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生·动课堂”的内涵解读、“生·动课堂”的建构、“生·动课堂”的研究路径三个层面阐述了学校在追寻童年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与校本实践。
【关键词】童年精神;生·动课堂;驿站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7-0042-03
【作者简介】陆燕,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24)校长。
小学课堂是儿童的课堂,是儿童主体精神张扬与成长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潜心研究、精心打造的“生·动课堂”正是这一思想的创新实践。
一、“生·动课堂”的内涵解读
1.“生·动课堂”的核心概念
何谓“生·动课堂”?“生”指生本、生成、生态,核心是学生;“动”指体动、思动、情动。“生·动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就是让师生动体、动思、动情的课堂。中间加上一个点,更加聚焦“生”,更加强调“动”,也更有思想的张力:“生·动课堂”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课堂。
“生·动课堂”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根植于我校的核心价值观——追寻童年精神。童年精神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方式,一种儿童的价值追求,一种儿童的精神哲学,一种儿童的生活状态。纯真澄澈、活泼好动、好奇善思、梦想联翩等,都是童年精神的重要元素。童年精神必须在“生·动课堂”中彰显,只有如此它才会有根;也只有张扬童年精神,“生·动课堂”才会有魂。
2.“生·动课堂”的特质
(1)“生·动课堂”基于学生主体
“生”是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动”是过程和结果,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有价值。课堂上要通过设计一个个有主题、有目的、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生·动课堂”创设多维互动
互动是“生·动课堂”的一个标志——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教材与师生互动、课件与师生互动、网络与师生互动等多维互动方式,通过有序地动、有效地动、和谐地动,让师生一起探讨问题,表达意见,互相帮助,在平等对话和分享交流中共同提高,最终实现互动共长。
(3)“生·动课堂”关注动态生成
新课程改革强调“动态生成”,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生·动课堂”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最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4)“生·动课堂”激扬儿童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只要能抓住孩子的天性,让它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像他们玩耍时那样大方、那样轻松,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5)“生·动课堂”引领深度思维
让学生动起来,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是老师不能讲,一味地让学生表演和展示,而是教师以穿针引线的方式让学生的潜能迸发。这种教学方式的背后,是高超的教学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3.“生·动课堂”的表现形态
我们追求的“生·动课堂”,学生应该是这样的:眼神专注,声音响亮,神采飞扬;动手动脑,敢问敢说,自信满满。教师应该是这样的:敢于放手,善于激励,乐于让学;拥有童心,富有激情,充满智慧。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书声琅琅,笑声阵阵,互动频频;动静有致,趣意盎然,轻松高效。
二、“生·动课堂”的建构
1.基于学生“情动”的课堂10个细节的关注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就是很细小的要点,它看似平常、简单,却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生·动课堂”中,我们关注了10个细节:
①提前1分钟候课,热情与学生打招呼,联络师生感情。
②一节课的第一分钟,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头,迅速吸引住学生。
③改变对学生的称呼,变“同学们”为“孩子们”,会很亲切。
④微笑、微笑再微笑。
⑤适当运用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契合的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打动学生心灵。
⑥教师要充满激情,做一个打火机,用自己的情点燃学生的情。
⑦温馨、富有激励的评价语。
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
⑨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如拍拍肩、握握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⑩用心呵护课堂秩序,尽量用朗朗上口的口令和简洁明了的手势组织教学。这比命令式的“坐好,认真听”管用10倍。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教师在课堂中把握好细节,就能以小见大,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趣,促进“情动”。
2.基于激活学生兴奋点的主题互动
“生·动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强调每一堂课都要有精心设计的主题互动环节。这是“生·动课堂”的聚焦点,是“生·动课堂”的抓手。我们对“主题互动”的基本要求是:互动主题要明确,互动形式要有情趣性,互动内容要有开放性,互动主体要有全员性,互动效果要有生长性,互动时间要有充分性。
主题互动以不同的群体为中心,就能产生出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就有师与生之间、师与小组之间、师与全班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就有生与生之间、生与小组之间、生与全班之间的互动;以小组为中心,就有组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组与全班之间的互动。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二下数学《认识方向》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主题互动环节。第一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猜:小动物的家可能在哪里?这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猜是一种游戏的心态,学生兴趣大增。之后借助音频一个一个出示小动物的方位,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第二步,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小组内每人扮演一个小动物,按提示将图贴到合适方位。除了要完成自己的贴图,还要关注其他同学的贴图是否正确。第三步,请小组成员上台汇报,每人指着图说明自己贴的小动物的方位。第四步,请全班同学判断、评价。这位老师以多维互动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而互动前清晰的目的与要求,也保证了动而有序,动而有思,动而有效。
