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面临数码化阅读冲击的纸质书消费市场里,消费意识的取向将让书籍的面貌显现不理智或雷同的一面。阅读行为的发展与书籍的发展是同步并行,互相影响。书籍与人之间的密切互动所产生的信息传递和感官体现,都可让我们感受书籍的个性存在。如何根据惯性阅读行为给予书籍设计的逆思考,将是纸质书走出个性缺乏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书籍设计 阅读行为 书籍形态
书籍的形态随着社会形态、审美改变和艺术流派等的综合影响,自身有着结合功能性的微妙变迁。伴随着装帧工艺的改进和纸材印刷的革新,促使书籍形态呈现多样化的改变。以中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为例,由一开始厚重的简策,到收纳方便的卷轴和册页,都无疑悄然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阅读习惯。作为当今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查阅方便的纸质书给予了知识的物性载体和继承性。
在当今信息数码化的年代,人们查阅资讯已经可以随处可得,携带随行式的电子书和平板电脑也受到了年轻一族的喜爱,但纸质书以其特有的工艺与书卷味使其在书籍消费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暂且稳固。人们之所以还钟情于纸质书,除了纸质书有收藏知识的功能,更因为纸质书所带来的视、触、听、嗅、味“五感”的感官體验是电子书所不能媲美的。书籍与人在阅读时间中所形成的互动也通过“五感”分别产生了大众和个体特殊的效应。书籍从可卷可折到翻页都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纵观中国古代造书,为了减轻书籍重量和减少书籍存放的空间,古人从材料和工艺上改善了阅读生活的品质,书籍变得越来越轻巧,并从造价上尽量满足大众百姓的需求,让知识更为普及传播。
一、书籍设计与阅读行为的关系
书籍形态的改变和人们的阅读行为都在相互之间彼此影响,书籍即为人类服务,也可以改变阅读的行为习惯。未知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都是爱书之人翻阅纸质书的钟爱之处。人与书之间的交互不仅是传达和吸收信息,更是以一种对话模式,一种集合肢体语言和心理感知的对话模式进行交流。不仅人的行为可以令相对静止的书籍活动起来,而书籍凭借本身无限的可能性也改变着读者的惯性阅读。
如今书籍设计是集“装帧设计”、“编辑设计”和“编排设计”整合式而三位于一体,书籍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书封和装帧的单调处理。纵观书籍消费市场现有的书籍形态,普遍中略为大同小异,每本书的差异大多只是书籍细节、纸材质感的改变而已,书籍设计的共性过于普通往往会陷入模式的框架之中,书籍的个性也无法得到张扬。书籍设计在针对书籍信息和书籍形态同时,我们是否思考书籍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微妙影响。如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师韩济平教授所说的“书里没有的东西,书是希望它能到书里来的;书里已有的东西,书是期待着它改变的”。在面对书籍设计逐步陷入共性的窘境时,我们可以从改变之中进行逆向思考,既然书籍设计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我们也可以从惯性存在的阅读行为中去寻找书籍的新变化。
二、根据阅读行为逆思考的启示
“书面的阅读行为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习惯于以肘部为轴不停地翻页,循序渐进由上至下阅读”。根据人类思维常表现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具有时间线性的逻辑行为,使得人们经验性地产生用“从上向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和“从外到里”的心理模型来表达结构。固有的经验性会变成惯性,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已经变成模式化的形态范本,书籍形态富有空间变换的特点逐渐被读者的惯性阅读行为牵制。即使简单的一扇门有往外拉有往内推,有往左、往右开启,甚至可卷,可旋转。这些方式可以根据实地的布局而改变开启。只要是可行的状态方式,都可以在事物中灵活地进行运用。“逆向思维是与人们习惯性的正向思维模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它对于冲破传统思维束缚、克服思维定势有着极好的效用”面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设计师们可否从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状况中找到突破口逆向思考书籍的设计呢?本文针对书面阅读行为做出以下若干关于设计书籍的逆思考:
(一)、开本设定
开本指书籍页面大小的不同规格。我们常见的图书开本均为16开以下的,据来自书籍消费市场的观察,不超过16开的书籍较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各大书店更普遍的图书开本为32开,规格较小的书籍更利于读者存放和携带,在鼓励阅读和纸张环保的时代来说,中型本的书籍更受社会大众的欢迎。为了成本和发行量的需求,纵观书籍市场的开本都比较单一。开本的选择是书籍内容与用途最直接的体现,但信息的输出只能呈现在一个开本里面吗?是否小型本、中型本和大型本的规格可以相互结合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呢?
