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彪炳史册的烹饪技艺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其产生与形成,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有关,还和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更受一年四季时节变化的影响。因此,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多与饮食相关。小暑时节,我们在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溯源追远,用舌尖去体味。
“伏羊节”是徐州人在小暑时节的重要民俗节日,其发端可上溯至5000年前彭祖时期的食羊传统。彭祖,原名彭铿,因擅长烹饪雉羹,深受帝尧赏识,受封于彭城(今徐州),成为大彭国的始祖。其母是生长于大漠的丁零族人,喜食羊,彭祖因此创制名菜“羊方藏鱼”,这道菜距今已有4300余年的历史,堪称“中华第一名馔”。彭祖被尊为“烹饪鼻祖”,徐州则成为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享有“中华食都”之赞誉。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彭城人的食羊传统,在东南西北中地域文化交融的特殊影响下,从最初的民间传统发展成为今日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并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徐州又称“中国伏羊美食之乡”。
小暑开始,伏羊节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此时的徐州街头巷尾,从星级饭店到街头羊肉馆,都密密匝匝地坐满了食客,店外空地上搭起的彩條棚下,也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人们坐在桌子旁,一边欣赏着民俗表演,一边喝着冰镇啤酒,大快朵颐,畅快十足。羊肉的诱人香气,引我们走进一家羊肉馆,店内有专门的“伏羊菜系”。热气腾腾的羊汤,味道香醇,汁厚不腻,加上徐州特有的精制辣椒油,佐以米醋和香菜,令人食欲大振。“以前吃伏羊主要是在中晚餐,而今的徐州人,早饭也要吃伏羊,平时店内生意就很好,小暑一到,根本忙不过来!”店老板笑呵呵地说。
相传,活了880岁的彭祖,还是养生学鼻祖,他将养生与饮食相结合,创造出药膳和食疗。《庄子》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屈原的《楚辞·天问》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求长?”意思是他善于食疗,所以寿元悠长。道家更把他奉为先驱,许多道家典籍都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
而今徐州的饮食亦秉承大彭古风,从制作考究、色香俱全的名馔佳肴到名目繁多、别具一格的传统风味小吃,均崇尚天然、注重食疗,诸如彭祖养生宴、汉宫御宴、太极素宴等。据彭祖养生文化研究人员介绍,伏天吃羊这种食俗,除了与节气变化、与民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更暗合着“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观念。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姜蒜等热性作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从而排除体内毒素。“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伏天挥汗吃伏羊,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饕餮,更是健康养生的至尊体验。
“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不仅是中国烹饪文化发源地,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也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汉人、汉族等是因中国的400年汉王朝而得名。最能体现两汉文化精髓的“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遗存,奠定了徐州在两汉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日,汉朝文化对徐州的影响随处可见。
走进位于徐州南郊云龙山脚下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千余块高大宽阔的汉画像石精品,以在墓葬中的位置复原于馆内,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汉画像石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西汉社会风情、贵族生活、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其数量和艺术价值在全国均首屈一指,可谓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画像石中有不少与美食宴饮相关,在铜山洪楼祠堂出土的《迎宾宴饮图》中,迎宾、拜谒、宴饮等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可看出汉代饮食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先秦时代的单纯性满足于生存的“饱”,而是要吃出“滋味”,饮食已转向美食。我们注意到食物中有两条羊腿,还有烧烤的羊肉串,可见徐州人自古对羊肉情有独钟。
徐州汉画像石皆出土自古汉墓,在徐州汉代十八陵中,狮子山是挖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楚王陵墓。挖空山体而建的陵墓,从外面看只是一座绿树葱蓊的低山,走进墓道才觉出它的宏伟。空旷的前庭,有三层楼的深度,墓道笔直平坦,两个人并排走也不会碰臂,石壁上少有刀斧的糙痕,看上去很是精致。墓道两旁是对称的耳室,几步远就有一对,可以想象当年陪葬品的丰厚,发掘时出土的文物照片,挂在耳室的墙壁上,在灯光下流溢着古朴,穿越着沧桑。
