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媒介融合趋势的影响,专业体育媒体如何应对一直是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文章以《体坛周报》2012年伦敦奥运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重点总结其在报道过程中表现出的突破与创新,以及由此对其他专业体育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探索专业体育报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进行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崭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突破;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40-05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2005年,媒介融合被引进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借用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的定义,即媒介融合是一种“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由此,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深入。
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媒体环境,近几年我国的一些报纸也开始了数字化的发展,纷纷筹办新闻网。在报道方式方面,改变传统的以文字报道为主的方式,利用声音、图画、照片乃至三维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报道。除此之外,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也对传统的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记者熟悉和了解每一种媒介形态的长处和短处。他不仅擅长采访,而且乐于收集、编辑影音资料,并针对不同的媒体特点写故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路媒体竞争加剧,在采访和报道中,更是凸显了媒介融合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
《体坛周报》,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报,自1988年创刊以来,以其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视角、正确的策略和优秀的团队在国内纸媒各大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独占鳌头,其探索如何创新体育新闻报道的脚步也从未停止。然而,在变化飞速的当下媒体环境中,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对各类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强大的影响和冲击下,即使是在专业体育报道中一枝独秀的《体坛周报》,也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在媒介融合环境中寻求纸质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生存之路。在2012年伦敦奥运报道中,《体坛周报》表现依然不俗,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体坛周报》在有效完成对本届奥运赛事报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报道内容、语言特色、媒体合作等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以往学界以《体坛周报》作为研究对象,多侧重对其某一赛事或某一体育项目报道特点的总结分析,本文则更进一步,通过对《体坛周报》伦敦奥运报道中突破与创新的总结,以期探索专业体育报面对媒介融合的媒体环境如何进行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崭新的思考维度。
1.媒介融合背景下《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情况分析
1.1《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内容特点
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推出了《体坛周报·奥运日报》。自2012年7月27日至8月13日,《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共出版18期,版面共592版,文字稿件991篇,图片955幅,图表189个,主要由奥运新闻、射门、扣篮三个常规版块构成。主要版面有:中国金、伦敦金、伦敦眼等。特色栏目有:“明星微生活”、“奥运之声”、“浪迹天涯”等。
本次伦敦奥运会,《体坛周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赛场内外的情况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在保证稿件数量与质量的同时并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
1.1.1报道内容广泛,坚持独家新闻 在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体坛周报》991篇文字稿件中资讯类的稿件最多,共677篇,占文字稿件总数量的68%。资讯类稿件主要分布在现场、中国金、伦敦金、伦敦眼这三个版面上。每天的资讯类稿件数量一般也占到每天稿件总数量的71%左右,保证了资讯的及时与充足。
在多种媒介激烈竞争的今天,只有掌握更多的独家新闻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坚持采写独家新闻也正是《体坛周报》成为我国权威性体育媒体的原因之一。除了资讯类稿件之外,专访也是独家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61篇,占到稿件总量的6.2%。每一期基本都有2到3篇的专访,最多时达到5篇。这体现了《体坛周报》对专访的重视。
