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特殊群体增加,该群体的存在使得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如不及时关注,将对学生成长、学校、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关心大学生特殊群体,分析其成因及心理行为特点,逐步寻找和完善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28—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就业竞争的激烈以及校园环境的变化,高校出现了许多诸如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违规违纪、学习困难等大学生特殊群体,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大学生特殊群体增加,该群体的存在也使得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加,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如果忽视了这些特殊群体的成长,将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成因及心理行为特点,关心和帮助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成为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存在障碍或问题的大学生的集合体。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在产生原因的特殊上,有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原因,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据笔者调查,这部分学生大约占整个大学生的30%左右。据初步统计,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如今,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在中学时出类拔萃,而大学中却高手如林、竞争激烈,这些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妒忌等心理。其次,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高中不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较多,加之身边再没有了父母的叮嘱和老师无微不至的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心理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学习成绩下降;再次,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又过分依赖于网络,部分学生常常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加上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尤为渴望,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著,常为感情问题而烦恼,有的学生因“单相思”或“失恋”,陷入感情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夫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等都深深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行为懒散,自制力差;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承担着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心理负担过重;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和睦等家庭,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并压抑自己,变得多疑敏感、自卑、性格孤僻等;父母对孩子的漠不关心,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偏激,没有安全感。
(三)社会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近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加之学费标准逐年上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要负担几千甚至上万学费并非易事,而那些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父母下岗的家庭的大学生更难于承受,有的连正常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障。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高校贫困学生的日益增多,相反一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穿名牌服装、使用高级电子产品、出入高级场所,这种鲜明的对比,使那些自尊心强的贫困生极易产生自卑情绪。
2.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就业成本的成倍增长,大学生特殊群体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就显示得更为困难,就业难直接影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使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冷漠、敌对、悲观、挫折感、自暴自弃等。
3.互联网普及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互动性和娱乐性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青年学生的思维、价值观、道德观念、人格等方面。有的青年学生网络成瘾、性格孤僻、逃避现实社会、处世消极、极端张扬自我。
(四)学校的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仍以学习成绩优秀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智力、才华等方面的培育,长此以往就会使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困生产成强烈的自卑感,丧失前进的动力与信心;少数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令人担忧,当学生成长中出现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心,对后进的学生动辄挖苦、讽刺、责骂,使其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脱离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内在需要,“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演变成上网和厌学。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类型及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一)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关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论,本文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相关费用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的贫困只是阶段性贫困即大学期间贫困,随着其走入社会,贫困现象便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作为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之一,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业、人际交往、社会环境方方面面的压力,除了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外,更多的应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具体体现如下。
1.自尊与自卑并存。自尊与自卑并存已经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最突出的表现,过分的自尊或者过度的自卑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比较敏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极强的自尊心,给人难以接近的印象;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差,时常囊中羞涩,加之与身边一些富裕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强大的反差,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的,除了学习好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怯于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出现较强的自卑心理,凡事不敢出头,不善言谈,不愿交际,封闭自己。 2.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地区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上没有可靠的保障。平时生活上精打细算,谨小慎微,斤斤计较,对聚会、集体活动的开销顾虑重重、经济上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遏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往往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久而久之产生一种焦虑、窘迫的心理。
3.抑郁心理。由于经济原因或自身内向谨慎、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因素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出现抑郁心理。由于心中的郁闷得不到倾诉,总觉得别人讨厌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和做事,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心理失衡,强颜欢笑、抑郁寡欢,表现为行为的不知所措,不想和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
4.虚荣攀比心理较重。经调查,虚荣攀比心理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处境和家庭状况感到羞愧,不愿承认自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让别人了解他们及他们的家庭,平时极力地掩饰自己,个别学生不愿被学校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接受社会、学校及师生的帮助等,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寻求自身心理上的平衡,爱慕虚荣,讲究吃穿,盲目与别的同学攀比。
(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
根据不同的角度,专家学者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界定各不相同,本文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是指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强烈的求知欲甚至厌烦学习,自律意识差,经常逃课,意志薄弱,缺乏进取精神,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是拖拖沓沓、丢三落四,没有责任感已经成为部分学困生的行为方式,这些与学困生的心理及人格特点有关,具体表现如下。
