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能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又能学好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课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学要树守“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活动;调查;教学探讨
1前言
新世纪教育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也因此而备受关注。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均存在着弊端,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突破口,以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为内容。为了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同时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被研究者为浙江省虹桥九小六年级5个班级的普通学生,共300人。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40人。
2.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常规数据统计方法。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对目前体育新课程改革中问题的认识与态度。
3.1.1小学生的体育认识与态度。本次研究发现,小学生对体育课有了较深的认识:89.5%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纪律在体育课中重要;对“在体育课中应增加体育理论常识课的比重”这一观点,74.7%的学生不同意。
3.1.2对于体育考核的认识与态度。小学生对体育课原有的考评制度存在质疑。如对“以身体素质评定体育成绩很合理”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24.4%。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态度、考勤应纳入考核内容。部分学生认为动作技术评定应纳入体育考核内容。
随着“减负”的日益深入,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了。但由于处于考试的压力下,他们的课余时间同样不敢放松。56.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课余时间不够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很多同学对目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目前的场地器材缺乏,硬件不够,制约了体育课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3.2小学生的锻炼习惯与实践。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每周进行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并且认为即使不考勤,也会坚持上体育课。71.7%的学生认为以后会坚持锻炼身体,说明当代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所增强。
对于“你愿意出早操”这一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达24.8%,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出早操。目前的早操形式有以下弊端:①早操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②目前的早操形式对于强身健体这一教育目的意义不大;③早操背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标,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④学生一般在早操前后30分钟内吃早餐,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这此弊端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我认为,早操制度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3.3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绩效。
通过小学生体育课锻炼绩效问卷调查统计表可以看出(表略),大多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有明显提高,但自认为身体素质未得到很大提高,这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有关。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体育一定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4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根据本次研究发现,63%的男生和31.3%的女生最喜欢篮球运动,但篮球教学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安排却很少。这受诸多因素的限制:①受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②受教师素质的限制;③受场地器材的限制;④班级授课制使体育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球类课的教学时数,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增加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条件参与篮球运动。建议学校采用体育课与体育活动中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性别、运动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次上课,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要求,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结论与建议
5.1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5.2适当增加球类课的教学比重,丰富教学内容。
5.3加强对体育考核的改革,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把考勤、学习态度等列入考核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4改革内容单一的早操制度,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早操制度代替原有早操制度。
5.5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5.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李长城.缘何爱体育不爱体育课[J].中国体育报,2001.
(乐清市虹桥镇第九小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活动;调查;教学探讨
1前言
新世纪教育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也因此而备受关注。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均存在着弊端,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突破口,以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为内容。为了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同时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被研究者为浙江省虹桥九小六年级5个班级的普通学生,共300人。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40人。
2.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常规数据统计方法。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对目前体育新课程改革中问题的认识与态度。
3.1.1小学生的体育认识与态度。本次研究发现,小学生对体育课有了较深的认识:89.5%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纪律在体育课中重要;对“在体育课中应增加体育理论常识课的比重”这一观点,74.7%的学生不同意。
3.1.2对于体育考核的认识与态度。小学生对体育课原有的考评制度存在质疑。如对“以身体素质评定体育成绩很合理”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24.4%。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态度、考勤应纳入考核内容。部分学生认为动作技术评定应纳入体育考核内容。

随着“减负”的日益深入,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了。但由于处于考试的压力下,他们的课余时间同样不敢放松。56.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课余时间不够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很多同学对目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目前的场地器材缺乏,硬件不够,制约了体育课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3.2小学生的锻炼习惯与实践。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每周进行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并且认为即使不考勤,也会坚持上体育课。71.7%的学生认为以后会坚持锻炼身体,说明当代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所增强。
对于“你愿意出早操”这一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达24.8%,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出早操。目前的早操形式有以下弊端:①早操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②目前的早操形式对于强身健体这一教育目的意义不大;③早操背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标,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④学生一般在早操前后30分钟内吃早餐,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这此弊端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我认为,早操制度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3.3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绩效。
通过小学生体育课锻炼绩效问卷调查统计表可以看出(表略),大多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有明显提高,但自认为身体素质未得到很大提高,这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有关。如果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体育一定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4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根据本次研究发现,63%的男生和31.3%的女生最喜欢篮球运动,但篮球教学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安排却很少。这受诸多因素的限制:①受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②受教师素质的限制;③受场地器材的限制;④班级授课制使体育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球类课的教学时数,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增加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条件参与篮球运动。建议学校采用体育课与体育活动中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性别、运动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次上课,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要求,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结论与建议
5.1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5.2适当增加球类课的教学比重,丰富教学内容。
5.3加强对体育考核的改革,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把考勤、学习态度等列入考核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4改革内容单一的早操制度,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早操制度代替原有早操制度。
5.5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5.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李长城.缘何爱体育不爱体育课[J].中国体育报,2001.
(乐清市虹桥镇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