1.1.2设置名人评论专栏,增强报纸权威性 在稿件数量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评论类稿件,共185篇,占稿件总数量的19%。主要分布在纵横、观点、伦敦眼这三个版面。这其中大多数的稿件都是由文化名人、特约评论员与国外媒体记者撰写。其中参与撰写稿件的文化名人及特约评论员共37人,有的是常设专栏,有的则是偶尔撰写。国外媒体记者的专栏则由法国、英国、韩国等媒体记者撰写。这些名人评论员与记者都拥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阅历以及独到的见解。邀请他们为报纸撰写评论可以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加强报纸的品牌效应。
1.2《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语言特点
1.2.1标题通俗形象,艺术性强 首先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头版标题《新科状元》(2012年8月3日第8期)就是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人或事的特点,又能很好地表达报道的内容。
其次是使用直接引语。如对叶诗文夺冠的报道,直接引用了叶诗文的原话“我内心还是挺激动的”作为标题,这种标题口语化强,贴近市民文化生活,有较强的亲和力。
再次是语言具有文学色彩。在对女子举重运动员周俊赛场失利的报道中,使用的标题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在标题的运用上更为简练与直观。简练的特点从头版的大标题中就可以看出。如头版标题为《中国航母孙杨》这些简练的标题不仅易懂,而且显得很有力度。在一些报道中运用的标题也更为直观。如《吴景彪十躬谢罪》、《闷骚·温柔·聪明绝顶》,这些标题高度概括了报道的内容,吸引读者。 1.2.2正文语言富有情感,江湖气息浓厚 《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语言常常使用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如对菲尔普斯的报道《不朽》中,除了报道他在本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外,还用“他不是能够创造12项奇迹的赫拉克利斯,它只是有血有肉、会活着也会死去的人子。”这种抒情的文字传达出了对菲尔普斯由传奇退化为凡人的理解,并且仍然对他在本次奥运会上所做的努力而致敬。这种情感化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人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和激励。
体育新闻语言的江湖式叙述是一个突出的语言现象,就是战斗、杀戮成为体育对抗的另一种表述。《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语言也常常采用江湖式叙述的语言。如本次报道中出现的“羽舰”、“航母”、“风云”等词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实足的火药味。在报道中则使用了如“这,或许即将成为整个现代奥运史上最激烈、最火光四射的一场决战。”等这样的句子,整篇报道则充满了浓厚的江湖气息。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1.3《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图片特点
在图片报道上,《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共用了955幅图片,185个表格,每一期图片大约有50~60幅,图表大约有6~7个。
1.3.1多用大图,提升视觉冲击力 在图片报道上《体坛周报》也延续了其一贯风格,使用大图片提升视觉冲击力。每一期都在头版刊登1~2幅大图片,在重要的报道中也插入大幅图片,主要内容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的瞬间,这些图片清晰醒目,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使读者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3.2图文并茂,增强报道现场感 图片新闻是新闻图片与文字说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效组合。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如8月1日第11版上刊登了刚刚夺得男子体操团体金牌的陈一冰带着泪水高兴地和队友拥抱的图片,旁边配一篇题为《吊环也夺冠!》的报道,主要讲述了陈一冰作为体操男团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背负了很大的责任与压力。这一幅图片和文字报道相结合,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陈一冰眼泪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图片让文字更加生动,报道则让图片活了起来。
1.4《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栏目特色
本届伦敦奥运会(新)设置的栏目有:“3+2论坛”、“巅峰对话”、“退而思辨”、“奥运人生”、“明星微生活”等。下面重点介绍“3+2论坛”、“退而思辨”、“奥运人生”这3个特色栏目。
“退而思辨”:英文名字叫The Other Side of London,是以专栏的形式对伦敦奥运会期间发生的一些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析。此专栏主要由本报评论员或邀请特约评论员撰写,在让人们观赏到赛场上精彩的比赛的同时,加深人们对本届奥运会的思考。
“奥运人生”:顾名思义,是对与奥运有关的人的专访,但是这些人多数都已不是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但是他们曾经都有过难忘的运动生涯,并且都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通过对他们的专访就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对冠军们的奥运人生有了深入地了解和体会。
“3+2论坛”:是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在报道、评论之外采取的一种新的形式,模仿网络论坛,由一个主持人主持,邀请嘉宾交谈、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汇集了海内媒体的不同声音,有《体坛周报》的记者、还有美国等国外的记者。
2.媒介融合背景下《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的突破与创新
2.1报道内容“适销对路”,满足读者阅读兴趣