3.基于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的调动
(1)动漫资源进课堂,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动漫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态,我们把深受学生喜爱的动漫资源引进作文课堂,通过看动漫、说动漫、写动漫,不仅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还解决了写作情趣的问题。我们又把动漫资源引进英语课堂,从经典的和流行的动漫作品中选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运用于学生英语学习中,使课堂中的儿童动得更愉快,更富激情。
(2)民国建筑进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我校坐落在民国使馆区内,校园里也有一栋民国建筑,有一部分学生就住在民国建筑里,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和小公民活动课堂以“我身边的民国建筑”为主题进行系列研究。学生在课内自主地选择研究项目,设计调查问卷,组成研究小组;课外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积极行动起来。鉴于我校学生对民国建筑的深度探究,南京市小学生使用的《金陵文化》教材增补了民国建筑这一课,里面的很多素材取自我校学生的研究成果。
(3)民间体育进课堂,让学生率性地动起来。民间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单易行,特别受学生的喜爱。将民间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奠定了基础。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们选择了花样跳绳、功夫扇、毽球等对场地要求低、器具简单、便于组织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一对一互练、一对多辐射练、组与组分合练。儿童在充分的动中真正享受着“我运动,我快乐”。
(4)家长资源进课堂,让学生真情地动起来。在家长队伍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品德课《妈妈爱我我爱她》一课时,就请妈妈们走进课堂,真情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孩子深受感动。这种孩子与家长的真情互动,教学效果特别好。
(5)数码科技进课堂,让学生富有创意地动起来。学生轻点鼠标,就能用数位板作画,就像在纸上画画一样流畅,要色彩,要线条,鼠标一点就上去了。国画、版画、剪纸、水彩等各种风格的创作,都能尝试。当数码科技走进美术课堂,艺术的美、技术的巧、教育的趣和谐地融在一起,点燃了儿童创意的火花。
可以说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生动课堂的源头活水,拓展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唤醒了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体动、思动、情动,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景象。
三、“生·动课堂”的研究路径
1.研读名师:在观摩中学习
名师在教师成长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挑选了近百节名师课例,让教师在认真观摩的基础上,从中汲取“生·动课堂”的精华,思考其设计意图,分析“动”的内容和形式,评价“动”的效果,在研读中细细品味,在欣赏与借鉴中加以内化。
2.问诊课堂:在问题中反思
我们梳理了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大致体现为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放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舍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设计未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无论是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的,缺乏换位思考。
操作层面:教学模式单一,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少考虑,对探究式的教学不愿尝试,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对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多向交往不够,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课堂教学的研究原地踏步,涛声依旧。
3.课堂围观:在观察中评价
将科研与教研结合,以学科组为主体,以骨干教师为先锋,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提倡教师变听课为观课,采用课堂观察技术,设计观察量表;开展课堂观察,多角度记录课堂事件;分析观察数据,提出改进意见;课堂重构,再次观察……用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研究课堂,打磨课堂,改进教师行为。
4.驿站式研究:在实践中推进
为了让“生·动课堂”的研究有计划、有章法,我们采用了驿站式研究的方式,每学期确立一个研究点,循序渐进向前推进。针对课堂中儿童“动”的时间较少,“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学校开展了“生·动课堂”之小组合作策略的研究。针对课堂中师生对话不充分,“动”的指向不够明确等问题,开展了“生·动课堂”之主题互动研究。针对课堂中学生缺乏“动”的激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开展了“生·动课堂”之情境创设的研究。本学期,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内容整合研究,探讨教师如何根据儿童学习需求,适时地合理调整、串联、补充教学内容,引领儿童有效地选择、组合,生动地学习。
在打造“生·动课堂”的历程中,我们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学生动起来了吗?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了吗?动起来的课堂就是“生·动课堂”吗?动得有效吗?为此我们设计了学生活动频次观察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观察表、教师课堂提问观察表、重点环节师生对话观察记录表、课堂中的主题互动观察表、教师反馈语观察表、课堂中学习资源应用观察表等,通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动,促进教师的主动建构。
随着“生·动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我们高兴地看到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激动起来,敢说敢问;在合作交流中互动起来,共享共研;在深度思考中灵动起来,乐学乐思。
【参考文献】
