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教案 走向开放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在教师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成为课改的热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摒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开放式教学
  创新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它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正因有创新这潭活水,语文课堂才能永葆生机。然而语文课堂里的创新也是有所凭依的。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符合于未来社会语文应用发展变化趋势的语文能力。既然服务于社会,语文教学就要贴近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脱离社会的一切语文教学都是舍本逐末,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挑选开放的教学内容、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选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1 从内容上看开放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不止于教科书上的内容。教科书上的内容当然要学,还要学好。这是为后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因为语文学科的社会功用,语文教师还应有选择课外相关的内容填充。只有及时纳入时代气息的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保持语文课堂的新鲜度。正所谓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只有贴近鲜活的生活,才能求发展。除此之外,语文课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脑、口、手并用是现代教学的特点。有了课本作为依托,生活作为补充,这样的教学才是开放式的教学。这样的开放才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
  2 从教学过程看开放
  课前,开放体现在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公布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可通过预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途径,对新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感知与准备。如《定风波》一课,文言文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苏轼面对挫折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课中,教师不能全讲也不能不讲。这里的开放体现在对于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练习的内容,则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自学。课后也可以开放。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这堂课所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至课外。正所谓举一反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广阔的书海中去涉猎,去汲取。
  3 从教学方法看开放
  语文教学除了课堂、学校以外,还可以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譬如走进自然。学生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和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和自然交朋友,把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霜雨露、草木鸟兽纳入观察对象,定能开拓视野,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描写大自然景象的课文和游记,如:《荷塘月色》、《始得西山宴游记》、《故都的秋》、这些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色入文,把人物的塑造放于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四季美景并领悟生活的真谛。我们还可以融入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像个万花筒,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要与现实生活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工厂、田间、社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只有贴近生活,语文才能发挥其功用。
  4 从教学模式看开放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变革学习方式成为一种需要,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发展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但教师在理解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误区,认为接受和探究只能二取一。其实,主张探究并不等于反对接受,目前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接受在教学工作中的实施。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两类学习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功效显著。一方面,探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式学习为基础。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低的,学习只能盲目地、机械的进行。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首先,接受式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具体的经验做支柱,而探究性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接受式学习的基础。其次,在接受式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使新学知识得到理解与巩固。这样看来,探究和接受真的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扬长避短、各施其效,我想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汲取知识。
  总而言之,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内容、过程、方法都要求我们拥有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身体力行者,我们更应把开放牢牢记在心上,努力探索和实践,实实在在地还学生开放有效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远离教条。
其他文献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讲课不同于开会作报告,也不同于舞台上的演戏。作报告常常可以不顾及听众的反应,演戏只需台上的配合。一堂课如果可以比喻为一台戏的话,学生则不仅是听众,也是戏中的角色。台上台下是一出戏,教师只是这场戏的主角。一堂课自始至终都有学生的情感活动。一般是随教师的情感变化及教学效果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你讲的内容是喜欢还是厌烦,是清楚还是模糊?学生在跟随你作积极思维还是“开思
期刊
班主任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营造一个学风优良、班风校正、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服务者,怎样才能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怎样走民主、科学的管理班级之路。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
期刊
所谓发展性阅读练习,是指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降低认知练习的比例,增加“积累、运用、迁移”等方面的练习力度。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在知新的过程中知己之所获、所长,知己之所缺、所困,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探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创新性地设计阅读练习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新灵感的闪现、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舞台
期刊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教会学生记住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呢?这就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深挖教材,使之成为教、学双方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纽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激励学生思考,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尽量地创
期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源泉,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师爱施于优秀生,应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惠及后进生,那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  1 用爱心,筑好基础  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池,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老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中,老师要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
期刊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最主要的载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培养,这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我在教学中加强重点问题的讲授与研讨,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因材施教,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即问题课教学。  1 问题课的实质  所谓问题课,即突
期刊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必须迅速培养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拥有以前的得心应手,找回如鱼得水的新感觉,对新教材胸有成竹,对新课程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有反思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语文教得更有活力,更添光彩。  
期刊
【摘 要】 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极其重要,并且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大体包括两方面:思想素质和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素质 培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多采取灌输式教学而使其走入了误区。历史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从老师到学生都不重视,这使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功能无法发挥出来。其实,历史是一门思维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其他
期刊
细细想来,已工作十五年有余,在日常工作中,脑中时刻思考应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一直都未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当然,有一些方法还在探索中,未见成型,但还是想记载下来,做以阶段性的总结。  1 兴趣教学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只有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他才会主动学习,刻苦钻研,轻松、愉快地掌握
期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大家对这句话都非常熟悉吧。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爱才能走进孩子心灵世界,只有爱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老师要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最信任的引路人。  艺术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热爱、尊重学生。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一颗母爱之心。这种爱不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而是具体、鲜活、生动的情感和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