2.1版面优化,报道具有现场感 在伦敦奥运会《体坛周报·奥运日报》报道内容中,《体坛周报》除了延续其风格特色之外,还有较为新颖的特色。在版面设置上,除了纵横、观点等老版面外,新增添了中国金、伦敦金、伦敦眼等版面,如中国金与伦敦金两个版面就形成了对应,让信息更加全面。伦敦眼这个版面则是通过报道和评论赛场之外的伦敦,使报道更加全面、客观,体现了《体坛周报》更为理性的一面。这样的版面设置使不同的版面呈现出各自鲜明的风格特色,个性化实足,能够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诉求与阅读习惯。除了版面优化,在报道内容中还增加了记者采访手记并对记者团进行跟踪。
2.1.2合理配置稿件,增强报纸可读性 相对于传统报纸,电子媒介的报道手法更加丰富,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声音、文字、图像同时兼备,还能够运用电脑动画、特技处理等。但是电子媒介在单一稿件的处理上,只能局限于一种体裁。而报纸的稿件配置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在《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就很好地进行了稿件配置。如中国金这个版面,就将前一天夺金的中国运动员的背景资料、赛况报道、人物专访等稿件编排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增强了报纸的传播效果。
2.1.3报道视角多样,体现人文关怀 北京奥运会时,《体坛周报》就在人文报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伦敦奥运会报道中这一特点也有所体现,并有了新的突破。
《体坛周报》对刘翔在伦敦奥运会跌倒事件的评论与报道并没有一味地煽情,而是在报道的同时汇集来自各界人士的声音,在更加理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人文关怀。在奥运报道中,《体坛周报》在对金牌获得者进行报道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其他参赛运动员的报道。此外,《体坛周报》在奥运会期间除了重点关注中国奥运健儿的情况外,还开设了“伦敦金”版面来专门报道外国运动员的情况,主要展现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种关注竞技体育本身的同时,注重挖掘新闻素材和背景故事来体现更多人文内容的报道方式逐渐成为现代报道体系中的一种潮流,而《体坛周报》在对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这一点已经很明确地体现了出来。
2.2借鉴网络,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
由于网络媒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网络语言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为简洁、生动,具有随意性等特点,还包括数字型、翻译型、字母型、符号性、新造类等几种类型。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在大众中流行起来。所以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潮流下,也在语言上逐渐做出改变。在《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也有体现,如标题的简化,内容的短句化及网络资料的引用等。 2.3图片功能多样,信息量丰富
2.3.1图片数量增加,报道现场感增强 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使用图片955幅,仅仅比文字稿件少36幅,满足了受众对图片的需求,增加了报纸阅读的现场感与直观性。
如8月7日第9版上,刊登了陈一冰与纳巴雷特比赛的两组图片,分别对两人落地动作和吊环动作进行了对比,两者动作的差异清晰可见,并且这两组图片给人以慢镜头的感觉,让报纸图片具有了动态感。而这些图片之所以能够传达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主要是得益于媒体科技融合为新闻报道提供的技术支持。
2.3.2多用图表,内容客观权威 图表的大量使用也是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的突出特点之一。每一期平均用6-7幅图表,包括奖牌榜、奖牌实力榜和运动项目夺金状况等,这些图表清晰、简洁。使读者对奥运会的奖牌情况一目了然,并对奥运会的进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最后一期则用了60幅图表,充分利用表格、折线图、及饼图的特点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文字报道相互结合对奥运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体现出图表内容的客观与权威。
2.4栏目新颖,形式多样
在栏目的创新上面,首先是栏目新颖性,此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除了保留了几个原来的栏目外,大多数栏目都是最新设置的,如“奥运人生”、“3+2论坛”、“明星微生活”等。其次是形式多样,在这些新设置的栏目里包括了专访、论坛、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了读者不同阅读需求。
“腾讯体坛微博”、“明星微生活”、“奥运之声”这3个栏目的设置则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报纸在媒介融合方面所作出的创新。《体坛周报》在《腾讯微博》上开通了唯一的官方微博,及时发表新闻,弥补报纸时效性的不足。并且关注了很多奥运名人,每一期都把比较精彩的微博内容刊登在报纸上。“明星微生活”则是截取了新晋奥运明星的腾讯微博刊登在报纸上,便于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奥运之声”则是选取一个话题,将网络上不同网友的看法组合起来刊登在版面上,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声音。
2.5媒体合作,优势互补
在各路媒体抢夺新闻,相互联合,扩大优势的同时,《体坛周报》作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报纸,虽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但是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联合的现象,也在寻求与其它媒体合作。
腾讯网一直以来都是《体坛周报》唯一的官方合作网站,在一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体现地也很明显,不仅在腾讯网上开通了唯一的官方微博,还在报纸上设置了“腾讯体坛微博”、“明星微生活”两个栏目。《体坛周报》也将新闻提供给腾讯网,两者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媒介融合影响下《体坛周报》带给其他专业体育报纸的启示
