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是教师的主战地,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问题设置
现今,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英语的课堂教学也备受人们的关注。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该如何完善从而适应这样的变化呢?先从我听过的两堂课说起。
课一: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一单元中,介绍的是人类不知缘由的一些现象。例如:金字塔、水怪、UFO、野人等。这位老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前一阶段中国“神六”的成功发射为例,播放了一段“神六”从点火发射到进入太空的实况录像。学生都很兴奋,这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do people venture the out space?”学生不知道从何回答。这位老师接着问“Do you know how people send the spaceship into space? ”学生此前没有学过相关的单词,回答得也很牵强。接着这位老师投射出两位航天员的照片,向学生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发射的过程和探险的目的,而学生对于这位老师所说的相关单词也不是很清楚,这时这位老师也不加以解释便引出“未知”这个词,回到书本上将有关不知缘由的一些现象的图片进行了介绍。
课二:同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介绍的是非洲探险。教材中给出几幅插图,有介绍热带雨林,也有关于戈壁沙漠。这位老师的想法就是要以旅游的形式导入课文。在课间,他播放了一组精心准备的有关非洲的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课一开始他就抛出一串问题:“Are these pictures beautiful?”“Do you want to go to these places?” “Do you like traveling?”“Which place do you want to travel best?”“ Do you know where these pictures are?”等等。学生只需要回答“Yes”或“No”或几个简单的单词,而且都是脱口而出。接下来,就对几个地方分别作了听力的填空练习直到课堂教学结束。
牛津教材的内容新颖,留给教师的空间大,可操作性强。但是这两堂公开课为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深与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反过来讲,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如果多次机械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思考的积极性。很显然,这两堂课在问题设置上出现了偏难和偏易的现象。前者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法引起共鸣;后者虽能让学生“活”起来,但没能领悟和掌握核心内容。那么,我们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设置问题呢?
一、问题的设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要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心理表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从来不曾缺少热情,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至今尚未解开的謎团、幽默睿智的趣闻轶事、举世瞩目的焦点新闻等等,都可以纳入高中生的话题范围,尽管如此,但一定要注意问题不可老套,要有新异性。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可以针对一些似乎有悖常理的或见怪不怪的现象设置一些悬念,或者可以在知识的新旧方面进行联系或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入手或创设情境进行,或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的设置,不一而足。
二、问题的设置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
教师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谋划布局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问题。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换句话说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因此,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三、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的问题设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掌握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则远不止于此。应让他们能更多的收获。
四、问题的设置必须给学生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今的教学几乎无法让这两个层面得以完全的展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当重要。“恢恢乎其间”应是学生和老师所追求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联想和练习,以达到将语言自我运用的目的。
五、问题设置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于无疑处设疑”
新课改中教学是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因此,对于问题设置我们教师能够经历从“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到“想学生之所未想,思学生之所未思”再到“学生自己想,学生自己思”的这样一个阶段,从而使学生真正摆脱原有课堂教学中的静听模式,做到“于无疑处设疑”,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把握。
六、问题设置必须与学生的情感紧密相连
新课改指出: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而高中阶段则更应进一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另外高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步形成,是他们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良好的问题的设置会有助于他们大胆的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则会减低问题的设置的效果和作用。
结束语: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问题的设置好与坏能很好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所以,问题的设置应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问题设置
现今,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英语的课堂教学也备受人们的关注。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该如何完善从而适应这样的变化呢?先从我听过的两堂课说起。
课一: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一单元中,介绍的是人类不知缘由的一些现象。例如:金字塔、水怪、UFO、野人等。这位老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前一阶段中国“神六”的成功发射为例,播放了一段“神六”从点火发射到进入太空的实况录像。学生都很兴奋,这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do people venture the out space?”学生不知道从何回答。这位老师接着问“Do you know how people send the spaceship into space? ”学生此前没有学过相关的单词,回答得也很牵强。接着这位老师投射出两位航天员的照片,向学生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发射的过程和探险的目的,而学生对于这位老师所说的相关单词也不是很清楚,这时这位老师也不加以解释便引出“未知”这个词,回到书本上将有关不知缘由的一些现象的图片进行了介绍。
课二:同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介绍的是非洲探险。教材中给出几幅插图,有介绍热带雨林,也有关于戈壁沙漠。这位老师的想法就是要以旅游的形式导入课文。在课间,他播放了一组精心准备的有关非洲的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课一开始他就抛出一串问题:“Are these pictures beautiful?”“Do you want to go to these places?” “Do you like traveling?”“Which place do you want to travel best?”“ Do you know where these pictures are?”等等。学生只需要回答“Yes”或“No”或几个简单的单词,而且都是脱口而出。接下来,就对几个地方分别作了听力的填空练习直到课堂教学结束。
牛津教材的内容新颖,留给教师的空间大,可操作性强。但是这两堂公开课为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深与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反过来讲,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如果多次机械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思考的积极性。很显然,这两堂课在问题设置上出现了偏难和偏易的现象。前者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法引起共鸣;后者虽能让学生“活”起来,但没能领悟和掌握核心内容。那么,我们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设置问题呢?
一、问题的设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要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心理表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从来不曾缺少热情,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至今尚未解开的謎团、幽默睿智的趣闻轶事、举世瞩目的焦点新闻等等,都可以纳入高中生的话题范围,尽管如此,但一定要注意问题不可老套,要有新异性。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可以针对一些似乎有悖常理的或见怪不怪的现象设置一些悬念,或者可以在知识的新旧方面进行联系或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入手或创设情境进行,或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的设置,不一而足。
二、问题的设置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
教师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谋划布局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问题。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换句话说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因此,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三、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的问题设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掌握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则远不止于此。应让他们能更多的收获。
四、问题的设置必须给学生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今的教学几乎无法让这两个层面得以完全的展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当重要。“恢恢乎其间”应是学生和老师所追求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联想和练习,以达到将语言自我运用的目的。
五、问题设置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于无疑处设疑”
新课改中教学是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因此,对于问题设置我们教师能够经历从“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到“想学生之所未想,思学生之所未思”再到“学生自己想,学生自己思”的这样一个阶段,从而使学生真正摆脱原有课堂教学中的静听模式,做到“于无疑处设疑”,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把握。
六、问题设置必须与学生的情感紧密相连
新课改指出: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而高中阶段则更应进一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另外高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步形成,是他们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良好的问题的设置会有助于他们大胆的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则会减低问题的设置的效果和作用。
结束语: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问题的设置好与坏能很好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所以,问题的设置应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