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来源 :管理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u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8年以来,出口需求拉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数量大量减少,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因此,如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成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所以农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体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收入差距;消费;金融危机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消费倾向持续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量大大减少,导致我国需求严重不足,供给大于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我国当前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
  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且其扩大的速度在增加。199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63.1亿元,到2007年收入差距扩大到了9645.4亿元。
  除了上述的显性收入差距以外还存在隐性收入差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属于初级阶段,其保障力度远远小于城市。换句话说,城乡之间的的实际收入差距要高于其用可支配收入的差值。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
  绝对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增加,但是消费的增长幅度要小于收人的增长幅度,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不同。高收入者受其生理极限制约,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高收入无法转化为消费,而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却无力消费。这种现象的综合结果将是垒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消费率偏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并且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永久性收入的预期。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开始建立,农民增收政策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因此未来收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在选样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会把更多的财富储蓄起来,转移到未来消费,因而也会降低现期消费率。下面利用截面时序数据(Panel Data)模型利用1998年到2007年的各省份的城乡收入以及消费的数据来验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我国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由于1998年到2007年时间比较短,而且这段时期的政府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没有产生大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该模型建立不会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模型的说服力低的问题。
  令y表示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率以前一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为基期,x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建立如下的面板数据模型:
  y=α+β+ε,i=1,2,……26,t=1,2……10
  根据hau$faan检验结果,p值为0.0409。所以我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详见表。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小括号内为估计量的标准差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98年至2007年各省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加而消费比率占GDP的比率下降,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β=0.643)。
  2.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居民消费不能有效承接,使现阶段的生产力失衡状况进一步加剧。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达万元级的消费阶段,农村居民还停留在千元级的消费阶段,并且难以突破,以致在城镇居民的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后,农村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是衔接不上,继而出现家用电器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现象。这是导致消费品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高收人阶层对一些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趋干饱和时,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阶层由于受到收入增长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更高的消费层次,城乡居民消费不能实现有效承接,从而产生消费需求的断层,使得大量工业消费品缺乏消费需求。
  减少收入差距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
  1.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力度,相当于对农民收人的补贴。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人差距。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前条件。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为薄弱,农村居民消费者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主要考虑为年老、患病、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留出积累。如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农民年老时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养老,患病可以由医疗保险支付大部分医疗费,失业可以领取失业救挤金,这样就可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农民自然会乐于将更多的钱用于当期消费,由此也就可以带动经济更快发展。
  2.公共教育对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积极影响。加强公共教育在农村的投入,可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年限与知识水平,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其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其在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根本上在一次分配层面提高低收入家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其就业机会和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农村的教育支出的投入,可以较少农村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是一种有效地收入分配调节的手段。同时可以较少农村家庭对于教育方面的储蓄,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支出具有投资功能,它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公共教育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相当量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些孩子成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他们与高收入家庭后代的收入差距。
  3.建立以累进性税收为主的税收体系,开征财产税。累进税为主可以较好的减少高收者与中低收人的差距。由于高收人者个人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会有更多的资金沉淀下来。从而减少高收入与中低收入的差距有利于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从高收入者手中征收的税收作为政府财政赞用又可以再次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另外,我国的金融体制目前还不完善,所以居民储蓄并不能很好的转化为投资。因此,最终结果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