伦敦奥运会期间,面对新老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体坛周报》在延续其原有报道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在版面、语言、图片、内容、栏目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并且与国外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系列的突破与创新,使《体坛周报》更加满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读者的阅读要求,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对媒介融合影响下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1拓宽报道视野,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并重
从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伦敦奥运的报道范围来看,涉及的内容很多,有现场直击,赛后采访,还有对运动员、教练员及具有争议性事件报道等等,但是从报道的对象来看还是有些狭窄,大多只聚焦在明星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上,特别是对当日夺冠的明星运动员进行大量的报道。奥运会是一个体育盛会,参与其中的并不仅仅有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有其他参与者,如志愿者、观众等,他们的身上所体现出的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同样不容忽视。
专业体育报纸在选取新闻角度和对新闻进行加工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稀缺的第一资源上,还应该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增强新闻的深度,既能够交代时间的背景,了解当前的状态,又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专业体育报纸虽然主要侧重对竞技体育的报道,但是在当今“花钱买健康”理念支配下,大众休闲、健身、娱乐体育的市场相对于“精英体育”的市场更是巨大的,体育新闻报导不能放弃这一主阵地。
3.2丰富报道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文体
伦敦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奥运日报》所使用的报道形式主要有: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但是随着新老媒体的融合,新闻报道必然会突破传统媒体的界限,实现传统新闻报道范式的整合重构,制作适合不同对象的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但是在这一方面,《体坛周报》在报道形式上就显得有些僵化,在新闻事实的表达手法和叙事技巧上缺乏灵活性。
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只有精良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采取灵活的报道形式,注重借鉴“网络文体”、“手机文体”等新闻报道形式的立体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特征,这样,较为薄弱的新闻内容也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3.3重视反馈,加强与读者互动
媒介融合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只有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缺少反馈,与读者互动不强仍然是传统报纸的一大不足。在本次的《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体现地尤为明显,虽然《体坛周报》拥有广泛的资源,能够邀请到很多名人为其撰写专栏,也能看到很多来自国外的声音,但是却缺少读者的反馈,没有与读者形成很好的互动,读者的参与程度不强,其阅读兴趣也就降低。
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除了要体现它对专业体育报道的专业性之外,还要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还能够提供平台让读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广泛地了解读者的要求,才能够做出满足读者要求的转变。
4.结语
在报纸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报纸仍旧坚持传统的发展道路是不现实的。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巨大的冲击面前,传统报业的创新之道,当属依托原有的传播主体,重建自身两翼。一是寻求转变,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利用技术,实现传统报纸的数字化转变;二是在传媒格局改变的过程中要有所坚守,保持优秀的传播理念,提升品牌影响力。
《体坛周报》伦敦奥运报道带给专业体育报纸以至纸质媒体体育新闻报道最大的启示,即在坚守体育专业性的同时,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寻求突破与创新之路,勇于接受市场的挑战,拓宽报道视野,丰富报道形式,时刻把握变化中的读者需求的脉搏,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这也是纸质媒体在当下媒介环境下生存并重发生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科技与出版,2011(4):71-76.
[2]郑敏,薛永增,胡郁,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之路[J],科技信息,2012(12):130-131.
[3]孙强,《体坛周报》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语言特色分析[J],体育科学与研究,2012(3):26-29.
[4]冯晓宇,孙军,北京奥运会报道中《体坛周报》的图片新闻报道特色分析[J],体育世界,2009(1):46-47.
[5]蔡雯,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谢秋林,曾晓武,中国体育专业报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体育学刊,2007(4):21-22.
[7]房宏婷,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变化[J],新闻战线,2008(12):51-52.