1.有自卑心理,缺乏强烈的进取心。自卑心理表现为焦虑敏感、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常常心神不安,对学校、课堂、教师存在恐惧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心,逐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和行为,懒散、贪玩,缺乏强烈的进取精神,思想上不求进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报负。
2.厌学心理较强烈。部分学生入学成绩较好,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不喜欢所学课程,不喜欢任课老师等原因,导致不喜欢学习。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难以正确地调整心态,不知如何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3.奉行"读书无用论"的信条。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主观又不努力,导致学业荒废。该群体奉行读书无用论,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泡网吧;要么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而从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
(三)网络成瘾学生群体
互联网技术以其迅猛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效率。在人们享受它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各种困惑和问题。本文网络成瘾学生群体是指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自己着迷于其中,以致影响自己的学业、生活和交往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有着显著的特点。
1.长时间上网导致其思维惰性、心情焦虑。网络技术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一身,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大脑皮层,然而大量感性的、稍纵即逝的信息使人们更多的是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导致其思维惰性;又由于网络成瘾学生上网时间过长,被动接收信息的量过大,超过一定的自身极限便极易出现焦虑症状。
2.产生一定的抑郁自闭心理。由于网络成瘾学生整日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上网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网络的虚幻的环境之中,视野狭窄,对未来漠不关心,极端自我内化,久而久之,便产生抑郁自闭心理。
3.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个体在网络世界交流中,随心所欲地扮演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理想的“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迷失了现实的自我,逐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造成交往心理的失落。
4.容易出现自恋、偏执等人格异化。长期地迷恋虚拟环境,沉浸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使其无法进行现实与虚拟间的角色转换,加之网上的生活缺乏真正的压力,使长期使用者脱离现实的责任,不用考虑他人及社会的需要,慢慢形成自恋、偏执和曲解的认知,形成人格异化。
由此导致他们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和应付诸如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失恋等挫折;在人际关系、校园生活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适应,他们通常不能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特别没有知心的朋友,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他们往往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出适应不良,学业水平较低。
(四)违规违纪学生群体。
该群体学生是指,违反所在高校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的大学生群体,如考试违纪、日常行为违纪、生活秩序违纪等。值得一提的是,违纪学生的前后心理特征有所不同。违纪时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好奇心理、虚荣求胜心理、讲义气心理等。而大多数违纪后学生的心理特征则主要表现为自责、后悔、自卑、压力大、渴望他人帮助又害怕遭到拒绝和耻笑、集体活动能躲就躲、不愿意与人交往,当然,还有少数学生破罐子破摔,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合群,对人冷漠,人际关系不佳,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五)其它特殊学生群体,如身体残疾;情感、考试、人际交往受挫等学生群体。身体残疾学生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的思想行为比较规范,学习刻苦,意志力强,怀有感恩的心积极地生活,他们的心理状况总体来说比较健康、积极。当学生遇到考试失利、竞选失败、情感受挫等打击后,焦虑情绪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学习状况会受到影响、走下坡路。而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走出挫折的阴影,很多学生会对学习、生活的态度由焦虑变得冷漠。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2]陈立栋.再谈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及行为分析[J].科技信息,2007,(32).
[3]李欢欢.大学生网络成瘾评估与干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74.
(责任编辑:范秀利)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28—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就业竞争的激烈以及校园环境的变化,高校出现了许多诸如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违规违纪、学习困难等大学生特殊群体,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大学生特殊群体增加,该群体的存在也使得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加,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如果忽视了这些特殊群体的成长,将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成因及心理行为特点,关心和帮助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成为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存在障碍或问题的大学生的集合体。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在产生原因的特殊上,有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原因,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据笔者调查,这部分学生大约占整个大学生的30%左右。据初步统计,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如今,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在中学时出类拔萃,而大学中却高手如林、竞争激烈,这些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妒忌等心理。其次,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高中不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较多,加之身边再没有了父母的叮嘱和老师无微不至的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心理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学习成绩下降;再次,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又过分依赖于网络,部分学生常常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加上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尤为渴望,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感情方面比较执著,常为感情问题而烦恼,有的学生因“单相思”或“失恋”,陷入感情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夫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等都深深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行为懒散,自制力差;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承担着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心理负担过重;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和睦等家庭,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并压抑自己,变得多疑敏感、自卑、性格孤僻等;父母对孩子的漠不关心,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偏激,没有安全感。
(三)社会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近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加之学费标准逐年上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要负担几千甚至上万学费并非易事,而那些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父母下岗的家庭的大学生更难于承受,有的连正常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障。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高校贫困学生的日益增多,相反一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穿名牌服装、使用高级电子产品、出入高级场所,这种鲜明的对比,使那些自尊心强的贫困生极易产生自卑情绪。
2.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就业成本的成倍增长,大学生特殊群体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就显示得更为困难,就业难直接影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使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冷漠、敌对、悲观、挫折感、自暴自弃等。
3.互联网普及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互动性和娱乐性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青年学生的思维、价值观、道德观念、人格等方面。有的青年学生网络成瘾、性格孤僻、逃避现实社会、处世消极、极端张扬自我。