[1]陆燕.追寻童年精神——小学课程文化的校本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安奈特·布鲁肖,托德·维特克尔.改善小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M].于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关键词】童年精神;生·动课堂;驿站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7-0042-03
【作者简介】陆燕,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24)校长。
小学课堂是儿童的课堂,是儿童主体精神张扬与成长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潜心研究、精心打造的“生·动课堂”正是这一思想的创新实践。
一、“生·动课堂”的内涵解读
1.“生·动课堂”的核心概念
何谓“生·动课堂”?“生”指生本、生成、生态,核心是学生;“动”指体动、思动、情动。“生·动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就是让师生动体、动思、动情的课堂。中间加上一个点,更加聚焦“生”,更加强调“动”,也更有思想的张力:“生·动课堂”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课堂。
“生·动课堂”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根植于我校的核心价值观——追寻童年精神。童年精神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方式,一种儿童的价值追求,一种儿童的精神哲学,一种儿童的生活状态。纯真澄澈、活泼好动、好奇善思、梦想联翩等,都是童年精神的重要元素。童年精神必须在“生·动课堂”中彰显,只有如此它才会有根;也只有张扬童年精神,“生·动课堂”才会有魂。
2.“生·动课堂”的特质
(1)“生·动课堂”基于学生主体
“生”是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动”是过程和结果,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有价值。课堂上要通过设计一个个有主题、有目的、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生·动课堂”创设多维互动
互动是“生·动课堂”的一个标志——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教材与师生互动、课件与师生互动、网络与师生互动等多维互动方式,通过有序地动、有效地动、和谐地动,让师生一起探讨问题,表达意见,互相帮助,在平等对话和分享交流中共同提高,最终实现互动共长。
(3)“生·动课堂”关注动态生成
新课程改革强调“动态生成”,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生·动课堂”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最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4)“生·动课堂”激扬儿童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只要能抓住孩子的天性,让它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像他们玩耍时那样大方、那样轻松,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5)“生·动课堂”引领深度思维
让学生动起来,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是老师不能讲,一味地让学生表演和展示,而是教师以穿针引线的方式让学生的潜能迸发。这种教学方式的背后,是高超的教学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3.“生·动课堂”的表现形态
我们追求的“生·动课堂”,学生应该是这样的:眼神专注,声音响亮,神采飞扬;动手动脑,敢问敢说,自信满满。教师应该是这样的:敢于放手,善于激励,乐于让学;拥有童心,富有激情,充满智慧。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书声琅琅,笑声阵阵,互动频频;动静有致,趣意盎然,轻松高效。
二、“生·动课堂”的建构
1.基于学生“情动”的课堂10个细节的关注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就是很细小的要点,它看似平常、简单,却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生·动课堂”中,我们关注了10个细节:
①提前1分钟候课,热情与学生打招呼,联络师生感情。
②一节课的第一分钟,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头,迅速吸引住学生。
③改变对学生的称呼,变“同学们”为“孩子们”,会很亲切。
④微笑、微笑再微笑。
⑤适当运用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契合的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打动学生心灵。
⑥教师要充满激情,做一个打火机,用自己的情点燃学生的情。
⑦温馨、富有激励的评价语。
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
⑨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如拍拍肩、握握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⑩用心呵护课堂秩序,尽量用朗朗上口的口令和简洁明了的手势组织教学。这比命令式的“坐好,认真听”管用10倍。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教师在课堂中把握好细节,就能以小见大,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趣,促进“情动”。
2.基于激活学生兴奋点的主题互动
“生·动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强调每一堂课都要有精心设计的主题互动环节。这是“生·动课堂”的聚焦点,是“生·动课堂”的抓手。我们对“主题互动”的基本要求是:互动主题要明确,互动形式要有情趣性,互动内容要有开放性,互动主体要有全员性,互动效果要有生长性,互动时间要有充分性。
主题互动以不同的群体为中心,就能产生出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就有师与生之间、师与小组之间、师与全班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就有生与生之间、生与小组之间、生与全班之间的互动;以小组为中心,就有组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组与全班之间的互动。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二下数学《认识方向》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主题互动环节。第一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猜:小动物的家可能在哪里?这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猜是一种游戏的心态,学生兴趣大增。之后借助音频一个一个出示小动物的方位,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第二步,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小组内每人扮演一个小动物,按提示将图贴到合适方位。除了要完成自己的贴图,还要关注其他同学的贴图是否正确。第三步,请小组成员上台汇报,每人指着图说明自己贴的小动物的方位。第四步,请全班同学判断、评价。这位老师以多维互动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而互动前清晰的目的与要求,也保证了动而有序,动而有思,动而有效。