[8]周跃敏,媒介融合下报业发展的变与不变[J],新闻战线,2011(12):7-10.
关键词:《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突破;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40-05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2005年,媒介融合被引进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借用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的定义,即媒介融合是一种“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由此,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深入。
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媒体环境,近几年我国的一些报纸也开始了数字化的发展,纷纷筹办新闻网。在报道方式方面,改变传统的以文字报道为主的方式,利用声音、图画、照片乃至三维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报道。除此之外,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也对传统的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记者熟悉和了解每一种媒介形态的长处和短处。他不仅擅长采访,而且乐于收集、编辑影音资料,并针对不同的媒体特点写故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路媒体竞争加剧,在采访和报道中,更是凸显了媒介融合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
《体坛周报》,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报,自1988年创刊以来,以其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视角、正确的策略和优秀的团队在国内纸媒各大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独占鳌头,其探索如何创新体育新闻报道的脚步也从未停止。然而,在变化飞速的当下媒体环境中,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对各类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强大的影响和冲击下,即使是在专业体育报道中一枝独秀的《体坛周报》,也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在媒介融合环境中寻求纸质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生存之路。在2012年伦敦奥运报道中,《体坛周报》表现依然不俗,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体坛周报》在有效完成对本届奥运赛事报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报道内容、语言特色、媒体合作等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以往学界以《体坛周报》作为研究对象,多侧重对其某一赛事或某一体育项目报道特点的总结分析,本文则更进一步,通过对《体坛周报》伦敦奥运报道中突破与创新的总结,以期探索专业体育报面对媒介融合的媒体环境如何进行大型体育赛事报道的崭新的思考维度。
1.媒介融合背景下《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情况分析
1.1《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内容特点
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推出了《体坛周报·奥运日报》。自2012年7月27日至8月13日,《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共出版18期,版面共592版,文字稿件991篇,图片955幅,图表189个,主要由奥运新闻、射门、扣篮三个常规版块构成。主要版面有:中国金、伦敦金、伦敦眼等。特色栏目有:“明星微生活”、“奥运之声”、“浪迹天涯”等。
本次伦敦奥运会,《体坛周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赛场内外的情况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在保证稿件数量与质量的同时并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
1.1.1报道内容广泛,坚持独家新闻 在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体坛周报》991篇文字稿件中资讯类的稿件最多,共677篇,占文字稿件总数量的68%。资讯类稿件主要分布在现场、中国金、伦敦金、伦敦眼这三个版面上。每天的资讯类稿件数量一般也占到每天稿件总数量的71%左右,保证了资讯的及时与充足。
在多种媒介激烈竞争的今天,只有掌握更多的独家新闻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坚持采写独家新闻也正是《体坛周报》成为我国权威性体育媒体的原因之一。除了资讯类稿件之外,专访也是独家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61篇,占到稿件总量的6.2%。每一期基本都有2到3篇的专访,最多时达到5篇。这体现了《体坛周报》对专访的重视。
1.1.2设置名人评论专栏,增强报纸权威性 在稿件数量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评论类稿件,共185篇,占稿件总数量的19%。主要分布在纵横、观点、伦敦眼这三个版面。这其中大多数的稿件都是由文化名人、特约评论员与国外媒体记者撰写。其中参与撰写稿件的文化名人及特约评论员共37人,有的是常设专栏,有的则是偶尔撰写。国外媒体记者的专栏则由法国、英国、韩国等媒体记者撰写。这些名人评论员与记者都拥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阅历以及独到的见解。邀请他们为报纸撰写评论可以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加强报纸的品牌效应。
1.2《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语言特点