小暑这天的徐州,热得厉害,而楚王墓里却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散发着好似木材的丝丝馨香。在主墓中,粉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据导游介绍,主墓东侧的陪葬墓,是一处侍奉楚王饮食的近臣墓,其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可见汉朝时期,已形成完善的机制,专门有人负责宫廷膳食。而已出土的“厨夫俑”,衣着装束几乎与当今的厨师相似。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水浒传》中,一首北宋山歌传唱着楚汉军队在徐州西北郊九里山的一场鏖战。现在九里山上还留有项羽兵败而逃的白云洞和樊哙指挥汉军的磨旗石。驻足山前,耳畔似乎还激荡回旋着两军的嘶鸣呐喊声。
徐州人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而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宋人陈无已也说:“彭城之地,兵家为攻守要地”;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评价:“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朱德元帅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的确,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扼齐鲁、南屏江淮的徐州,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争,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楚汉刘项争霸,西汉七国之乱,三国曹操大战陶谦、吕布,民国蒋、冯、阎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徐州会战,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民谣道:“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如今,九里山古战场遗址、户部山项羽戏马台、道台御门和老东门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部、凤凰山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及纪念馆等战争遗存,都已成为徐州军事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名片。
硝烟远去,徐州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的地位在当代仍凸显,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而过,公路网四通八达,有“徐州通,则全国通”的定论。
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徐州饮食发展的辉煌,川、鲁、粤、湘、淮扬等主力菜系南北口味在这里交融,也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背后的内涵。饣它(shá)汤、霸王别姬、纪妃伴龙颜、帝王粥、沛县狗肉、东坡回赠肉……在徐州,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同时,在这块浸染着英雄血迹、燃烧着英雄精神的土地上,一幕幕战争史实,造就了徐州人敢作敢为之风和粗犷豪爽之气。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喜食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足可彰显徐州人的一番精神气概。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苍茫暮色中,驱车高速上,心吟古词,回首徐州,仿佛穿透历史的猎猎风云,依然默默挺立。
“伏羊节”是徐州人在小暑时节的重要民俗节日,其发端可上溯至5000年前彭祖时期的食羊传统。彭祖,原名彭铿,因擅长烹饪雉羹,深受帝尧赏识,受封于彭城(今徐州),成为大彭国的始祖。其母是生长于大漠的丁零族人,喜食羊,彭祖因此创制名菜“羊方藏鱼”,这道菜距今已有4300余年的历史,堪称“中华第一名馔”。彭祖被尊为“烹饪鼻祖”,徐州则成为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享有“中华食都”之赞誉。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彭城人的食羊传统,在东南西北中地域文化交融的特殊影响下,从最初的民间传统发展成为今日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并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徐州又称“中国伏羊美食之乡”。
小暑开始,伏羊节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此时的徐州街头巷尾,从星级饭店到街头羊肉馆,都密密匝匝地坐满了食客,店外空地上搭起的彩條棚下,也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人们坐在桌子旁,一边欣赏着民俗表演,一边喝着冰镇啤酒,大快朵颐,畅快十足。羊肉的诱人香气,引我们走进一家羊肉馆,店内有专门的“伏羊菜系”。热气腾腾的羊汤,味道香醇,汁厚不腻,加上徐州特有的精制辣椒油,佐以米醋和香菜,令人食欲大振。“以前吃伏羊主要是在中晚餐,而今的徐州人,早饭也要吃伏羊,平时店内生意就很好,小暑一到,根本忙不过来!”店老板笑呵呵地说。
相传,活了880岁的彭祖,还是养生学鼻祖,他将养生与饮食相结合,创造出药膳和食疗。《庄子》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屈原的《楚辞·天问》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求长?”意思是他善于食疗,所以寿元悠长。道家更把他奉为先驱,许多道家典籍都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
而今徐州的饮食亦秉承大彭古风,从制作考究、色香俱全的名馔佳肴到名目繁多、别具一格的传统风味小吃,均崇尚天然、注重食疗,诸如彭祖养生宴、汉宫御宴、太极素宴等。据彭祖养生文化研究人员介绍,伏天吃羊这种食俗,除了与节气变化、与民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更暗合着“天人合一”的质朴养生观念。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姜蒜等热性作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从而排除体内毒素。“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伏天挥汗吃伏羊,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饕餮,更是健康养生的至尊体验。