3.基于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的调动
(1)动漫资源进课堂,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动漫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态,我们把深受学生喜爱的动漫资源引进作文课堂,通过看动漫、说动漫、写动漫,不仅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还解决了写作情趣的问题。我们又把动漫资源引进英语课堂,从经典的和流行的动漫作品中选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运用于学生英语学习中,使课堂中的儿童动得更愉快,更富激情。
(2)民国建筑进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我校坐落在民国使馆区内,校园里也有一栋民国建筑,有一部分学生就住在民国建筑里,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和小公民活动课堂以“我身边的民国建筑”为主题进行系列研究。学生在课内自主地选择研究项目,设计调查问卷,组成研究小组;课外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积极行动起来。鉴于我校学生对民国建筑的深度探究,南京市小学生使用的《金陵文化》教材增补了民国建筑这一课,里面的很多素材取自我校学生的研究成果。
(3)民间体育进课堂,让学生率性地动起来。民间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单易行,特别受学生的喜爱。将民间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奠定了基础。民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们选择了花样跳绳、功夫扇、毽球等对场地要求低、器具简单、便于组织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一对一互练、一对多辐射练、组与组分合练。儿童在充分的动中真正享受着“我运动,我快乐”。
(4)家长资源进课堂,让学生真情地动起来。在家长队伍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品德课《妈妈爱我我爱她》一课时,就请妈妈们走进课堂,真情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孩子深受感动。这种孩子与家长的真情互动,教学效果特别好。
(5)数码科技进课堂,让学生富有创意地动起来。学生轻点鼠标,就能用数位板作画,就像在纸上画画一样流畅,要色彩,要线条,鼠标一点就上去了。国画、版画、剪纸、水彩等各种风格的创作,都能尝试。当数码科技走进美术课堂,艺术的美、技术的巧、教育的趣和谐地融在一起,点燃了儿童创意的火花。
可以说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生动课堂的源头活水,拓展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唤醒了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体动、思动、情动,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景象。
三、“生·动课堂”的研究路径
1.研读名师:在观摩中学习
名师在教师成长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挑选了近百节名师课例,让教师在认真观摩的基础上,从中汲取“生·动课堂”的精华,思考其设计意图,分析“动”的内容和形式,评价“动”的效果,在研读中细细品味,在欣赏与借鉴中加以内化。
2.问诊课堂:在问题中反思
我们梳理了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大致体现为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放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舍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设计未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无论是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的,缺乏换位思考。
操作层面:教学模式单一,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少考虑,对探究式的教学不愿尝试,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对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多向交往不够,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课堂教学的研究原地踏步,涛声依旧。
3.课堂围观:在观察中评价
将科研与教研结合,以学科组为主体,以骨干教师为先锋,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提倡教师变听课为观课,采用课堂观察技术,设计观察量表;开展课堂观察,多角度记录课堂事件;分析观察数据,提出改进意见;课堂重构,再次观察……用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研究课堂,打磨课堂,改进教师行为。
4.驿站式研究:在实践中推进
为了让“生·动课堂”的研究有计划、有章法,我们采用了驿站式研究的方式,每学期确立一个研究点,循序渐进向前推进。针对课堂中儿童“动”的时间较少,“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学校开展了“生·动课堂”之小组合作策略的研究。针对课堂中师生对话不充分,“动”的指向不够明确等问题,开展了“生·动课堂”之主题互动研究。针对课堂中学生缺乏“动”的激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开展了“生·动课堂”之情境创设的研究。本学期,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内容整合研究,探讨教师如何根据儿童学习需求,适时地合理调整、串联、补充教学内容,引领儿童有效地选择、组合,生动地学习。
在打造“生·动课堂”的历程中,我们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学生动起来了吗?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了吗?动起来的课堂就是“生·动课堂”吗?动得有效吗?为此我们设计了学生活动频次观察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观察表、教师课堂提问观察表、重点环节师生对话观察记录表、课堂中的主题互动观察表、教师反馈语观察表、课堂中学习资源应用观察表等,通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动,促进教师的主动建构。
随着“生·动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我们高兴地看到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激动起来,敢说敢问;在合作交流中互动起来,共享共研;在深度思考中灵动起来,乐学乐思。
【参考文献】
[1]陆燕.追寻童年精神——小学课程文化的校本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安奈特·布鲁肖,托德·维特克尔.改善小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M].于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