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承担着学生用以认识和表述社会生活的工具作用以及在社会交际中表情达意能力的重任。“得作文者得天下”,此话虽未尽然,却也道出了作文在语文科目中的重要性。在高职高考中,作文占据近半分值,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高职高考的教学中,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至关重要。
一、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
纵观广东高职高考作文15年来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高职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大致有三个变化特点。
(一)类型:从话题作文向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转变
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直至2012年,基本都是话题作文,话题宽泛,给予写作很大的自由度,如2012年的作文题以“报答”为话题进行写作。从2013年至2019年12月的作文题,转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题依然是提供材料,但不限定核心概念,不给出明确的主题,只是根据材料,给出明确的指令和任务,这一类型的考题,尤其要求考生不能一看到材料就“天高任鸟飞”地展开写作,一定要关注材料所限定的明确指令和任务。如2013年的考题,在给出钢琴家没有应邀演出的事件后,作文要求上明确提出:“钢琴家为什么会拒绝邀请?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这就明确把写作任务限定在针对钢琴家拒绝邀请的原因范畴内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重审题,审材料审要求时要密切关注到这些写作“任务”的限制。
(二)焦点: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直至2015年的考题,焦点更多在个体生命上,集中表达对“小我”的成长、成功的感悟思考,2006年的“成功在于自己”, 2011年的“让自己奔跑起来”, 2014年的“学习、劳动和自我管理”等,在这些风向标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把视野局限在 “小我”的思考和表达上,忽视了对时代、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关注和发声。
从2016年起,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题开始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如2016年的公车让座现象,2017年的公共场合事件引发网友热议甚至网络人肉搜索事件,2019年的传统手艺人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刚刚结束的2021年高职高考作文题材料的女排精神等等,可见,近几年来命题材料和社会时代热点紧密联系。这样的命题趋势,要求考生关注的视野跳出原来的“小我”,面向了社会和时代,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时代主题,甚至思考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未来,这也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赋予了新的要求。
(三)表达:从“叙说”到“论说”的转变
随着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题的焦点的转变,相应地带来了作文主要表达方式上的轉变,2016年以前的考题焦点在个体生命的表达上居多,考生自然更多从小处着眼,集中在个人琐事、生命感受上,这些内容更多可以用记叙事件、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当考题抛出社会热点、时代主题乃至人类命运等宏大的主题时,考生自然就要从大处着眼,转向对社会、时代以及家国热点议题上,评议事件,论说对错是非,弘扬正能量,这就决定了表达方式更多采用论说的形式,文体也偏向议论文体。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浅探
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作文本是畏途,更别说在文化基础课上早已受挫的中职生。笔者在中职语文一线教学15年有余,深知中职学生作文课的现状与困境:语言表达不顺,阅读积淀匮乏,逻辑思维不通,练习强度极低,写作态度敷衍……凡此种种,令高职高考作文教学也成畏途。自2017年起,即2016年作文考题呈现变化后,笔者连续担任2015级、2016级、2017级、2018级四届学生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教学工作,针对广东省语文高职高考作文题的变化趋势和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观看优质的媒体信息,关注社会时事热点
文章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价值。201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指出:“高考作文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为使学生胜任时代使命,能在考场上谈民族国家的资讯,议社会是非对错,教师须引导学生放眼看世界,两耳倾听“窗外事”,以增强青年学生作为国家一份子的公共参与意识。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优质的媒体和节目,是颇有成效的教学策略。中职学生的理性思维弱,这对议论文写作是个致命弱点,因此,笔者在接手2015级语文高职高考复习教学任务时,即布置学生在微博或微信关注“澎湃新闻”和“新闻头条”这两个较权威的新闻媒体,每天用较短的时间了解热点资讯,成效令人满意。如笔者所带的2017级学生,在2019年二模考试中,针对短视频的材料作文,不少学生能广泛举例,当时的网红李佳琦,输出中国文化的李子柒,摩登兄弟等例子出现在学生习作中,使得习作的素材新颖、有时效,提升了作文的档次,也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习惯。
另外,安排学生周末看一个固定的谈话节目,如窦文涛和优酷合作的谈话节目《圆桌派》,谈话节目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先有目的地挑选好主题,再明确地布置观看任务。谈话节目的嘉宾一般都是社会公知,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交流,长期关注新闻媒体,观看谈话类节目,学生既能知晓天下事,又能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考层次。
(二)撰写时事短评,提高论说能力
中职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和无能为力的状况,远比普通高中学生糟糕得多。为此,要训练中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可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可引导学生先学习微写作,结合高职高考作文的特点,先布置学生每周撰写短小(200字左右)的观后笔记或时事评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势必在不着痕迹地提高着。进而可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分学期提高写作要求。通过这样的分解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消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转而为下一阶段的更长篇幅的写作训练开了一个好头。 (三)创设评论课堂,增强思辨能力
创设评论课堂的策略,其实是笔者在前两项教学策略受挫的情况下提出的。绝大多数中职生对新闻时事并不感兴趣,思辨性比较强的谈话节目,学生常因跟不上谈话者的思维而产生厌弃心理。笔者抓准了学生从起初的好奇心到难以为继的周期无非3~4期,于是在第四期节目布置后,在课堂上突击检查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情况也在意料当中,尤其是在布置了主题为“古风”的一期《圆桌派》时,全班学生几乎集体抗议不再观看节目和撰写短评。
