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俄中亚角力
引发第一次英阿战争
《一个国王的复位》的背景是19世纪,为了争夺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英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竞争角力,两国都想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处心积虑要把亲俄的阿富汗国王赶走,扶持自己豢养的逊王舒佳复位,结果引发了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但在占领全境后,阿富汗各部落掀起了全国起义,英国人没有料到阿富汗人竟然反抗如此强烈,仓卒撤退,结果英军1.6万余人,仅仅剩一人自开柏尔山口生还,当时震惊了世界。
今年1月这本书才刚出,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就细读,3月即请作者到阿富汗见面,劈头就说:“现在所谓的盟友对我们的方式,就像当时英国人对舒佳王一样。”甚至连死敌塔利班也是这样看的,塔利班在3月18日的新闻稿中就说,“每个人都知道卡尔扎伊是怎样被带到卡布尔,是如何被放在舒佳的王座上的。”
似乎只有美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今年5月,在卡尔扎伊与奥巴马举行过高峰会之后,白宫国安会就急着找《一个国王的复位》的作者达尔林普到华府,要他补课谈阿富汗的历史。
当然有人批评达尔林普的历史比较太过简单,一再旧调重提“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场”:继大英帝国、苏联帝国之后,现在美帝又重蹈覆辙。
拒当现代版舒佳王
卡尔扎伊近年动作频频
但阿富汗的过去与现在有惊人的关联性,卡尔扎伊是波帕尔扎伊(Popalzai)族的长老,正是舒佳王的直接后代,舒佳被阿富汗人认定为西方的傀儡,而打败英国人的多斯特·穆罕默德父子,则被尊为民族英雄。
卡尔扎伊从小就知道这段故事,打从心里不愿意做现代版的舒佳,卡尔扎伊告诉作者,他认为舒佳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不愿后人仅记得他是傀儡,所以才要在最近几年,一直强调自己与北约盟国的不同。而相对的,美国也觉得卡尔扎伊特别难搞,前不久更泄漏出消息,说卡尔扎伊几年来接受CIA数千万美元的现款,而卡尔扎伊家族更是包揽工程,收受贿赂等等,想要抹黑卡尔扎伊,以作为报复。
这已经是达尔林普关于南亚的第三本书了,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本受到外界的重视,他的书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不是因为纯粹想象,而是大量使用阿富汗史料,让他可以超越西方观点来从事历史写作。达尔林普在2009年研究阿富汗国家档案时,无意间寻获两个长篇史诗,史家口耳相传,谈的就是如何击败英国入侵者的经过。
这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对我们而言,第一次英阿战争(1838~1842)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时间如此接近,既偶然、也有关联。
在比较时,有些人常批评中国当时没有阿富汗的奋战精神,实力远不如大清国的西亚小国阿富汗,却以弱小军力,让不可一世的英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1839年4月,英国以帮助阿富汗前国王舒佳为由,派大军3万多人直接进攻阿富汗。此时的阿富汗军队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凭借兵力兵器优势,只用4个月就兵临喀布尔城下。
但这不是当时英国在亚洲唯一的战事,不到一年之间,1840年6月,英军统帅懿律率领英国舰船40余艘,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广东海面,预备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
2万兵调征鸦片战争
英大军遭阿富汗消灭
当时直接从英国派来的军队并不多,手中最可以动用的就是训练精良的印度军队,阿富汗公使麦克诺顿一直要求征服阿富汗之后,必须留下足够的部队固守碉堡山口,但是东印度总督欧克兰却急于把对精锐的孟买师团,调到中国支持,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看起来要扩大。
8月21日,英国舰队经整补后,离开香港北上,这时英军已从4000人膨胀到2万人左右,1841年8月道光皇帝求和,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但是在阿富汗这边,军队来不及调回来,却遭遇到惨败,11月2日,喀布尔爆发大规模起义,当天晚上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英军大惊,驻扎在喀布尔的英军遭围困,弹尽援绝,被迫撤退,整批部队被消灭。
历史的教训是,备多力分,当时除了阿富汗,帝国战争还有中国;而现在,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还有伊拉克,而鸦片战争与解放伊拉克,都让英美两国力有未逮。
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军将要在2014年年底撤出阿富汗,但诚如本书作者所说,“入侵者以为他们可以进来,更换政权,然后几年以后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是他们都发现自己陷入更大的冲突”,这是一本奥巴马应该要看的书。(摘自《联合晚报》)(编辑/袁红)
《一支军队的残兵败将》
1842年的冬天,寒风凛冽。约700名欧洲士兵、3800名印度兵和1.4万名文职人员逃离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自1839年,英国占领了阿富汗;而此时,英国已无法继续维持对阿富汗的占领。一周后,在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 ,从一处由英国人控制的要塞看去,只见那一队人马中唯一的幸存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名骑着一匹疲劳地随时就要瘫倒在地的马匹的孤单士兵,成了人们对于第一次英阿战争挥之不去的印象。这一景象被伊丽莎白·巴特勒于1879定格在了一幅名为《一支军队的残兵败将(Remnants of an Army)》的画卷上(如图),这张图可以说十分惨淡。
那场战争耗费了1500万英镑,这在今天相当于500亿英镑(约合800亿美元),4万人殒命、5万头骆驼死亡。这与当今的争端相比还算是少的了,因为现在美国每年要在阿富汗耗掉超过1000亿美元。