台湾著名平面设计师聂永真在为自己的作品集《RE-没有代表作》设计大陆简体版时,根据书中所呈现的4个部分的不同内容(包括草稿、图册、文章感悟和海报),分别设定了4种开本和相应不同的纸材以层次叠加融合成为一本书,这种以开本作为书籍信息的分类,可使读者更能清晰明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以个体的开本呈现让读者快速地进行阅读的同时,在触摸的感官上得到多层次的空间趣味。受此书多种开本结合的书籍设计启示,本文作者的书籍设计《广记高点》结合递增式的开本方式,即可为10栋高楼做出明显的视觉分类,又能以不断拉长的页面横度体现广州建筑高度记录的不断升高。
(二)、翻页行为
捧起一本书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从封面、环衬、到扉页再到内文,随着书页的一页页翻动,此间产生了时间的流动,也在读者视线的注视下,书不断变换着空间关系。纸质书相对于电子书所拥有的优势也在于读者可以触摸到书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鉴于当代书籍的固有形态与装帧,读者都习惯了由左到右(外文书或港台书为“由右到左”)的次序翻阅。对于书籍这个具有想象性的空间本体来说,是否其它结构的翻页路线也可以呈现出书籍的时空关系呢?
刚古纸行北京公司设计的五周年纪念册为了表现蝙蝠主题所寓意的“五蝠捧寿”,设计师打破了由左至右翻阅的惯例,以往内翻阅后越小的装帧形式,顺应纸张特性去考究与印刷、后期工艺的结合,呈现出书籍如同宝盒开启般的层层精致。书籍的内部空间是自由的,单向的“行走”无疑不会迷路,但合理的多向“行走”导向也是更可充分利用书籍空间制造惊喜和乐趣。 (三)、观看视线
正常形态的页面在阅读时无非是眼球以左右上下的运行轨迹来获取版面信息。读者通常会寻找一个页面的切入点,去找到他们熟悉、能够理解的信息,设计师需要利用人类这种“本能过程”,用元素符号、色彩和动态吸引读者的目光得到重点信息。成功的建筑在于实用的优胜点上还能给予我们多角度的视觉观赏,书籍版面也应当犹如建筑一样提供我们多角度的观看视线。
少儿读本《逛了一圈》为例,作者在黑白两色之间运用了巧妙的矛盾空间的设计让孩子的想象在视觉转换之间产生了无尽的延展,图文正反双显,一书正反双式,观看角度可以得到了双重的乐趣。
(四)、書脊与书口
鉴于现代书籍的翻阅形式,书脊与书口在书籍的结构中是相对存在的。书脊作为书籍保护和书籍查阅中有着书籍“小舞台”的作用,书口在近年来也作为读者翻动的小平台给予可发挥的设计空间。我们都有这种体验,一手拿着书脊,一手翻阅书口的页面。这种相对的位置是否必然,是读者们都习以为常,还是可以在不改变翻阅的动作下给予两者位置的变换?