笔者深知要学生继续执行这个任务的难处,但也更加明白,如果向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轻易妥协,那对于一个原本不错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是相当遗憾且不负责任的。面对学生的松懈态度和难处,笔者认为此时更加需要教师加以跟进和敦促。于是笔者大胆尝试挑选部分主题,到课堂上集体观看,并就主题和节目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议论。事实证明方法可行,由于课堂是一个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专注度明显比单独在家或宿舍时高。而随后的课堂评论,更是随着议论的展开,带动了课堂的议论氛围,即便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评论发言中来,但几乎全部学生都是课堂评论的吸收者。
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中,每四周腾出2节课,让三尺讲台成为学生评论世事的平台,是非常有价值的。近几年来,江歌案、校园裸贷、翟天临学术不端、高铁霸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等热门事件,都搬上时事评论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对“专业素养”“学术不端”“公共文明”“国家英雄”等问题都展开过讨论,从而引领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再否定观看谈话节目,在评论课堂上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如此,学生的习作选材立意才会大气,才能贴近时代,而这恰恰才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更是时代对青年学生的期许。
(四)整合教材素材,丰富论说论据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没有素材,只能写出空洞的或拼凑的论说文。中职学生阅读积累薄弱,笔者认为,要先解决学生“没东西”写的基础性问题,与其把目光看向浩瀚的课外书,不如带领学生把目光转向课内教材。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汇集了许多表现人情美、人性美,思想性高的作品: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表现了质朴深沉的母爱;《一张诊断书》表现了林巧稚医生不顾个人处境的医者仁心;《绝品》则不仅展现了常先生高超绝伦的装裱工艺,同时表现了不同行业人物恪守承诺、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我与地坛》《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则表现了作者面对逆境的坚韧、豁达和积极向上精神……几乎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珍贵的思想人文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教材中篩选和整合素材,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下笔写作时自然就没有“粮荒”的心虚。在素材库的整理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看待素材,解读出不同层面的内涵。可以说,在一年甚至半载的高职高考复习时间内,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教材素材,是时效性很好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高职高考作文的教学复杂,也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这便要求教师用心钻研命题的变化和趋势,掌握作文的教学规律,摸透学生实际情况,勇于创新教法。更加要求教师敏锐地认识到大时代背景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任务的起点和终点。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一、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
纵观广东高职高考作文15年来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高职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大致有三个变化特点。
(一)类型:从话题作文向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转变
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直至2012年,基本都是话题作文,话题宽泛,给予写作很大的自由度,如2012年的作文题以“报答”为话题进行写作。从2013年至2019年12月的作文题,转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题依然是提供材料,但不限定核心概念,不给出明确的主题,只是根据材料,给出明确的指令和任务,这一类型的考题,尤其要求考生不能一看到材料就“天高任鸟飞”地展开写作,一定要关注材料所限定的明确指令和任务。如2013年的考题,在给出钢琴家没有应邀演出的事件后,作文要求上明确提出:“钢琴家为什么会拒绝邀请?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这就明确把写作任务限定在针对钢琴家拒绝邀请的原因范畴内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重审题,审材料审要求时要密切关注到这些写作“任务”的限制。
(二)焦点: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直至2015年的考题,焦点更多在个体生命上,集中表达对“小我”的成长、成功的感悟思考,2006年的“成功在于自己”, 2011年的“让自己奔跑起来”, 2014年的“学习、劳动和自我管理”等,在这些风向标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把视野局限在 “小我”的思考和表达上,忽视了对时代、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关注和发声。
从2016年起,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题开始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如2016年的公车让座现象,2017年的公共场合事件引发网友热议甚至网络人肉搜索事件,2019年的传统手艺人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刚刚结束的2021年高职高考作文题材料的女排精神等等,可见,近几年来命题材料和社会时代热点紧密联系。这样的命题趋势,要求考生关注的视野跳出原来的“小我”,面向了社会和时代,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时代主题,甚至思考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未来,这也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赋予了新的要求。
(三)表达:从“叙说”到“论说”的转变
随着广东省高职高考作文题的焦点的转变,相应地带来了作文主要表达方式上的轉变,2016年以前的考题焦点在个体生命的表达上居多,考生自然更多从小处着眼,集中在个人琐事、生命感受上,这些内容更多可以用记叙事件、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当考题抛出社会热点、时代主题乃至人类命运等宏大的主题时,考生自然就要从大处着眼,转向对社会、时代以及家国热点议题上,评议事件,论说对错是非,弘扬正能量,这就决定了表达方式更多采用论说的形式,文体也偏向议论文体。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浅探