1.2.1标题通俗形象,艺术性强 首先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头版标题《新科状元》(2012年8月3日第8期)就是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人或事的特点,又能很好地表达报道的内容。
其次是使用直接引语。如对叶诗文夺冠的报道,直接引用了叶诗文的原话“我内心还是挺激动的”作为标题,这种标题口语化强,贴近市民文化生活,有较强的亲和力。
再次是语言具有文学色彩。在对女子举重运动员周俊赛场失利的报道中,使用的标题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在标题的运用上更为简练与直观。简练的特点从头版的大标题中就可以看出。如头版标题为《中国航母孙杨》这些简练的标题不仅易懂,而且显得很有力度。在一些报道中运用的标题也更为直观。如《吴景彪十躬谢罪》、《闷骚·温柔·聪明绝顶》,这些标题高度概括了报道的内容,吸引读者。 1.2.2正文语言富有情感,江湖气息浓厚 《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语言常常使用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如对菲尔普斯的报道《不朽》中,除了报道他在本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外,还用“他不是能够创造12项奇迹的赫拉克利斯,它只是有血有肉、会活着也会死去的人子。”这种抒情的文字传达出了对菲尔普斯由传奇退化为凡人的理解,并且仍然对他在本次奥运会上所做的努力而致敬。这种情感化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人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和激励。
体育新闻语言的江湖式叙述是一个突出的语言现象,就是战斗、杀戮成为体育对抗的另一种表述。《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语言也常常采用江湖式叙述的语言。如本次报道中出现的“羽舰”、“航母”、“风云”等词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实足的火药味。在报道中则使用了如“这,或许即将成为整个现代奥运史上最激烈、最火光四射的一场决战。”等这样的句子,整篇报道则充满了浓厚的江湖气息。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1.3《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图片特点
在图片报道上,《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共用了955幅图片,185个表格,每一期图片大约有50~60幅,图表大约有6~7个。
1.3.1多用大图,提升视觉冲击力 在图片报道上《体坛周报》也延续了其一贯风格,使用大图片提升视觉冲击力。每一期都在头版刊登1~2幅大图片,在重要的报道中也插入大幅图片,主要内容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的瞬间,这些图片清晰醒目,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使读者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3.2图文并茂,增强报道现场感 图片新闻是新闻图片与文字说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效组合。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如8月1日第11版上刊登了刚刚夺得男子体操团体金牌的陈一冰带着泪水高兴地和队友拥抱的图片,旁边配一篇题为《吊环也夺冠!》的报道,主要讲述了陈一冰作为体操男团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背负了很大的责任与压力。这一幅图片和文字报道相结合,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陈一冰眼泪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图片让文字更加生动,报道则让图片活了起来。
1.4《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栏目特色
本届伦敦奥运会(新)设置的栏目有:“3+2论坛”、“巅峰对话”、“退而思辨”、“奥运人生”、“明星微生活”等。下面重点介绍“3+2论坛”、“退而思辨”、“奥运人生”这3个特色栏目。
“退而思辨”:英文名字叫The Other Side of London,是以专栏的形式对伦敦奥运会期间发生的一些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析。此专栏主要由本报评论员或邀请特约评论员撰写,在让人们观赏到赛场上精彩的比赛的同时,加深人们对本届奥运会的思考。
“奥运人生”:顾名思义,是对与奥运有关的人的专访,但是这些人多数都已不是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但是他们曾经都有过难忘的运动生涯,并且都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通过对他们的专访就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对冠军们的奥运人生有了深入地了解和体会。
“3+2论坛”:是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在报道、评论之外采取的一种新的形式,模仿网络论坛,由一个主持人主持,邀请嘉宾交谈、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汇集了海内媒体的不同声音,有《体坛周报》的记者、还有美国等国外的记者。
2.媒介融合背景下《体坛周报》伦敦奥运会报道的突破与创新
2.1报道内容“适销对路”,满足读者阅读兴趣
2.1版面优化,报道具有现场感 在伦敦奥运会《体坛周报·奥运日报》报道内容中,《体坛周报》除了延续其风格特色之外,还有较为新颖的特色。在版面设置上,除了纵横、观点等老版面外,新增添了中国金、伦敦金、伦敦眼等版面,如中国金与伦敦金两个版面就形成了对应,让信息更加全面。伦敦眼这个版面则是通过报道和评论赛场之外的伦敦,使报道更加全面、客观,体现了《体坛周报》更为理性的一面。这样的版面设置使不同的版面呈现出各自鲜明的风格特色,个性化实足,能够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诉求与阅读习惯。除了版面优化,在报道内容中还增加了记者采访手记并对记者团进行跟踪。