两汉遗风流韵
“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不仅是中国烹饪文化发源地,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也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汉人、汉族等是因中国的400年汉王朝而得名。最能体现两汉文化精髓的“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遗存,奠定了徐州在两汉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日,汉朝文化对徐州的影响随处可见。
走进位于徐州南郊云龙山脚下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千余块高大宽阔的汉画像石精品,以在墓葬中的位置复原于馆内,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汉画像石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西汉社会风情、贵族生活、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其数量和艺术价值在全国均首屈一指,可谓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画像石中有不少与美食宴饮相关,在铜山洪楼祠堂出土的《迎宾宴饮图》中,迎宾、拜谒、宴饮等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可看出汉代饮食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先秦时代的单纯性满足于生存的“饱”,而是要吃出“滋味”,饮食已转向美食。我们注意到食物中有两条羊腿,还有烧烤的羊肉串,可见徐州人自古对羊肉情有独钟。
徐州汉画像石皆出土自古汉墓,在徐州汉代十八陵中,狮子山是挖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楚王陵墓。挖空山体而建的陵墓,从外面看只是一座绿树葱蓊的低山,走进墓道才觉出它的宏伟。空旷的前庭,有三层楼的深度,墓道笔直平坦,两个人并排走也不会碰臂,石壁上少有刀斧的糙痕,看上去很是精致。墓道两旁是对称的耳室,几步远就有一对,可以想象当年陪葬品的丰厚,发掘时出土的文物照片,挂在耳室的墙壁上,在灯光下流溢着古朴,穿越着沧桑。
小暑这天的徐州,热得厉害,而楚王墓里却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散发着好似木材的丝丝馨香。在主墓中,粉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据导游介绍,主墓东侧的陪葬墓,是一处侍奉楚王饮食的近臣墓,其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可见汉朝时期,已形成完善的机制,专门有人负责宫廷膳食。而已出土的“厨夫俑”,衣着装束几乎与当今的厨师相似。
千古龙飞帝王乡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水浒传》中,一首北宋山歌传唱着楚汉军队在徐州西北郊九里山的一场鏖战。现在九里山上还留有项羽兵败而逃的白云洞和樊哙指挥汉军的磨旗石。驻足山前,耳畔似乎还激荡回旋着两军的嘶鸣呐喊声。
徐州人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而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宋人陈无已也说:“彭城之地,兵家为攻守要地”;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评价:“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朱德元帅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的确,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扼齐鲁、南屏江淮的徐州,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争,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楚汉刘项争霸,西汉七国之乱,三国曹操大战陶谦、吕布,民国蒋、冯、阎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徐州会战,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民谣道:“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如今,九里山古战场遗址、户部山项羽戏马台、道台御门和老东门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部、凤凰山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及纪念馆等战争遗存,都已成为徐州军事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名片。
硝烟远去,徐州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的地位在当代仍凸显,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而过,公路网四通八达,有“徐州通,则全国通”的定论。
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徐州饮食发展的辉煌,川、鲁、粤、湘、淮扬等主力菜系南北口味在这里交融,也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背后的内涵。饣它(shá)汤、霸王别姬、纪妃伴龙颜、帝王粥、沛县狗肉、东坡回赠肉……在徐州,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同时,在这块浸染着英雄血迹、燃烧着英雄精神的土地上,一幕幕战争史实,造就了徐州人敢作敢为之风和粗犷豪爽之气。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喜食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足可彰显徐州人的一番精神气概。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苍茫暮色中,驱车高速上,心吟古词,回首徐州,仿佛穿透历史的猎猎风云,依然默默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