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作文本是畏途,更别说在文化基础课上早已受挫的中职生。笔者在中职语文一线教学15年有余,深知中职学生作文课的现状与困境:语言表达不顺,阅读积淀匮乏,逻辑思维不通,练习强度极低,写作态度敷衍……凡此种种,令高职高考作文教学也成畏途。自2017年起,即2016年作文考题呈现变化后,笔者连续担任2015级、2016级、2017级、2018级四届学生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教学工作,针对广东省语文高职高考作文题的变化趋势和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观看优质的媒体信息,关注社会时事热点
文章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价值。201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指出:“高考作文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为使学生胜任时代使命,能在考场上谈民族国家的资讯,议社会是非对错,教师须引导学生放眼看世界,两耳倾听“窗外事”,以增强青年学生作为国家一份子的公共参与意识。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优质的媒体和节目,是颇有成效的教学策略。中职学生的理性思维弱,这对议论文写作是个致命弱点,因此,笔者在接手2015级语文高职高考复习教学任务时,即布置学生在微博或微信关注“澎湃新闻”和“新闻头条”这两个较权威的新闻媒体,每天用较短的时间了解热点资讯,成效令人满意。如笔者所带的2017级学生,在2019年二模考试中,针对短视频的材料作文,不少学生能广泛举例,当时的网红李佳琦,输出中国文化的李子柒,摩登兄弟等例子出现在学生习作中,使得习作的素材新颖、有时效,提升了作文的档次,也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习惯。
另外,安排学生周末看一个固定的谈话节目,如窦文涛和优酷合作的谈话节目《圆桌派》,谈话节目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先有目的地挑选好主题,再明确地布置观看任务。谈话节目的嘉宾一般都是社会公知,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交流,长期关注新闻媒体,观看谈话类节目,学生既能知晓天下事,又能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考层次。
(二)撰写时事短评,提高论说能力
中职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和无能为力的状况,远比普通高中学生糟糕得多。为此,要训练中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可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可引导学生先学习微写作,结合高职高考作文的特点,先布置学生每周撰写短小(200字左右)的观后笔记或时事评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势必在不着痕迹地提高着。进而可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分学期提高写作要求。通过这样的分解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消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转而为下一阶段的更长篇幅的写作训练开了一个好头。 (三)创设评论课堂,增强思辨能力
创设评论课堂的策略,其实是笔者在前两项教学策略受挫的情况下提出的。绝大多数中职生对新闻时事并不感兴趣,思辨性比较强的谈话节目,学生常因跟不上谈话者的思维而产生厌弃心理。笔者抓准了学生从起初的好奇心到难以为继的周期无非3~4期,于是在第四期节目布置后,在课堂上突击检查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情况也在意料当中,尤其是在布置了主题为“古风”的一期《圆桌派》时,全班学生几乎集体抗议不再观看节目和撰写短评。
笔者深知要学生继续执行这个任务的难处,但也更加明白,如果向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轻易妥协,那对于一个原本不错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是相当遗憾且不负责任的。面对学生的松懈态度和难处,笔者认为此时更加需要教师加以跟进和敦促。于是笔者大胆尝试挑选部分主题,到课堂上集体观看,并就主题和节目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议论。事实证明方法可行,由于课堂是一个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专注度明显比单独在家或宿舍时高。而随后的课堂评论,更是随着议论的展开,带动了课堂的议论氛围,即便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评论发言中来,但几乎全部学生都是课堂评论的吸收者。
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中,每四周腾出2节课,让三尺讲台成为学生评论世事的平台,是非常有价值的。近几年来,江歌案、校园裸贷、翟天临学术不端、高铁霸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等热门事件,都搬上时事评论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对“专业素养”“学术不端”“公共文明”“国家英雄”等问题都展开过讨论,从而引领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再否定观看谈话节目,在评论课堂上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如此,学生的习作选材立意才会大气,才能贴近时代,而这恰恰才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更是时代对青年学生的期许。
(四)整合教材素材,丰富论说论据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没有素材,只能写出空洞的或拼凑的论说文。中职学生阅读积累薄弱,笔者认为,要先解决学生“没东西”写的基础性问题,与其把目光看向浩瀚的课外书,不如带领学生把目光转向课内教材。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汇集了许多表现人情美、人性美,思想性高的作品: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表现了质朴深沉的母爱;《一张诊断书》表现了林巧稚医生不顾个人处境的医者仁心;《绝品》则不仅展现了常先生高超绝伦的装裱工艺,同时表现了不同行业人物恪守承诺、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我与地坛》《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则表现了作者面对逆境的坚韧、豁达和积极向上精神……几乎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珍贵的思想人文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教材中篩选和整合素材,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下笔写作时自然就没有“粮荒”的心虚。在素材库的整理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看待素材,解读出不同层面的内涵。可以说,在一年甚至半载的高职高考复习时间内,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教材素材,是时效性很好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高职高考作文的教学复杂,也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这便要求教师用心钻研命题的变化和趋势,掌握作文的教学规律,摸透学生实际情况,勇于创新教法。更加要求教师敏锐地认识到大时代背景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任务的起点和终点。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