画册《施本铭一众生相》的装帧方式灵感来自于宣纸的折叠存放形态,通过柔软的纸材将一本常见形态的书籍经过折叠后呈现出新形态,书脊与书口也从惯例的相对变成同居一侧,却不增加翻阅的不便性。
(五)、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
我们在书店总会有这种习惯,即使是同一本书我们也会挑里面最无损坏的作为最后的消费选择。随着纸张材料的日渐精良和印刷工艺的提高,读者对于书籍的触感、观感和听觉要求也要得到综合性的满足,舒适度和书香味是即书籍内容之后更能吸引读者的感官需求。书籍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是设计师给予书籍创意的载体,而书籍设计的创意也来源于书籍的本身内涵和风格体现。在读者被当今优良的纸张材料和印刷工艺宠坏感官的同时,书籍主题和风格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显现出来?
设计作品集《gmall studios》有别于我们的惯性感官体现,这本收集小型设计工作室作品的书籍书口在工艺制作上没有采取一般整齐利落的裁切方式,而是故意制作成毛边的粗糙效果。在读者翻阅的过程,页面剥落的白色屑屑会在翻动的过程中飘动在空气中,在微妙的凹凸的触感中感受犹如小型设计工作室般集聚的威力。
设计师们都努力改菩着读者的阅读气氛和舒适度,但无疑合适的设计选择才可更加显现书籍内涵与风格。视觉与工艺的传递更要符合信息所体现的精神。
三、逆思考应避免的误区
万物皆有正反两面,这两面往往伴随情境和现实应运而生。标新立异而不融合实体那只是本末倒置。“阅读行为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创造发明而产生的”,书籍本身也是多变的物体,从而阅读行为也可有多样化。根据阅读行为的逆思考是针对所设计个体书籍而言的,具有个性对应的特点,或许某种设计赋予此书顿然显得天衣无缝,但可能应用在别的书籍上来得牵强失实。我们要细心估量读者与书籍之间互动理解的上限,尽量给予读者新鲜感的同时,也不会增加阅读时的无序感和疲劳感。在书籍设计中要学会选择,面对书籍形态的多种可能,我们要善于大胆想象,小心选择,形式和书籍内容的完美匹配才是我们书籍设计中不可忘却的原则之一。
正当有一天我们不讶异捧在手心的书籍已是不同寻常,在翻页和阅读的同时,独具匠心的视觉元素和感官的刺激正在微调我们的阅读行为,从而达到对于书籍信息的独特获取,形态合理变化的理性与读者行为的感性相融合,相宜的设计逆思考是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前进动力。
关键词:书籍设计 阅读行为 书籍形态
书籍的形态随着社会形态、审美改变和艺术流派等的综合影响,自身有着结合功能性的微妙变迁。伴随着装帧工艺的改进和纸材印刷的革新,促使书籍形态呈现多样化的改变。以中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为例,由一开始厚重的简策,到收纳方便的卷轴和册页,都无疑悄然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阅读习惯。作为当今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查阅方便的纸质书给予了知识的物性载体和继承性。
在当今信息数码化的年代,人们查阅资讯已经可以随处可得,携带随行式的电子书和平板电脑也受到了年轻一族的喜爱,但纸质书以其特有的工艺与书卷味使其在书籍消费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暂且稳固。人们之所以还钟情于纸质书,除了纸质书有收藏知识的功能,更因为纸质书所带来的视、触、听、嗅、味“五感”的感官體验是电子书所不能媲美的。书籍与人在阅读时间中所形成的互动也通过“五感”分别产生了大众和个体特殊的效应。书籍从可卷可折到翻页都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纵观中国古代造书,为了减轻书籍重量和减少书籍存放的空间,古人从材料和工艺上改善了阅读生活的品质,书籍变得越来越轻巧,并从造价上尽量满足大众百姓的需求,让知识更为普及传播。
一、书籍设计与阅读行为的关系
书籍形态的改变和人们的阅读行为都在相互之间彼此影响,书籍即为人类服务,也可以改变阅读的行为习惯。未知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都是爱书之人翻阅纸质书的钟爱之处。人与书之间的交互不仅是传达和吸收信息,更是以一种对话模式,一种集合肢体语言和心理感知的对话模式进行交流。不仅人的行为可以令相对静止的书籍活动起来,而书籍凭借本身无限的可能性也改变着读者的惯性阅读。