2.1.2合理配置稿件,增强报纸可读性 相对于传统报纸,电子媒介的报道手法更加丰富,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声音、文字、图像同时兼备,还能够运用电脑动画、特技处理等。但是电子媒介在单一稿件的处理上,只能局限于一种体裁。而报纸的稿件配置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在《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就很好地进行了稿件配置。如中国金这个版面,就将前一天夺金的中国运动员的背景资料、赛况报道、人物专访等稿件编排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增强了报纸的传播效果。
2.1.3报道视角多样,体现人文关怀 北京奥运会时,《体坛周报》就在人文报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伦敦奥运会报道中这一特点也有所体现,并有了新的突破。
《体坛周报》对刘翔在伦敦奥运会跌倒事件的评论与报道并没有一味地煽情,而是在报道的同时汇集来自各界人士的声音,在更加理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人文关怀。在奥运报道中,《体坛周报》在对金牌获得者进行报道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其他参赛运动员的报道。此外,《体坛周报》在奥运会期间除了重点关注中国奥运健儿的情况外,还开设了“伦敦金”版面来专门报道外国运动员的情况,主要展现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种关注竞技体育本身的同时,注重挖掘新闻素材和背景故事来体现更多人文内容的报道方式逐渐成为现代报道体系中的一种潮流,而《体坛周报》在对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中,这一点已经很明确地体现了出来。
2.2借鉴网络,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
由于网络媒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网络语言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为简洁、生动,具有随意性等特点,还包括数字型、翻译型、字母型、符号性、新造类等几种类型。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在大众中流行起来。所以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潮流下,也在语言上逐渐做出改变。在《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也有体现,如标题的简化,内容的短句化及网络资料的引用等。 2.3图片功能多样,信息量丰富
2.3.1图片数量增加,报道现场感增强 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使用图片955幅,仅仅比文字稿件少36幅,满足了受众对图片的需求,增加了报纸阅读的现场感与直观性。
如8月7日第9版上,刊登了陈一冰与纳巴雷特比赛的两组图片,分别对两人落地动作和吊环动作进行了对比,两者动作的差异清晰可见,并且这两组图片给人以慢镜头的感觉,让报纸图片具有了动态感。而这些图片之所以能够传达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主要是得益于媒体科技融合为新闻报道提供的技术支持。
2.3.2多用图表,内容客观权威 图表的大量使用也是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的突出特点之一。每一期平均用6-7幅图表,包括奖牌榜、奖牌实力榜和运动项目夺金状况等,这些图表清晰、简洁。使读者对奥运会的奖牌情况一目了然,并对奥运会的进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最后一期则用了60幅图表,充分利用表格、折线图、及饼图的特点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文字报道相互结合对奥运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体现出图表内容的客观与权威。
2.4栏目新颖,形式多样
在栏目的创新上面,首先是栏目新颖性,此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除了保留了几个原来的栏目外,大多数栏目都是最新设置的,如“奥运人生”、“3+2论坛”、“明星微生活”等。其次是形式多样,在这些新设置的栏目里包括了专访、论坛、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了读者不同阅读需求。
“腾讯体坛微博”、“明星微生活”、“奥运之声”这3个栏目的设置则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报纸在媒介融合方面所作出的创新。《体坛周报》在《腾讯微博》上开通了唯一的官方微博,及时发表新闻,弥补报纸时效性的不足。并且关注了很多奥运名人,每一期都把比较精彩的微博内容刊登在报纸上。“明星微生活”则是截取了新晋奥运明星的腾讯微博刊登在报纸上,便于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奥运之声”则是选取一个话题,将网络上不同网友的看法组合起来刊登在版面上,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声音。
2.5媒体合作,优势互补
在各路媒体抢夺新闻,相互联合,扩大优势的同时,《体坛周报》作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报纸,虽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但是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联合的现象,也在寻求与其它媒体合作。
腾讯网一直以来都是《体坛周报》唯一的官方合作网站,在一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体现地也很明显,不仅在腾讯网上开通了唯一的官方微博,还在报纸上设置了“腾讯体坛微博”、“明星微生活”两个栏目。《体坛周报》也将新闻提供给腾讯网,两者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媒介融合影响下《体坛周报》带给其他专业体育报纸的启示