(四)学校的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仍以学习成绩优秀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智力、才华等方面的培育,长此以往就会使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困生产成强烈的自卑感,丧失前进的动力与信心;少数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令人担忧,当学生成长中出现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心,对后进的学生动辄挖苦、讽刺、责骂,使其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脱离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内在需要,“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演变成上网和厌学。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类型及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一)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关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论,本文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相关费用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的贫困只是阶段性贫困即大学期间贫困,随着其走入社会,贫困现象便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作为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之一,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业、人际交往、社会环境方方面面的压力,除了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外,更多的应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具体体现如下。
1.自尊与自卑并存。自尊与自卑并存已经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最突出的表现,过分的自尊或者过度的自卑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比较敏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极强的自尊心,给人难以接近的印象;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差,时常囊中羞涩,加之与身边一些富裕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强大的反差,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的,除了学习好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怯于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出现较强的自卑心理,凡事不敢出头,不善言谈,不愿交际,封闭自己。 2.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地区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上没有可靠的保障。平时生活上精打细算,谨小慎微,斤斤计较,对聚会、集体活动的开销顾虑重重、经济上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遏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往往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久而久之产生一种焦虑、窘迫的心理。
3.抑郁心理。由于经济原因或自身内向谨慎、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因素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出现抑郁心理。由于心中的郁闷得不到倾诉,总觉得别人讨厌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和做事,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心理失衡,强颜欢笑、抑郁寡欢,表现为行为的不知所措,不想和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
4.虚荣攀比心理较重。经调查,虚荣攀比心理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处境和家庭状况感到羞愧,不愿承认自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让别人了解他们及他们的家庭,平时极力地掩饰自己,个别学生不愿被学校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接受社会、学校及师生的帮助等,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寻求自身心理上的平衡,爱慕虚荣,讲究吃穿,盲目与别的同学攀比。
(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
根据不同的角度,专家学者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界定各不相同,本文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是指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强烈的求知欲甚至厌烦学习,自律意识差,经常逃课,意志薄弱,缺乏进取精神,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是拖拖沓沓、丢三落四,没有责任感已经成为部分学困生的行为方式,这些与学困生的心理及人格特点有关,具体表现如下。
1.有自卑心理,缺乏强烈的进取心。自卑心理表现为焦虑敏感、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常常心神不安,对学校、课堂、教师存在恐惧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心,逐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和行为,懒散、贪玩,缺乏强烈的进取精神,思想上不求进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报负。
2.厌学心理较强烈。部分学生入学成绩较好,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不喜欢所学课程,不喜欢任课老师等原因,导致不喜欢学习。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难以正确地调整心态,不知如何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3.奉行"读书无用论"的信条。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主观又不努力,导致学业荒废。该群体奉行读书无用论,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泡网吧;要么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而从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
(三)网络成瘾学生群体
互联网技术以其迅猛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效率。在人们享受它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各种困惑和问题。本文网络成瘾学生群体是指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自己着迷于其中,以致影响自己的学业、生活和交往的大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有着显著的特点。
1.长时间上网导致其思维惰性、心情焦虑。网络技术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一身,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大脑皮层,然而大量感性的、稍纵即逝的信息使人们更多的是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导致其思维惰性;又由于网络成瘾学生上网时间过长,被动接收信息的量过大,超过一定的自身极限便极易出现焦虑症状。
2.产生一定的抑郁自闭心理。由于网络成瘾学生整日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上网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网络的虚幻的环境之中,视野狭窄,对未来漠不关心,极端自我内化,久而久之,便产生抑郁自闭心理。
3.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个体在网络世界交流中,随心所欲地扮演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理想的“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迷失了现实的自我,逐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造成交往心理的失落。
4.容易出现自恋、偏执等人格异化。长期地迷恋虚拟环境,沉浸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使其无法进行现实与虚拟间的角色转换,加之网上的生活缺乏真正的压力,使长期使用者脱离现实的责任,不用考虑他人及社会的需要,慢慢形成自恋、偏执和曲解的认知,形成人格异化。
由此导致他们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和应付诸如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失恋等挫折;在人际关系、校园生活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适应,他们通常不能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特别没有知心的朋友,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他们往往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出适应不良,学业水平较低。
(四)违规违纪学生群体。
该群体学生是指,违反所在高校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的大学生群体,如考试违纪、日常行为违纪、生活秩序违纪等。值得一提的是,违纪学生的前后心理特征有所不同。违纪时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好奇心理、虚荣求胜心理、讲义气心理等。而大多数违纪后学生的心理特征则主要表现为自责、后悔、自卑、压力大、渴望他人帮助又害怕遭到拒绝和耻笑、集体活动能躲就躲、不愿意与人交往,当然,还有少数学生破罐子破摔,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合群,对人冷漠,人际关系不佳,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五)其它特殊学生群体,如身体残疾;情感、考试、人际交往受挫等学生群体。身体残疾学生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的思想行为比较规范,学习刻苦,意志力强,怀有感恩的心积极地生活,他们的心理状况总体来说比较健康、积极。当学生遇到考试失利、竞选失败、情感受挫等打击后,焦虑情绪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学习状况会受到影响、走下坡路。而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走出挫折的阴影,很多学生会对学习、生活的态度由焦虑变得冷漠。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2]陈立栋.再谈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及行为分析[J].科技信息,2007,(32).
[3]李欢欢.大学生网络成瘾评估与干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74.
(责任编辑: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