如今书籍设计是集“装帧设计”、“编辑设计”和“编排设计”整合式而三位于一体,书籍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书封和装帧的单调处理。纵观书籍消费市场现有的书籍形态,普遍中略为大同小异,每本书的差异大多只是书籍细节、纸材质感的改变而已,书籍设计的共性过于普通往往会陷入模式的框架之中,书籍的个性也无法得到张扬。书籍设计在针对书籍信息和书籍形态同时,我们是否思考书籍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微妙影响。如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师韩济平教授所说的“书里没有的东西,书是希望它能到书里来的;书里已有的东西,书是期待着它改变的”。在面对书籍设计逐步陷入共性的窘境时,我们可以从改变之中进行逆向思考,既然书籍设计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我们也可以从惯性存在的阅读行为中去寻找书籍的新变化。
二、根据阅读行为逆思考的启示
“书面的阅读行为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习惯于以肘部为轴不停地翻页,循序渐进由上至下阅读”。根据人类思维常表现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具有时间线性的逻辑行为,使得人们经验性地产生用“从上向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和“从外到里”的心理模型来表达结构。固有的经验性会变成惯性,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已经变成模式化的形态范本,书籍形态富有空间变换的特点逐渐被读者的惯性阅读行为牵制。即使简单的一扇门有往外拉有往内推,有往左、往右开启,甚至可卷,可旋转。这些方式可以根据实地的布局而改变开启。只要是可行的状态方式,都可以在事物中灵活地进行运用。“逆向思维是与人们习惯性的正向思维模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它对于冲破传统思维束缚、克服思维定势有着极好的效用”面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设计师们可否从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状况中找到突破口逆向思考书籍的设计呢?本文针对书面阅读行为做出以下若干关于设计书籍的逆思考:
(一)、开本设定
开本指书籍页面大小的不同规格。我们常见的图书开本均为16开以下的,据来自书籍消费市场的观察,不超过16开的书籍较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各大书店更普遍的图书开本为32开,规格较小的书籍更利于读者存放和携带,在鼓励阅读和纸张环保的时代来说,中型本的书籍更受社会大众的欢迎。为了成本和发行量的需求,纵观书籍市场的开本都比较单一。开本的选择是书籍内容与用途最直接的体现,但信息的输出只能呈现在一个开本里面吗?是否小型本、中型本和大型本的规格可以相互结合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呢?
台湾著名平面设计师聂永真在为自己的作品集《RE-没有代表作》设计大陆简体版时,根据书中所呈现的4个部分的不同内容(包括草稿、图册、文章感悟和海报),分别设定了4种开本和相应不同的纸材以层次叠加融合成为一本书,这种以开本作为书籍信息的分类,可使读者更能清晰明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以个体的开本呈现让读者快速地进行阅读的同时,在触摸的感官上得到多层次的空间趣味。受此书多种开本结合的书籍设计启示,本文作者的书籍设计《广记高点》结合递增式的开本方式,即可为10栋高楼做出明显的视觉分类,又能以不断拉长的页面横度体现广州建筑高度记录的不断升高。
(二)、翻页行为
捧起一本书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从封面、环衬、到扉页再到内文,随着书页的一页页翻动,此间产生了时间的流动,也在读者视线的注视下,书不断变换着空间关系。纸质书相对于电子书所拥有的优势也在于读者可以触摸到书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鉴于当代书籍的固有形态与装帧,读者都习惯了由左到右(外文书或港台书为“由右到左”)的次序翻阅。对于书籍这个具有想象性的空间本体来说,是否其它结构的翻页路线也可以呈现出书籍的时空关系呢?