引发第一次英阿战争
《一个国王的复位》的背景是19世纪,为了争夺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英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竞争角力,两国都想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处心积虑要把亲俄的阿富汗国王赶走,扶持自己豢养的逊王舒佳复位,结果引发了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但在占领全境后,阿富汗各部落掀起了全国起义,英国人没有料到阿富汗人竟然反抗如此强烈,仓卒撤退,结果英军1.6万余人,仅仅剩一人自开柏尔山口生还,当时震惊了世界。
今年1月这本书才刚出,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就细读,3月即请作者到阿富汗见面,劈头就说:“现在所谓的盟友对我们的方式,就像当时英国人对舒佳王一样。”甚至连死敌塔利班也是这样看的,塔利班在3月18日的新闻稿中就说,“每个人都知道卡尔扎伊是怎样被带到卡布尔,是如何被放在舒佳的王座上的。”
似乎只有美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今年5月,在卡尔扎伊与奥巴马举行过高峰会之后,白宫国安会就急着找《一个国王的复位》的作者达尔林普到华府,要他补课谈阿富汗的历史。
当然有人批评达尔林普的历史比较太过简单,一再旧调重提“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场”:继大英帝国、苏联帝国之后,现在美帝又重蹈覆辙。
拒当现代版舒佳王
卡尔扎伊近年动作频频
但阿富汗的过去与现在有惊人的关联性,卡尔扎伊是波帕尔扎伊(Popalzai)族的长老,正是舒佳王的直接后代,舒佳被阿富汗人认定为西方的傀儡,而打败英国人的多斯特·穆罕默德父子,则被尊为民族英雄。
卡尔扎伊从小就知道这段故事,打从心里不愿意做现代版的舒佳,卡尔扎伊告诉作者,他认为舒佳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不愿后人仅记得他是傀儡,所以才要在最近几年,一直强调自己与北约盟国的不同。而相对的,美国也觉得卡尔扎伊特别难搞,前不久更泄漏出消息,说卡尔扎伊几年来接受CIA数千万美元的现款,而卡尔扎伊家族更是包揽工程,收受贿赂等等,想要抹黑卡尔扎伊,以作为报复。
这已经是达尔林普关于南亚的第三本书了,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本受到外界的重视,他的书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不是因为纯粹想象,而是大量使用阿富汗史料,让他可以超越西方观点来从事历史写作。达尔林普在2009年研究阿富汗国家档案时,无意间寻获两个长篇史诗,史家口耳相传,谈的就是如何击败英国入侵者的经过。
这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对我们而言,第一次英阿战争(1838~1842)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时间如此接近,既偶然、也有关联。
在比较时,有些人常批评中国当时没有阿富汗的奋战精神,实力远不如大清国的西亚小国阿富汗,却以弱小军力,让不可一世的英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1839年4月,英国以帮助阿富汗前国王舒佳为由,派大军3万多人直接进攻阿富汗。此时的阿富汗军队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凭借兵力兵器优势,只用4个月就兵临喀布尔城下。
但这不是当时英国在亚洲唯一的战事,不到一年之间,1840年6月,英军统帅懿律率领英国舰船40余艘,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广东海面,预备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
2万兵调征鸦片战争
英大军遭阿富汗消灭
当时直接从英国派来的军队并不多,手中最可以动用的就是训练精良的印度军队,阿富汗公使麦克诺顿一直要求征服阿富汗之后,必须留下足够的部队固守碉堡山口,但是东印度总督欧克兰却急于把对精锐的孟买师团,调到中国支持,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看起来要扩大。
8月21日,英国舰队经整补后,离开香港北上,这时英军已从4000人膨胀到2万人左右,1841年8月道光皇帝求和,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但是在阿富汗这边,军队来不及调回来,却遭遇到惨败,11月2日,喀布尔爆发大规模起义,当天晚上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英军大惊,驻扎在喀布尔的英军遭围困,弹尽援绝,被迫撤退,整批部队被消灭。
历史的教训是,备多力分,当时除了阿富汗,帝国战争还有中国;而现在,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还有伊拉克,而鸦片战争与解放伊拉克,都让英美两国力有未逮。
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军将要在2014年年底撤出阿富汗,但诚如本书作者所说,“入侵者以为他们可以进来,更换政权,然后几年以后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是他们都发现自己陷入更大的冲突”,这是一本奥巴马应该要看的书。(摘自《联合晚报》)(编辑/袁红)
《一支军队的残兵败将》
1842年的冬天,寒风凛冽。约700名欧洲士兵、3800名印度兵和1.4万名文职人员逃离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自1839年,英国占领了阿富汗;而此时,英国已无法继续维持对阿富汗的占领。一周后,在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 ,从一处由英国人控制的要塞看去,只见那一队人马中唯一的幸存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名骑着一匹疲劳地随时就要瘫倒在地的马匹的孤单士兵,成了人们对于第一次英阿战争挥之不去的印象。这一景象被伊丽莎白·巴特勒于1879定格在了一幅名为《一支军队的残兵败将(Remnants of an Army)》的画卷上(如图),这张图可以说十分惨淡。
那场战争耗费了1500万英镑,这在今天相当于500亿英镑(约合800亿美元),4万人殒命、5万头骆驼死亡。这与当今的争端相比还算是少的了,因为现在美国每年要在阿富汗耗掉超过1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