伦敦奥运会期间,面对新老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体坛周报》在延续其原有报道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在版面、语言、图片、内容、栏目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并且与国外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系列的突破与创新,使《体坛周报》更加满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读者的阅读要求,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对媒介融合影响下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1拓宽报道视野,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并重
从本次《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伦敦奥运的报道范围来看,涉及的内容很多,有现场直击,赛后采访,还有对运动员、教练员及具有争议性事件报道等等,但是从报道的对象来看还是有些狭窄,大多只聚焦在明星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上,特别是对当日夺冠的明星运动员进行大量的报道。奥运会是一个体育盛会,参与其中的并不仅仅有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有其他参与者,如志愿者、观众等,他们的身上所体现出的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同样不容忽视。
专业体育报纸在选取新闻角度和对新闻进行加工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稀缺的第一资源上,还应该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增强新闻的深度,既能够交代时间的背景,了解当前的状态,又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专业体育报纸虽然主要侧重对竞技体育的报道,但是在当今“花钱买健康”理念支配下,大众休闲、健身、娱乐体育的市场相对于“精英体育”的市场更是巨大的,体育新闻报导不能放弃这一主阵地。
3.2丰富报道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文体
伦敦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奥运日报》所使用的报道形式主要有: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但是随着新老媒体的融合,新闻报道必然会突破传统媒体的界限,实现传统新闻报道范式的整合重构,制作适合不同对象的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但是在这一方面,《体坛周报》在报道形式上就显得有些僵化,在新闻事实的表达手法和叙事技巧上缺乏灵活性。
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只有精良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采取灵活的报道形式,注重借鉴“网络文体”、“手机文体”等新闻报道形式的立体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特征,这样,较为薄弱的新闻内容也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3.3重视反馈,加强与读者互动
媒介融合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只有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缺少反馈,与读者互动不强仍然是传统报纸的一大不足。在本次的《体坛周报·奥运日报》中体现地尤为明显,虽然《体坛周报》拥有广泛的资源,能够邀请到很多名人为其撰写专栏,也能看到很多来自国外的声音,但是却缺少读者的反馈,没有与读者形成很好的互动,读者的参与程度不强,其阅读兴趣也就降低。
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除了要体现它对专业体育报道的专业性之外,还要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还能够提供平台让读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广泛地了解读者的要求,才能够做出满足读者要求的转变。
4.结语
在报纸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报纸仍旧坚持传统的发展道路是不现实的。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巨大的冲击面前,传统报业的创新之道,当属依托原有的传播主体,重建自身两翼。一是寻求转变,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利用技术,实现传统报纸的数字化转变;二是在传媒格局改变的过程中要有所坚守,保持优秀的传播理念,提升品牌影响力。
《体坛周报》伦敦奥运报道带给专业体育报纸以至纸质媒体体育新闻报道最大的启示,即在坚守体育专业性的同时,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寻求突破与创新之路,勇于接受市场的挑战,拓宽报道视野,丰富报道形式,时刻把握变化中的读者需求的脉搏,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这也是纸质媒体在当下媒介环境下生存并重发生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科技与出版,2011(4):71-76.
[2]郑敏,薛永增,胡郁,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之路[J],科技信息,2012(12):130-131.
[3]孙强,《体坛周报》2008北京奥运报道的语言特色分析[J],体育科学与研究,2012(3):26-29.
[4]冯晓宇,孙军,北京奥运会报道中《体坛周报》的图片新闻报道特色分析[J],体育世界,2009(1):46-47.
[5]蔡雯,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谢秋林,曾晓武,中国体育专业报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体育学刊,2007(4):21-22.
[7]房宏婷,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变化[J],新闻战线,2008(12):51-52.
[8]周跃敏,媒介融合下报业发展的变与不变[J],新闻战线,2011(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