刚古纸行北京公司设计的五周年纪念册为了表现蝙蝠主题所寓意的“五蝠捧寿”,设计师打破了由左至右翻阅的惯例,以往内翻阅后越小的装帧形式,顺应纸张特性去考究与印刷、后期工艺的结合,呈现出书籍如同宝盒开启般的层层精致。书籍的内部空间是自由的,单向的“行走”无疑不会迷路,但合理的多向“行走”导向也是更可充分利用书籍空间制造惊喜和乐趣。 (三)、观看视线
正常形态的页面在阅读时无非是眼球以左右上下的运行轨迹来获取版面信息。读者通常会寻找一个页面的切入点,去找到他们熟悉、能够理解的信息,设计师需要利用人类这种“本能过程”,用元素符号、色彩和动态吸引读者的目光得到重点信息。成功的建筑在于实用的优胜点上还能给予我们多角度的视觉观赏,书籍版面也应当犹如建筑一样提供我们多角度的观看视线。
少儿读本《逛了一圈》为例,作者在黑白两色之间运用了巧妙的矛盾空间的设计让孩子的想象在视觉转换之间产生了无尽的延展,图文正反双显,一书正反双式,观看角度可以得到了双重的乐趣。
(四)、書脊与书口
鉴于现代书籍的翻阅形式,书脊与书口在书籍的结构中是相对存在的。书脊作为书籍保护和书籍查阅中有着书籍“小舞台”的作用,书口在近年来也作为读者翻动的小平台给予可发挥的设计空间。我们都有这种体验,一手拿着书脊,一手翻阅书口的页面。这种相对的位置是否必然,是读者们都习以为常,还是可以在不改变翻阅的动作下给予两者位置的变换?
画册《施本铭一众生相》的装帧方式灵感来自于宣纸的折叠存放形态,通过柔软的纸材将一本常见形态的书籍经过折叠后呈现出新形态,书脊与书口也从惯例的相对变成同居一侧,却不增加翻阅的不便性。
(五)、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
我们在书店总会有这种习惯,即使是同一本书我们也会挑里面最无损坏的作为最后的消费选择。随着纸张材料的日渐精良和印刷工艺的提高,读者对于书籍的触感、观感和听觉要求也要得到综合性的满足,舒适度和书香味是即书籍内容之后更能吸引读者的感官需求。书籍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是设计师给予书籍创意的载体,而书籍设计的创意也来源于书籍的本身内涵和风格体现。在读者被当今优良的纸张材料和印刷工艺宠坏感官的同时,书籍主题和风格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显现出来?
设计作品集《gmall studios》有别于我们的惯性感官体现,这本收集小型设计工作室作品的书籍书口在工艺制作上没有采取一般整齐利落的裁切方式,而是故意制作成毛边的粗糙效果。在读者翻阅的过程,页面剥落的白色屑屑会在翻动的过程中飘动在空气中,在微妙的凹凸的触感中感受犹如小型设计工作室般集聚的威力。
设计师们都努力改菩着读者的阅读气氛和舒适度,但无疑合适的设计选择才可更加显现书籍内涵与风格。视觉与工艺的传递更要符合信息所体现的精神。
三、逆思考应避免的误区
万物皆有正反两面,这两面往往伴随情境和现实应运而生。标新立异而不融合实体那只是本末倒置。“阅读行为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创造发明而产生的”,书籍本身也是多变的物体,从而阅读行为也可有多样化。根据阅读行为的逆思考是针对所设计个体书籍而言的,具有个性对应的特点,或许某种设计赋予此书顿然显得天衣无缝,但可能应用在别的书籍上来得牵强失实。我们要细心估量读者与书籍之间互动理解的上限,尽量给予读者新鲜感的同时,也不会增加阅读时的无序感和疲劳感。在书籍设计中要学会选择,面对书籍形态的多种可能,我们要善于大胆想象,小心选择,形式和书籍内容的完美匹配才是我们书籍设计中不可忘却的原则之一。
正当有一天我们不讶异捧在手心的书籍已是不同寻常,在翻页和阅读的同时,独具匠心的视觉元素和感官的刺激正在微调我们的阅读行为,从而达到对于书籍信息的独特获取,形态合理变化的理性与读者行为的感性相融合,相宜的设计逆思考是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