态的调整仍在继续,顾伟表示,“三年之内,每年的换手率不超过30%,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商业调整是一个街区保持活力的重要阶段。三年以后,换手率会越来越低,整条街上的业态能够基本固化。”
回到旅游的落脚点,未来三年,无疑正是清名桥街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下旅游市场的竞争环境下,“清名桥”这一品牌要取得实至名归的地位并非易事;江苏古运河投资发展公司下属的旅游公司连续三年旅游收入增长超过10%,未来发展尚存“巨大想象空间”。单论赶超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或乌镇、周庄等这些国内类似景区的旅游知名度,清名桥街区也需要让自己的发展模式继续保持良好的包容性和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