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C1q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jitianya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补体1q(C1q)水平,评估C1q与AIS患者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和TIA患者再发卒中风险的关系,探讨C1q预测、区分AIS和TIA的临床价值。

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的AIS患者65例、TIA患者61例和健康对照者66名,检测血清C1q水平,同时分析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葡萄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计算AIS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TIA患者的卒中风险评估简单评分3-I(ABCD3-I),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清C1q与NIHSS、ABCD3-I评分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1q对AIS和TIA的预测、区分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C1q:175.50(164.00~196.50)mg/L,TG:0.91(0.71~1.19)mmol/L,HDL-C:(1.43±0.23)mmol/L]比较,AIS、TIA组的血清C1q[AIS:199.00(180.00~218.00)mg/L,TIA:184.00(174.50~202.75)mg/L]、TG[AIS:1.36(0.91~2.00)mmol/L,TIA:1.31(0.90~2.01)mmol/L]水平均较高(P均<0.05),而HDL-C[AIS:(1.08±0.41)mmol/L,TIA:(1.08±0.42)mmol/L]水平均较低(P均<0.001);且AIS组的血清C1q、hs-CRP[AIS:4.10(2.15~15.05)mg/L;TIA:1.40(0.63~3.88)mg/L]、IL-6[AIS:10.88(7.21~32.96)ng/L;TIA:7.07(6.18~9.82)ng/L]、PCT[AIS:0.06(0.04~0.11)μg/L;TIA:0.20(0.20~0.04)μg/L]水平均显著高于TIA组(P均<0.05)。重型AIS组(NIHSS≥6)血清C1q[AIS:203.00(183.25~219.75)mg/L,TIA:181.00(1666.50~206.00)mg/L]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组(NIHSS<6)(P=0.031);高危TIA组(ABCD3-I>3)血清C1q[AIS:197.00(180.00~219.00)mg/L;TIA:182.00(167.50~195.50)mg/L]水平也显著高于低危组(ABCD3-I≤3)(P=0.018)。在校正年龄、性别、其他血脂和血糖参数的影响后,AIS患者的血清C1q仍与TC(β=0.524,P=0.078)、TG(β=0.439,P=0.017)水平及NIHSS(β=0.372,P=0.039)评分独立相关(校正R2=0.704);TIA患者的血清C1q与TG(β=0.535,P<0.001)水平及ABCD3-I(β=0.406,P<0.001)评分独立相关(校正R2=0.505);血清C1q水平的升高与AIS(OR=1.035,95%CI1.014~1.056,P=0.001)、TIA(OR=1.023,95%CI1.003~1.044,P=0.025)的发生相关,亦有助于区分AIS和TIA(OR=1.013,95%CI1.000~1.026,P=0.049)。

结论

AIS和TIA患者血清C1q水平升高,且AIS患者变化更为明显。血清C1q与AIS患者NIHSS评分、TIA患者ABCD3-I评分独立相关,可望成为预测、区分AIS和TIA发生的新的风险指标。

其他文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并发症以狼疮性肾炎、神经精神狼疮、SLE相关心血管事件为主,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早期诊断对判断SLE严重程度、评估疾病活动度、预测疾病进展、监测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以往在SLE患者血清中发现的SLE自身抗体及近年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尿路上皮癌的病理浸润程度及复发转移等的关系,探讨CTC检测在膀胱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142例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病例组,按肿瘤浸润程度将膀胱癌组分为非肌层浸润组(49例)和肌层浸润组(93例)。另选取同期入院的52例泌尿系统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良性组以及56例非泌尿系统疾病非肿瘤患者作
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金标准,然而确诊患者的核酸检测阳性率较低。如何提高核酸检测的检出率是临床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挑战。对新型冠状病毒生物学特征的揭示将提升对其病程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选择正确的临床标本送检,而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1~4四个亚类,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由于IgG亚类重链铰链区氨基酸序列不同,导致每个IgG亚类的功能特征不同,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也不同。已有证据显示IgG亚类分析在IgG4相关性疾病、抗体缺陷病等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加快IgG亚类检测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关注IgG亚类检测与临床应用,将有助于
目的开展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全基因组测序,揭示CRKP院内耐药基因流行状态,指导医院感染防控的开展。方法收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临床分离的CRKP,用VITEK-2 Compact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筛选出的CRKP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全基因组测序,SPAdes-2.0序列拼接,采用cgMLST分型法,分析提取核心基因
目的探讨QuantiFERON-TB Gold Plus(QFT-Plus)在鉴别活动性结核病(ATB)与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中的潜在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4至11月,使用QFT-Plus对西安市某结核定点医院108名健康志愿者及30例确诊ATB患者进行检测,分组并分析临床特征。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QFT-Plus新添加抗原体外刺激IFN-γ释放水平(TB2-TB1)与ATB患者
目的了解引起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干扰因素,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病原体感染及相关慢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共71份,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抗体,其中包括6例2019-nCoV肺炎确诊患者,5例A型流感病毒IgM阳性患者
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影响HBV感染的进程和结局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宿主两个方面。在不断挖掘HBV感染经典诊断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新的临床意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的指标如乙型肝炎病毒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等的应用价值与前景。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组学的理念关注HBV感染,并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
持续监测重庆市某医院治愈患者出院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及抗体(IgM与IgG总抗体)的检测情况,发现5例核酸"复阳"现象,5例患者抗体均呈阳性,且有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复阳"可能与以下3种因素有关:(1)儿童无症状感染者粪便排毒时间较长;(2)各种原因导致出院检测时出现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假阴性";(3)患者体内病毒清除并不完全,而出院标准不够保守。分析"复阳"现象可能的原因,探讨其有无传染性,有助于揭
自身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自身抗体检测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由多学科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专家共同制订了《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内容涵盖风湿免疫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皮肤病的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学推荐,可作为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